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北島的散文里有一種拿捏得恰到好處的克制。從容。簡潔。堅定。眼看要到發揮處,嘎然而止,堪稱精確。《藍房子》如此,《失敗之書》如此,到了《青燈》(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版)更如此。他在講故事,各種人的故事,詩人、作家、翻譯家,大師、普通人,中國人、外國人,都是他浪跡天涯時所遭遇的各種過客。他站得遠遠的,看不見他的表情,只聽得見他的聲音。聲音也平淡,毫不煽情,就像聽到嘩嘩流過去的水流——那是詞語匯成的河。他的背景,不是中國紅,不是歐洲藍,也不是美洲綠,而是一盞青燈,火光一點,燈影搖曳,照亮周圍的黯淡。《青燈》是一首詩,北島寫給著名漢學家魏斐德的,詩中寫道:“美女如雲/護送內心航程/青燈掀開夢的一角/你順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同名的散文,也是紀念去世不久的魏斐德的,寫一個史學大師的人格和襟懷,以及他的孤獨的晚境,北島寫道,“他只顧在歷史的黑暗深處,點亮一盞青燈”。…
ContinueAdded by Jambatan Tamparuli on January 29, 2020 at 5:26pm — No Comments
誰不曾憂傷地沈思過,德國精神能是什麽的問題啊!可是,將近一千年來,這個民族卻任意使自己變得愚蠢了,沒有一個地方,歐洲兩大麻醉劑——酒精和基督教——像在這裏這樣罪惡地被濫用。最近竟然又添上了第三樣,單憑這一樣就足以扼殺精神的一切精致勇敢的敏捷性,這就是音樂,我們的被噎且又噎人的德國音樂。——在德國智力中有多少令人沮喪的笨重、拖沓、潮濕、睡意,有多少啤酒!
獻身於最高精神目標的青年男子竟然缺乏精神性的第一本能,精神的自我保存本能——並且大飲其啤酒,這怎麽可能呢?……博學青年的酗酒也許並沒有給他們的博學打上問號,因為基至一個大學者也可能沒有精神,但是在別的一切方面都打上了問號。——在哪裏看不到啤酒給精神造成的慢性墮落!在一個如今已經眾所周知的事例中,我曾提及這樣的墮落,我們德國第一位自由思想家的墮落、聰明的大衛·施特勞斯,變成了酒座福音和“新信仰”的作者……他在詩中並非向“褐色的美人”空發誓願的——他效忠至死……。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5:14pm — No Comments
如今在德國人中,擁有精神已經不夠了,還必須把它佔為己有,濫用精神……
也許我是了解德國人的,也許我可以哪怕向他們說一些真理。新德國代表大量遺傳的和習得的才幹,以致它可以長達一個時代地,揮霍積聚的力量財富。這裏並沒有靠了它而佔據統治地位的高級文化,更沒有講究的趣味,一種高貴的本能之“美”;卻有較之任何歐洲國家所具備的更男子氣的德行。許多美好的勇氣和自尊,交往和彼此承擔義務時的許多信義,許多勤奮,許多毅力,——以及一種遺傳的節制,這種節制與其說需要障礙不如說需要刺激。我補充一句:這裏人們仍然服從,而服從並不使人感到屈辱……沒有人蔑視他的對手……
…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5:12pm — No Comments
培育的道德和馴化的道德,在貫徹自身的方法上彼此都堪稱完美。我們可以確立一個最高命題:為了創造道德,一個人必須有追求其反面的絕對意志。人類”改善者“的心理學,這是我探究得最長久的重大而令人不安的問題。一個小小的、本質上很樸素的事實,所謂piafraus ①(編註:拉丁文,盡職的欺騙),在這個問題上給了我第一個啟發:pia fraus 是一切“改善”人類的哲學家、牧師的遺產。無論是摩奴、柏拉圖、孔子,還是猶太導師和基督教導師,都從不懷疑他們說謊的權利。他們不懷疑所有其他的權利……用公式來表達,不妨說:迄今用來使人類變得道德的一切手段,歸根到底都是不道德的。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5:07pm — No Comments
這些規定是富有教益的,我們在其中看到了完全純粹、完全本原的雅利安人性,——我們懂得了“純粹血統”概念是與一個無害的概念相對立的。另一方面,也明白了在哪個民族中,對於這種“人性”的仇恨,賤民的仇恨,得以永恒化,變成了宗教,變成了天才……從這個觀點來看,《福音書》是頭等文件;《以諾書》更是如此。①——基督教出於猶太根基,當然也僅是這片土壤上的作物,它體現了對於培育、種族、特權的反動:——它是卓越的反雅利安宗教:基督教鼓吹一切雅利安價值的重估,賤民價值的勝利,窮人和卑賤者的福音,是一切被踐踏者、不幸者、失敗者、被淘汰者對於“種族”的總暴動,——是作為愛的宗教的不朽的賤民復仇……
