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017 Blog Posts (835)

徐賁·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6

將生物法則運用於解釋歷史上一些民族歷史的發展,並不是希特勒一人,但他的唯意志論卻與那些主張自然決定論的歷史學們全然不同。例如,瑞士歷史學家布克哈特(Jakob Burchhardt,《文藝覆興文化史》作者)認為,民族興旺的歷史周期約為1200年。希特勒認為,一個民族之所以衰微,完全是因為這個民族忽略了“它的生存所必須遵循的自然法則”。他還認為,一個民族只要有數千成員願意為之犧牲,不怕把獄底坐穿,它就不會衰亡。納粹德國的教育,它的首要任務就是向人民傳播納粹的這種血的價值,黨國對社會的徹底掌控使得這種教育宣傳成為完全可能的現實。在納粹還沒有奪取到政權之前,戈培爾就在日記中記錄了他與希特勒對教育宣傳的討論,這種宣傳或教育必須是全方位的,包括對學校教育、電影、廣播、出版、和所有“公共啟蒙”途徑的徹底掌控。[xxxi] 這種極權式的徹底、全面的宣傳教育不僅在納粹德國加以實行,在其他極權國家也無不如此。…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38am — No Comments

徐賁·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5

五 日常行為配合黨化教育

納粹不只是在教材讀本中向兒童灌輸對元首的絕對忠誠,在日常行為上也是如此。幼兒園和學校成為演練希特勒問候禮的培訓中心。南巴登地區的一個幼兒園竟然讓孩子將裝有早餐的袋子掛到女教師伸出的手臂上,以此來訓練孩子們掌握希特勒問候的姿勢。在“上課和下課時必須說‘希特勒萬歲’”的規定下,一年級的新生在他們的初級閱讀課本的最初幾頁就沈浸在一種深入持久的、通向新問候語的社會化過程中,這些書頁上畫著聚集在街上,興高采烈地向希特勒致敬的人群,而這幅場景,同樣成為繪畫課上最受歡迎的題材”。[xxvi]…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13am — No Comments

徐賁·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4

在黨國的政治正確和它高度強制的一致性所完全覆蓋的生活環境中,學校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黨國教師和黨國國民的身份必須是一致的,行為也必須遵從同樣性質的規範。在這樣一個世界裏,人們開始習慣性地模仿別人的行為,即使在毫無必要的場合(如家人和朋友之間)也會習慣性地謹言慎行,在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習慣性的相互欺騙,連品行善良的人也不能例外。人們無法從道德上去評判這種狀態,因為要抵抗這種生活方式的道德是一種幾乎“超人”的要求。這要求一個人為了某種操守原則,而必須鼓起勇氣同周圍所有的人隔絕,這是任何一個有自我保全本能,要竭力活下去的人都非常難以做到的。

 

四 黨國教育的課程和教材

 …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10:10am — No Comments

徐賁·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3

這種無處不在的政治正確,就是科拉考斯基(L. Kolakowski)所說的由“完全的權力”(total power)所維持的“完全的意識形態”(total ideology):“完全的權力和完全的意識形態是相互緊綁住一起的。意識形態具有一種最強程度的‘完全’,任何宗教信仰都達不到這個程度。……它的目標不只是要宰制和管制每個人的私人生活,而且根本就是替代私人生活,把人變成意識形態口號的覆制品。換言之,它根本就消滅了生命的個體形式”。…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9:39am — No Comments

徐賁·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2

這種國家主義在德國浪漫主義的“狂飆突進運動”(sturm und drang)中表述為崇尚原始樸實的美德、粗曠無序、原始的生存競爭。赫爾德(Johann Herder, 1744-1803)把人類和自然的成長與衰頹看成是依循相同的法則,因此,歷史是一種有機演變,顯示於各民族特有文化的發展中。他主張各民族(國家)本土文化的發展,產生一種表現於藝術與文學的“民族精神”或“國家精神”。費希特(Johann Fichte, 1762-1814)宣揚早期德國人(他所謂的“土著人民”Urvolk)的生命力與奮鬥精神。弗裏德裏希·路德維希·雅恩(Friedrich Ludwig Jahn,1778-1852) 立志復興德國民族的道德,他組織青年,以訓練體操、野外遠足為名進行愛國主義活動,成為德國的政治體育之父。納粹讚揚雅恩是“第一流的政治教育思想家”。納粹教育理論家包姆勒(Alfred…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9:34am — No Comments

徐賁·"裝逼"和"屌絲"何以流行

正值2015年“兩會季”,讀到一篇題為《上海政協委員:“裝逼”“屌絲”等流行詞猥瑣下流》的報道。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對“裝逼”“屌絲”這樣的流行詞提出批評。不過,他並沒有否定所有的網絡流行詞,對諸如“中國大媽、老虎、蒼蠅、躲貓貓”或“蠻拼的、萌萌噠”等網絡語言,張懷瓊表示理解和接受。

對兩類不同的網絡流行語,這位批評者給出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理由,以主張該反對或不該反對。一種理由是“猥瑣下流”,這是一個道德的理由。另一種理由是產生於“因新的事物或社會發展”,這是一個現實需要的理由。兩種不同理由的解釋會有“雙重標準”之嫌。這是因為,雖然"裝逼"和"屌絲"聽上去不雅,但同樣也是因為新事物或社會發展而產生的流行詞語。…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9:22am — No Comments

