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7)

3. 轉換性

克里斯蒂娃認為, 既然小說是一個變化過程,那麼她就有理由借用專門研究語句變化過程的轉換生成語法,把小說當做一種「轉換性話語結構」來考察,所以她的《小說文本》的副標題叫做「一種轉換性話語結構的符號學研究」。 當然,她在借用轉換生成原則時也加入了許多非語言學的思考,尤其是互文性意義上的「轉換生成」完全是她本人的獨特發明,是為了彌補轉換生成語法的不足, 以便研究 「像小說這樣的複雜符號系統」[15](P37)

在她看來,相對於早期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靜態研究來講,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一種進步, 它把語句當做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來考察。但這僅僅是結構主義內部的進步,因為這種方法只能處理語言系統內部的變化問題,並不考慮外在於語言系統的各種因素的作用,無法揭示不同系統之間的轉換。 而小說之所以是一個「複雜的符號系統」, 就在於它不僅是一個內部轉換過程(共時轉換),而且是小說文本與社會歷史文本之間的轉換過程(歷時轉換)。

轉換生成語法所說的「轉換」,其基本含義是指按照一定規則把一個語言結構(或幾個語言結構)變成另一個語言結構的過程或結果。 克里斯蒂娃從喬姆斯基那里吸收了兩個基本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在語句描述中區分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 並把句法描述與語義闡釋結合起來考慮,認為表層結構無從表示具有語義價值的語法關係,不起深層結構所起的作用。 克里斯蒂娃認為,對於小說的描述也可以提出同樣的假設:「小說的表層結構無從表示具有語義價值的意指結構關系。 這一基本事實一方面允許我們在小說研究中應用轉換方法,另一方面也說明小說本身是一個轉換場」[15](P37)。 轉換生成語法的第二個原則是假設轉換前的結構和轉換後的結果之間有語義對等關係, 即語義不因表層結構的變化而變化。

克里斯蒂娃認為這一原則的實質在於承認,相同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實現,而這正是她利用轉換生成語法來分析小說內在結構的主要理由,因為小說也存在形式(能指)變化、內容(所指)不變的情況。 [13](P23)需要指出,轉換生成語法模式是對語言系統的內部生成過程的共時研究,它並不考慮系統外的各種社會歷史因素。 克里斯蒂娃看到了這種分析的局限性,她認為,為了使轉換生成分析能夠應用於文學的社會歷史價值的研究,必須對它加以改造,具體辦法就是引入「歷時轉換」的概念。

所謂「歷時轉換」,通俗地講,就是考慮文本的社會歷史維度。 通過這一改造,克里斯蒂娃得以從第一個步驟的「轉換生成分析」進入第二個步驟的 「轉換生成方法」,「我們將把轉換分析變成一種轉換方法,把一個確定的文本結構中的各個句段(或代碼)看做對取自其他文本的句段或代碼的『轉換式』(transforms)。 例如法國 15 世紀的小說結構可以看做對其他幾種代碼——經院哲學、典雅愛情詩、 城市的口頭 (廣告) 文學、 狂歡節——的轉換結果。 轉換方法引導我們把文學結構置於社會整體中,把社會整體看做一個文本整體。 我們把這種產生在同一個文本內部的文本互動作用叫做互文性」[14](P311)

總之,不同性質的符號系統之間的轉換和相互作用是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論與後來的詩學範圍的互文性理論的關鍵區別。 詩學範圍的互文性理論關注的是文學語言系統內部的問題,是一個文學文本與另一個文學文本的關係,而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論則一再要求考慮文學文本對其他非文學或非語言的符號系統(即各種社會實踐)的轉換,也就是考察文學文本怎樣把其他類型的社會實踐重新寫入自己的空間。 [13](P26-27)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