…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5:04pm — No Comments
人們知道我對哲學家的要求,即站在善惡的彼岸,——超越道德判斷的幻想。這一要求源自一種見解,我首次把這見解歸納成一個公式:根本不存在道德事實。道德判斷與宗教判斷有一共同點,即相信不存在的實在。道德僅是對一定現像的闡釋,確切地說,是一種誤釋。和宗教判斷一樣,道德判斷屬於無知的一個階段,此時連實在的概念、實在與幻想的區別尚付之缺如,以致在此階段上“真理”僅僅是指我們今日稱為“想像”的東西。就此而言,道德判斷從未被認真看待,作為這樣的東西,它始終只包含著悖理。但它作為征候學卻總是價值非凡:它(至少對有識之士來說)顯示了文化和內心世界的珍貴實在,這一實在不太懂得“理解”自己。道德只是記號,只是征候學,一個人必須業已知道自己為何行動,才能從道德中獲得益處。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4:49pm — No Comments
我們的學說只能是什麽呢?——沒有誰能把人的特性給予人,無論是上帝,社會,他的父母和祖先,還是他自己(這裏最後所否定的觀念的荒謬性,作為“知性的自由”,已為康德、也許還為柏拉圖所教導過)。沒有誰可以對以下情形負責:他存在了,他是被造成如此這般的,他處在這樣的情形和環境之中。他的天性的宿命不能從一切已然和將然之物的宿命中解脫出來。他不是一個特別意圖、一個意志、一個目的的產物,不能用他去試驗實現一種“人的理想”,或一種“幸福的理想”,或一種“道德的理想”,——想要按照某一目的鑄造他的天性是荒謬的。我們發明了“目的”概念,實際上目的缺如……某人是必然的,某人是命運的一個片斷,某人屬於完全,某人在完全之中,——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判決、衡量、比較、責難我們的存在,因為這意味著判決、衡量、比較、責難全……然而在完全之外只有虛無!——沒有誰再要對存在的種類不可追溯到一個 causa prima (編註:拉丁文:第一因)…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4:46pm — No Comments
幻想原因的謬誤。——從夢談起:例如,由於遠處的一聲炮擊而產生的感覺,卻給這感覺追加一個原因(常常是一整部小型長篇小說,正是這夢者在其中擔任主角)。其間感覺以一種回響的方式延續著,它仿佛在等待,直到原因衝動准許它進入前景,——從此不再是偶然的東西,而是“意義”。炮擊在一種因果關係的方式中,在一種時間的表面逆轉中出現。後來的動機說明被首先感受到,還伴隨著仿佛在電光中一閃而過的成千細節,隨後才是炮擊……發生了什麽?某一狀態所造成的想像被誤解成了這個狀態的原因。——事實上,我們在醒時也這麽做。我們大部分通常的感覺——器官活動或受阻時的種種抑制、壓力、緊張、爆發,特別是nervus sympathicus…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4:37pm — No Comments
虛假因果關係的謬誤。——人們始終相信自己知道何為原因,然而,我們從何處獲得我們的這種知識,確切地說,獲得我們擁有這種知識的信念的呢?從著名的“內心事實”領域,而迄今這類“事實”中,沒有一個已經證明是事實,我們相信自己在意志的行為中是原因;我們認為至少在這一場合當場捕獲了因果關係。
人們也不懷疑一個行為的…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9,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因斯坦說,“信息不是知識”,但他並不崇拜知識,他說,“關於‘是什麽’的知識無法打開‘應該是什麽’的大門。”按照愛因斯坦的標準,今天學校里傳授的大多是“不是知識的知識”(僅僅是“信息”)或者與“智識”相去甚遠的知識,例如,《獨立宣言》里“美洲”和“自由”出現過多少次?你能完整地背誦幾首詩、記住多少重要的年代、知道多少名著里的人物、知道多少問題的標準答案、會演算怎樣的數學題、記住了多少英語單詞或語法規則等等。
