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91)

謝恩・歐馬洛〈走路的科學|在城市中行走〉(下)

有些城市帶有通透、流動的品質,行走其間乃一大樂事。但也有些城市古怪、令人不快,行走於中讓人耗盡體力,甚至造成危險。若思及我們如何在環境中行走,而對各個不同環境的行走經驗進行比較,就需要「宜行指數」(walkability index)這個有力工具了。設計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部分在於這指數要能測量出與其他交通形式相比,你以雙腳步行來完成日常生活所有工作的便利性為何。

一個宜行的城市是,當你踏出家門或旅館大廳時,生活所需的一切設施幾乎都在最多幾分鐘的步行範圍內。如果天氣允許,你可以走路往返當地餐廳或學校。高度宜行的都市讓你盡可能以雙腳來從事日常的所有活動,而非必須仰賴開車。某些城市,或是某些城市裡的某個區域,比起其他城市更容易做到這點。義大利的波隆那就是一個宜行的絕佳城市,被知名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anuary 26, 2023 at 8:20pm — No Comments

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下)

除了看元素,你還可以看設計的原則。設計原則指的是藝術作品的概念化方式。這些也指的是使用元素所創造的效果。可以觀察到的主要原則是平衡、比例和運動。同樣,當你看這些的時候要問自己一些問題。

平衡:平衡指的是藝術品中的重量是如何分配的。藝術品是否感覺一側較重或重量分布均勻?你認為這些圖形的排列方式是否對稱

比例:比例涉及到人物和物體的大小和重量,相互之間的關係。比例是否符合實際?還是有些人物被強調突出,使其更大更重?…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26, 2023 at 8:19pm — No Comments

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3)

五、結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荒野之於美國的建國和發展起著巨大的實際作用;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荒野是令美國從舊大陸文化影響中脫離出來的重要因素。非常自然地,荒野成為美國文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和傳統。隨著20世紀自然文學的形成和崛起,荒野文學也逐漸發展成為美國文學中一個重要的文學類別。



關於美國荒野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關於美國荒野文學如何幫助形成美國荒野思想體系;二是關於美國荒野文學如何表達和呈現美國實際荒野,並從象征的層面為讀者和民眾提供對於荒野的理解和詮釋;三是關於美國荒野文學與美國荒野保護運動之間的關係。…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anuary 26,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朱 竑,高 權〈西方地理學「情感轉向」與情感地理學研究述評〉(7)

「情感轉向」研究是繼「文化轉向」以來的又一次強有力的哲學思潮洗禮過程,在批判「社會—空間辯證法」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情感這一新的維度,強調 「關係性」、「主體間性」等思想,為理解人與生活世界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情感轉向」的深入發展,意味著一個理性地理學時代的到來,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懷在地理學將得到更充分的體現。情感地理學作為國際上較為前沿的研究領域,在國內文獻中僅見於邵培仁等在媒介地理學中的介紹[139,140]



此外,20137月在華南師範大學舉辦的「中國地理學會『社會 文化地理』國際高級研修班」會議上,朱竑也曾簡短地闡釋了情感地理學在西方的發展 脈絡和今後國內可能開展的研究方向。



事實上,國內地理學對地方依戀、地方感和地方…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6, 2023 at 7:20pm — No Comments

滕海鍵·美國人荒野觀與荒野保護的歷史演變(下)

在利奧波德等人的推動下,林業局和國家公園管理局實施了一些荒野保護政策。1924年,林業局創建了美國第一個荒野保護區。1929年,林業局推出了一項全國範圍的荒野保護政策,從國家森林劃出專為科學研究和教育目的的原始林區,規定在這些林區盡可能維持其交通、供給、居住和環境的原始狀態。1939年,林業局又頒行了新的管理條例,據此在1400萬英畝荒野區限制道路、定居及經濟開發。 

不過,在1964年《荒野法》通過之前,林業局保護荒野的成效並不理想。林業局及國家公園管理局保護荒野的低效使荒野保護主義者及其領導人意識到,運用行政手段無法有效保護荒野,於是他們考慮通過立法手段來永久保護荒野。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6, 2023 at 7:19pm — No Comments

高淑玲〈文化空間、集體記憶與地方感形塑過程〉(摘錄)(4)

他批評之前的「地方」概念,過度重視歷史、與社會的脈絡,以及一個人一生歷時性的脈絡,都在尋求對現代社會作某種單一的、占主導地位的制度性闡釋,但這些關注 都不足以作為理論的基礎,也因此,地方感經常被視為自由漂浮的現象,既不會受到歷 史特殊權力關係所影響,也不會受到那些受社會、經濟限制的行動和思想所影響。



普瑞德(Allan Pred) 在他的論文〈地方是歷史偶然過程〉 (Place as Historically Contingent Process,1984) 中,批判地方「不過是人類活動的僵滯布景…….是個惰性的、 為人所經驗的場景」(Pred, 1984;279)。普瑞德主張,必須強調改變和過程的地方概念, 地方因此從未「完成」,而總是處於「流變」…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6,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曹鏡明:詩歌、文學與文明(下)

綜述,在上述內容中便解決了首要的兩個問題:

一是怎麼看待詩歌?

