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按照美國社會學家羅伯森的說法, 研究懷舊問題可以有兩條路徑 : 一是考查“關於鄉愁的理論”(the theory of nostalgia), “關注的是對懷舊的理解” , 一是探究“懷鄉理論”(nostalgic theory), “與受懷舊限定的理論(和研究)有關” (羅蘭·羅伯森, 2000 :209)。羅伯森本人的研究是沿襲第一條思路的, 事實上目前英語學界對懷舊的研究大多都沿襲前者, 它關注懷舊的發生機制 、社會效應及其對人類生存方式的塑造和影響, 還包括了懷舊的心理學研究 、社會學研究 、歷史學研究和哲學研究等。相對於把理論焦點放在懷舊的詞源學考證 、意義沿革 、懷舊的本質學和形態學探討的“懷鄉理論”而言, “關於鄉愁的理論”研究顯然要發達得多 。
這兩種研究理路相互彌補 、相互支撐,其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 第一 , 它的現實感很強, 理論探討有鮮明的針對性 ; 第二 , 所涉範圍相當廣泛 , 甚至涵括了修辭學、語用學、女性主義等多種看似毫不相干的學科; 第三, 對懷舊的外圍研究比較充分 , 尤其在社會學研究方面已建構了一個系統化的問題情境。但它的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 首先 , 由於研究者生活時代的限制, 現有理論較少突出關注現代性的視域, 對懷舊在現代社會的新發展新氣象缺乏觀照; 其次 , 外圍研究並不能取代內部因素及本質屬性的探討, 第二種研究模式的落後就是明證 , 而審美作為懷舊(尤其是現代懷舊)最不可忽視的特征恰恰是懷舊研究中最為滯後和欠缺的環節; 第三, 對懷舊的社會學關注也極易使懷舊研究蛻變為膚淺的現象解讀, 而忽略懷舊景觀所蘊涵的哲學深意 , 造成懷舊理論的單薄和武斷 。
懷舊是個人皆可談的話題, 也異常複雜和豐富 , 由於前者, 懷舊研究極易流於淺顯 ; 由於後者 , 懷舊研究又極易陷入片面和簡單化的誤區。我們寄希望於通過研究懷舊話語 , 通過在現代性的宏觀視域下重新挖掘懷舊的現實必然性和審美可能性, 來探討懷舊何以能夠深刻地影響現代人的現實生存並決定其意義歸屬; 懷舊的價值目的是什麽以及這一目的是否能夠實現 ; 懷舊所蘊涵和折射出來的現代生活實質是什麽 ; 當我們穿越感性的和審美的懷舊表象去探視現代歷史這個龐雜而曖昧的存在時 , 現代性及現代精神究竟以怎樣的方式浸染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以懷舊為切入點 , 也許我們可以更親切、更有效地深究處身於現代社會史進程中的現代人的心路歷程, 對人類的精神史研究提供多種視角和可能性 。
參考文獻:
埃里克·霍布斯鮑姆, 2002,《史學家———歷史神話的終結者》 , 馬俊亞、郭英劍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保爾·湯普遜, 2000 ,《過去的聲音———口述史》 , 渠東等譯,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伯林, 2002 ,《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 , 馮克利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
丹尼爾·貝爾, 1989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 趙一凡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
韓少功, 1997 ,《靈魂的聲音》,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卡爾·曼海姆, 2002 ,《保守主義》 , 李朝暉、牟建君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
劉軍寧, 1998 ,《保守主義》,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羅蘭·羅伯森, 2000 ,《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 , 梁光嚴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莫里斯·哈布瓦赫, 2002 ,《論集體記憶》 , 畢然、郭金華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齊格蒙特·鮑曼, 2001 ,《全球化———人類的後果》 , 郭國良、徐建華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詹明信, 1997 ,《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 陳清僑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
Featherstone, M.1995 , Undoing Culture:Globalization ,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Publi cations.
Kreyche, Gerald F.1998 , “ Basking in the Glow of Nostalgia” , USA Today (Magazine), Jan., http: articles.findarticles.com p articles mi-m1272 is -n2632 -v126 ai-20301243 ?
Lash , S &Urry , J.1996 ,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Sage Publi cations.
Mcrobbie , A.1994 , 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London:Routledge .
Rubenstein , R.2001, Home Matters:Longing and Belonging , Nostalgia and Mourning in Women' s Fiction . New York:Palgrave.
Tester, K .1993 , The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London:Rouledge .
Woolley , M.1974 , “ Beyond Simulation:Production and the Nostalgia Industry .” http: gadfly1974. nease.net articles foreign23.htm ?
作者單位: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