英國哲學家麥克斯韋 (Nicholas Maxwell)寫過好幾本討論大學知識的書,他提出,大學需要以提升“智慧”來代替單純的“知識”積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識”,是一種特別需要有意義和價值來導向的求知過程,他的目的是認識處於物質宇宙中的“人類世界”,幫助學生探究並認識人類世界的豐富性、生存意義和人生價值。…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9, 2020 at 3:58pm — No Comments
13 “自身性”是否也同樣蘊含著某種形式上的“在時間中持久”,蘊含著某種不可簡化為某個根據的確定性(la détermination d’un substrat)的因素或不可還原為任何“什麽”的問題?或者說,是否存在某種“在時間中持久”,它不僅僅是實體範疇的圖式(le schème de la catégorie de substance),能與“誰”的問題相連接,並作為“我是誰”(qui suis-je ?)的追問的回復?“自身性”考察的正是這樣的問題。…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9, 2020 at 3:50pm — No Comments
這一段話,他另是一種語調,很平靜,幾乎帶一點感傷。萬籟無聲中,某種氣氛包圍了我,使我不想殺人,也不想為殺人者鼓掌。可是,你怎樣面對亡國的危機呢?你怎樣面對水火塗炭中的生靈呢?你怎樣面對無定河邊骨和深閨夢裏人呢?皇天在上,人生在世,戰時有戰時的選擇,平時有平時的選擇,我們無法統一。
這時,有人問他,殺人有什麽感覺。他睜大了眼睛、亦莊亦諧。感覺很好!像大便暢通!他有一等一的口才,先使我們驚,後使我們怒,末了,我們大笑。也只有七年血戰中才有這樣的笑聲。
戰火蔓延,我們停課下鄉,準備和日軍捉迷藏,飽學的宿儒隱退,通三教九流的教職員當令,這些人很健談,於是,我們從來沒聽見過的話聽見了,後來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anuary 28, 2020 at 5:23pm — No Comments
在希臘,據希臘作家科•阿西馬科普洛斯(K.Assimacopoulos)說:
古希臘社會中有一種職業說書人,他們走村串鄉,在集市上講述種種娓娓動聽的故事以換取微薄的報酬。他們被稱為“阿雷托勞戈斯”,意為頌美者,因為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頌揚某種美德的主題;或者被叫做“伊昔科勞戈斯”,意為表演者,因為他們講述得生動傳神,並不時伴以各種姿式,表現出一定的表演技能。他們中的許多人為了不致遺忘故事的細節或者為了傳授給他們的子女,常常把所講的故事記錄下來,於是便形成了希臘小說的最初的書面形式。⑥
希臘著名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
ContinueAdded by Poèmes lieu on January 28, 2020 at 1: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Dhuup on January 27, 2020 at 10:50pm — No Comments
在居伊德波的理論中,景觀的本質是什麽呢?它是外在性(externality)。景觀是視覺的統治。視覺意味著外在性。外在性在此處意味著剝奪某人自身的存在。
德波說過:“人注視的越多,他自己就越少”。這聽上去也許是反柏拉圖的。明顯,景觀批判最主要的資源是費爾巴哈的宗教批判。這就是景觀批判的支撐,即非分離之真實(truth as unseparateness)的浪漫主義概念。
但這個概念本身仍然與柏拉圖對擬仿性圖像的蔑視是保持一致的。德波指責的凝視,是戲劇的或擬仿的凝視,這凝視承受著分裂所引起的痛苦。“分離是戲劇的開始和結局”。在這個體系中,人所凝視的是那個被從他身上偷走的行動;它是他所擁有的本質,被從他身上撕裂出來,轉而對他變得陌生,變得敵對,同時造就了一個集體世界,而其實際上就是人的自我剝離。…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January 27, 2020 at 9:5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