詩歌無非就是「表現」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外來的印象的一種以「文字」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二是詩歌與文學的關係?

最早的文學形式就是「詩歌」,也就是說任何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作品,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從「詩歌」衍生出去的;

最後一個問題: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26, 2023 at 6:09pm — No Comments

江飛·隱喻與轉喻:雅各布森文化符號學的兩種基本模式(3)

雅各布森認為,不僅在不同的文學流派中,對隱喻和轉喻的運用會各有偏重,即使在文學系統內部和在同一種文學體裁中也存在這樣的差異。比如單就詩歌這種體裁來說,在俄國抒情詩中,隱喻結構(metaphoric constructions)占支配地位,而在英雄史詩中,轉喻過程則占有優勢 : 再比如,就詩歌和散文這兩種文學話語而言,相似性原則構成了詩歌的基礎,而散文則相反,根本上是由鄰近性所推進,因此,「隱喻之於詩歌,轉喻之於散文,分別構成最小的阻力線路,而且,詩歌的比喻研究首先直達隱喻。」[1](114)…



Continue

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January 26,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王嘉新:意識生命的本質與還原:從狄爾泰到胡塞爾(3)

狄爾泰指出,作為世界觀的諸宗教以及哲學意圖贏得世界圖景的固定性(Festigkeit des Weltbildes),追求統治地位和普遍性,但是這種世界觀之間的鬥爭並沒有真正使得人性在其普遍性追求中有任何進展。(cf.ibid.,S.86)試圖從這些相對的世界觀中提取一種普遍科學,無疑更是狄爾泰所反對的了。



狄爾泰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我們需要理解,世界觀的多樣性是如何通過「特別化」進程建立的,各種具體的世界觀類型是不相兼容的,但是這種不同應當歸因於「突入世界觀結構的規則性(Regelhaftigkeit),以及在其分化為單一世界觀形式的過程中涉及的那些不可算計的要素,例如生命變化、時代變遷、科學狀況、民族和個體的稟賦等」。…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6,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邢廣梅: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考(12)

菲律賓上述兩重理由均不成立 。首先,就先占原則而言,菲律賓聲稱發現南沙群島的 1947 年比中國的發現晚了 1900 餘年,這只能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 。其次,就鄰接原則而言,菲律賓有關南沙群島離菲國很近,應劃歸菲國的鄰接原則主張,已被國際司法實踐所 否定 。1928 年珀爾瑪斯仲裁案中,仲裁員胡伯指出 : 根據地理鄰近而主張的權利在國際法上沒有根據,不能成為決定領土主權的法律方法 。 國際法院在 1969 年北海大陸架案中 進一步指出: 「僅鄰近本身並不能賦予陸地領土以所有權」,一個特定海底區域「可能比任何其他國家的領土更靠近沿岸國,也不得認為屬於該國」。因此,菲主張南沙群島部分島 礁因離菲近,位於菲專屬經濟區內而應歸菲所有的主張不成立 。 同時,菲的主張與做法也違反了國際法上的禁止反言原則 。菲曾於 1961 年公布劃定其領土範圍的共和國第 3046 號令、法案以及於 1968 年公布第 5446 號法案,確定菲的領土範圍為北部到北緯 21°7'、南部到北緯 4°24'、西部到東經 116°55'、東部到東經…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6, 2023 at 1:22pm — No Comments

阿爾丁頓詩選·意象(六首)(下)

4

就像林子邊一棵小山毛櫸樹,

靜靜佇立,佇立在暮色中,

一陣微風拂來,所有的葉子悉卒顫抖。

還仿佛懼怕星星呢——

妳就是這樣靜靜,這樣顫動。

 

5…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42am — No Comments

劉士林:生態美學與詩性智慧的現代復活(8)

雖然這也是一種「賦予本質」的建造活動,但由於它在生產觀念上采取的是,「讓一個東西在它的來歷中『成其本質』,也就是說讓它在」[4](P90);由於主動地放棄了它功利性的第一尺度,這種「成其本質」的方式,就很接近中國哲人的「曲成萬物」了。



它表明,只有當人不再把自己當作造物主,把對象當作亟待加工改造的質料,即不再給「理性尺度」以普遍必然性特權,而以其審美尺度作為進行再生產的「內心的意象」時,人類才能真正開始審美建造活動。此時勞動者才超出了他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脫離了自身肉體的直接需要,使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成為可能。…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42am — No Comments

胡英·美國荒野文學研究綜述(12)

另外一位較為溫和的田園派代表人物勒內·杜博斯(Rene Dubos),則想要一個由人類控制的花園式地球。他指出:「某些最受我們贊美的景觀是環境退化的結果。」⑤他用自己的祖國法國北部來做這個環境的例子,人類在那里居住了兩千多年,創造了一種「如藝術品般」的「半人工景觀」。杜博思這種觀點似乎顯得更為可取,畢竟不論是文明的發展還是保護荒野,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人類擁有高質量的生活。不過當他發出反對之聲時似乎錯誤地理解了荒野保護的內涵,他將荒野保護與回歸原始生活等同起來,因而提出借助技術將荒野改造的理念。可實際上,保護荒野其實是當人類成為這個星球上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承擔著最大責任時,對整個星球可持續發展作出的一種理性的規劃。…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anuary 26, 2023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劉曉春·維柯的「詩性智慧」── 民俗學史的視野(5)

