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社會學理論降低了個體的自主性嗎?環視布爾迪厄的相關著作,可知他大概不會同意這樣的批評。對他來說,如果美學自主性意味著,15 要脫離自身社經脈絡以進行純然凝視(pure gaze)才算數,那無異於活在虛幻的想像中。不過,他其實也指出了創作主體(例如作家或藝術家)有以抗拒決定機制的意識:
因此,社會學分析所做的,遠遠不是透過重建那施加在作者身上的各種社會決定機制所在的世界,來消滅掉創作者的地位,也不是像普魯斯特在《駁聖伯夫》(Countre Saint-Beuve)所擔憂的一樣,將作品化約成純粹是某個環境的產物,而非顯示作者已從該環境解脫的標記。相反地,社會學分析讓人可以描述並理解,作家所必須完成的特殊工作就是既要對抗這些決定機制,也要借助這些決定機制將自己生產成創作者,也就是他自己這個創作的主體。社會學分析甚至可以讓人理解,在那些純粹只是某個環境與某個市場之產物的作品,以及那些必須自行生產市場,並且藉著從某部分來說,透過將此環境客觀化來完成、也生產出這些作品的解脫工作,甚至可以回過頭來改變環境的作品,在這兩者之間,有什麼樣(通常以價值這個用詞來描述)的差異。(布爾迪厄2016: 176;粗體為原文樣式)
在這段引文中,布爾迪厄肯定了創作主體足以且必須抗拒決定機制;同時,創作者也必須透過這個決定機制,來將自己形塑為創作主體。社會學分析並不是要把藝術文學作品化約為環境的產物,而是讓上述這個「抗拒同時形塑」的過程得以浮現,並且從中揭露價值所在。
個體與機制之間的互動相當複雜,對此,不妨參考布爾迪厄在談論超功利行為時提出的說明。布爾迪厄認為,超功利行為確有存在的可能(而且,是那種足以克服「『以超功利行為』為效益計算」的超功利行為),但那必須建立在一種情形下──即肯認超功利行為的習性是被預先建立在社會裡,並且,此社會機制足以普遍地回饋超功利行為(Bourdieu 1998: 86-88)。布爾迪厄論證的方式是:以「超功利行為的習性和普遍回饋機制」為超功利行為的必要條件。亦即,布爾迪厄反對只以效益主義去解釋人的行為動機──因為社會施為者的實踐理性,並非純然由效益思維所主導,而是建立在「遊戲感」(Bourdieu 1998: 77)之上。這樣的「實踐理性」,是不可能單純從心理意識的進路去探討的(Bourdieu 1998: 83)。
此處值得留意的是,布爾迪厄以「遊戲感」來談論習性、場域與實踐之間的複雜關係(石計生2006: 443),進而以「幻化-遊戲感」作為群體與個體的中介嵌結。他指出,正是參與遊戲的幻化(illusio)作用,16 在人的心智結構和社會結構之間形成了嵌結。社會行為即是一種讓人身處其中,而忘了自己身在其中的幻化遊戲(Bourdieu 1998: 77)。根據我的歸結,此一模式大致可以圖示如下:
(個體)心智結構 ────┬────(群體)社會結構幻化
中介
布爾迪厄用的詞“illusio”,即英文之“illusion”,可譯為「幻化」或「幻 象」。蘇峰山對此詞語進行了考察:
布爾迪厄常用一個詞來表示投注於遊戲中的狀態──illusion。illusion 來自拉丁文的字根ludus,ludus 即遊戲之意,illusion 即in- ludus,身在遊戲當中。illusio 即英文之illusion,中文通常譯為「幻象」。在此並非很好的譯法,但一時似乎也想不出更恰當的譯法。
in-ludus,因為身處遊戲中,好似會視虛為實,視假為真,如此遊戲方得以持續進行。但布爾迪厄在此用這個詞並非要說那是虛假, 反而是強調那是被視為真實的,所以場域(或者遊戲)才得以持續運作。社會學的分析並非要指出一切都是虛假,而是要探討人們如何及為何將之視為真實。只有當人們信入(doxa)遊戲中,也相信遊戲中賭注(stakes)的價值,他們才會捲入遊戲中,為遊戲所牽動。(2002: 117-45)
14 須指出的是,這「矛盾階級位置」一語只是譬喻,因為此中似乎不含真正的矛盾。在邏輯上,唯有兩種情形可稱為矛盾:(1)全稱肯定命題與偏稱否定命題;(2)全稱否定命題與偏稱肯定命題。
15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於“aesthetic” 一詞,多數時候Bourdieu 強調的並非「審美」, 而是「感性」。“aesthetic” 一詞,可能有四種涵義:(1)美學的;(2)審美的;(3)美感的;(4)感性的。其中,「美學的」和「審美的」主要用在藝術界域,帶有“judge”(審;依據;判準)的意味,而「美感的」則主要指涉自然界域。參考:蕭振邦2009: 106-20。
16 我譯為「幻化作用」,亦即「幻覺的形式和動力因的結合」。
(本文作者廖育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原載:中外文學‧ 第48 卷‧ 第1 期‧2019 年3 月‧ 頁127-16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