維柯更多地著眼於探討詩性智慧時代人類的心智特征,考察神話故事中的詩性人物性格是如何產生的,進而從發生學的角度揭示神話、史詩等「真實的敘述」(維柯,1989: 454)產生的心理機制。維柯認為,神話故事的精華在於詩性人物性格,產生這種詩性人物性格的需要在於當時人按本性還不能把事物的具體形狀和屬性從事物本身抽象出來。



因此,詩性人物性格必然是按當時全民族的思維方式創造出來的,這種民族在極端野蠻時期自然就有運用形象思維的必要。其原因在於人的心智尚不明確,受到強烈的壓縮作用,除非在想像中把個別具體事物加以放大,否則就無法表達人類心智的神聖本性…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26,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9)

在這時刻,數學的學習就像是一種沉思的實際,亦是一種存有,就像畫家沉醉於樹林的寫生時,他感覺到不是他在畫樹木,反而是樹木在看他(Montgomery-Whicher, 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 25 2005)。如 Morris(2008)說的,作曲家並沒有作曲,並沒有告訴曲要怎麼譜,而是曲譜引導作曲家,而創作出優美的譜曲。教師或研究者亦是讓文字引導他,文字自己走進研究報告來,增益自己的實踐智慧。所以不僅師生在學習數學,數學亦和人類

對話,學習畢氏定理不是在記憶公式,並正確回答考試問題,而在理解其方式、相關、互賴、徵兆和豐富性。在這種學習的沉思感中,「學科的學習同時亦是精神的、靈性的鍛鍊」…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6,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滕海鍵·美國人荒野觀與荒野保護的歷史演變(上)

「荒野」(wilderness)是美國現代史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世紀40年代,美國自然主義思想家亨利·梭羅提出荒野是「世俗世界的保留地」。20世紀40年代,美國生態倫理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指出荒野是「人類從中錘煉出所謂文明的原材料」。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環境史學家羅德里克·納什又提出荒野是一種「思想狀態」,即人類看待自然的態度。荒野是一個與文明相對的概念,類似於中文意義上的「純」自然。在美國,人們對荒野的認識和態度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6,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艾米麗‧托馬斯·著 吳萬偉·譯:哲學與視頻遊戲地圖的魅力(下)

人們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論來解釋視頻遊戲為何討人喜歡。遊戲滿足了我們掌控、自主和相互關聯等最基本的心理需要。遊戲能讓你處於流動狀態,一種你完全沈浸在活動中的感覺。遊戲能提供一種身在共同體中和被人接納的感受。我認為人們也容易受到遊戲地圖的吸引。

在整個歷史上,人們一直渴望在地圖上找到空白空間。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說《黑暗之心》中的人物描述「地球上的空白空間」似乎多麼「招人喜歡」,他是多麼渴望參觀「最大、最空的空間」。



歷史地圖在字面意義上是印上「未知之地」(Terra Incognita)文字的,這些字攪動人們的想象力。大片白紙區域和微弱線條有某種深刻的誘惑力,暗示海岸線可能就在那裏。…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anuary 26, 2023 at 1:24am — No Comments

葉淑媛:維柯「詩性智慧」說與浪漫主義文學觀(8)

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抒情歌謠集》序言,在某種意義上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宣言,可以歸結為一個總體的詩歌觀念,即「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其關鍵詞應該是情感、自然、天性,這一切都意味著對虛假的文雅和人為的杜撰,以及舍情感而矯揉造作的詩歌語言的拒斥,所以華茲華斯的理論植根於早期的尚古主義原則之中。在這一原則裏,可以看到濃郁的維柯色彩,它融會了18世紀關於語言的情感起源的研究和關於原始詩歌的本質和價值的流行觀念。這些研究和觀念可以看作是對維柯思想的衍發和闡釋。

華茲華斯還在這篇序言裏詳細論證了想像力之於詩歌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詩人寫詩的能力包含五種,「第四是想像和幻想,也是改變、創造和聯想的能力。」…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anuary 26,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泰戈爾《再次集》沙丘地

西邊的果園、樹木、耕地延伸著,延伸著,溶入遠方森林的紫嵐。

紹塔爾族的村莊隱沒在果漿樹、棕櫚樹、羅望子樹叢里,沒有樹蔭庇護的紅土路蜿蜓繞過村莊,猶如墨綠的紗麗的殷紅貼邊。突兀地矗立著的一株棕櫚樹,仿佛在為羈旅的迷茫指示方向。

大地的方巾般的北邊綿延的綠色林帶被捅出一個豁口,泥土流失,凹凸的紅岩透現沈默的騷動;錯雜其間的銹斑似的黑土,像魔鬼變成的水牛角。

造化在自己的院落的一隅用雨水沖刷,營造了人們遊玩的默默無聞的山丘,山腳下流著供人潑水戲鬧的無名小河。…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January 26,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