徐賁·為“人治”辯護為什麼理虧

2014年12月社會科學院某頭面政治學者做了“不能把人治妖魔化”的講話,這個講話是作為對中國當下政治的看法而不是在專業政治學理論層次上的問題提出來的。因此,講話雖然是他的個人觀點,但卻因為迎合了某種正在變化的氣候而受到普遍關注。人們有理由納悶,社科院(號稱“亞洲第一腦”的國家級智庫)的學者公然為人治辯護,哪怕用的是拐彎抹角的方式,要釋放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信號呢?在要人治還是要法治的問題上,大多數中國人不是早已有了充分的共識嗎?

在中國,“文革”後人們對於憲政、法治、民主有了強烈的認可,這是因為剛剛經歷了“文革”政治造成的全面災難,人們普遍認識到,那場災難是在憲政、民主、法治、公民權利的缺位下發生並肆虐的。要改變政治專制不只是需要批判和否定專制,而且還需要提出代替專制的正面主張,這便是人治與法治問題的產生。…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9:10am — No Comments

徐賁·納粹德國的黨國主義教育 1

德國的教育體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除了在納粹時期的急劇惡化之外,一直是歐洲最好的教育制度之一。德國在一次大戰(1914-18)中戰敗後,帝國改制為魏瑪共和國,戰後政治混亂,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盡管如此,德國的教育仍然可以說是歐洲最好的之一。德國教育一直貫穿著國家意志,國家主義成為德國文化的主導因素,從中世紀的日耳曼帝國到1806年以後有名無實的“德意志帝國”,再到希特勒雄心勃勃的“第三帝國”,“帝國”代表的是一種具有強烈國家主義誘惑的文化理想。理查德…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9:00am — No Comments

徐賁·“思想改造”的實錄與思考

2014年11月,一篇《建國初期對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歷史必然性》文章引起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遭遇以及何種“歷史必然性”的關註。這個時候閱讀陳徒手的《故國人民有所思》和楊奎松的《忍不住的“關懷”》便對我們更有溫故而知今的意義。

1949年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在一波又一波“思想改造”的暴風驟雨中無助地接受命運的擺布,他們遭受的厄運——那種來自生存逆境的批判和羞辱,以及以此如影相伴的驚恐、迷茫、順從、自虐、進退失據和不知所措——一直在今天的各種回憶文字中被敘述。但是。歷史家不能滿足於單純的事件敘述,他們所關心的不只是“發生過什麽”,而且還更要追問“為什麽”。“為什麽”是歷史學家所需要特別貢獻的深度思考。陳徒手研究1949年後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故國人民有所思》,它的“有所思”應該是一位歷史研究者在敘述“過去事實”之外的心之所系。…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15, 2017 at 8:34am — No Comments

打造福建版“二元制”現代職業教育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解讀之六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打造福建版“二元制”現代職業教育的目標任務,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構建福建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由“高就業率”向“高質量就業”邁進。





圍繞新業態優化職業教育布局結構






當前,我省正利用“五區疊加”優勢,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產業需求辦學,集中財力、精力,做專、做特、做優職業教育,更好服務新福建建設,成為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15, 2017 at 8:18am — No Comments

朱自清·南行雜記

前些日子回南方去,曾在“天津丸”中寫了一篇通信,登在本《草》上。後來北歸時,又在“天津丸”上寫了一篇,在天津東站親手投入郵筒。但直到現在,一個月了,還不見寄到,怕是永不會寄到的了。我一點不敢怪郵局,在這個年頭兒;我只怪自己太懶,反正要回到北平來,為什麽不會親手帶給編輯人,卻白費四分票,“送掉”一封雖不關緊要倒底是親手一個字一個字寫出的信呢?

我現在算是對那封信絕了望,於是乎怪到那“通信”兩個字,而來寫這個“雜記”。那封信仿佛說了一些“天津丸”

中的事,這裏是該說青島了。

我來去兩次經過青島。船停的時間雖不算少卻也不算多,所以只看到青島的一角;而我們上岸又都在白天,不曾看到青島的夜——聽說青島夏夜的跳舞很可看,有些人是特地從上海趕來跳舞的。…

Continue

Added by Poèmes lieu on January 15, 2017 at 8:17am — No Comments

鄧長權·那一行行的菜畦

一般人,沒有體驗過農園生活,尤其是從城市下鄉去,或來到山上種植區,一眼望去,總是驚艷於,園中一片亮眼可愛的翠綠;一行行蔬菜整齊並立,活潑生機。一棵棵果樹健壯生長;以為農夫園中操作公式化;就只有一個固定模型,拓荒後松泥築畦是同一個款式,什麽種類作物都可以播種。

其實不然,原來農家在開發一片地,計劃栽種何種作物,翻泥後築畦就心裏有數,不是築起同一個模型的田畦,各類蔬果都適當栽種。

我們山上嘛,農園大多數是栽種蔬菜,園中所築起的是“菜畦”,長期經營短期性菜類的農人,會把田畦築得寬闊一些,因為這些菜早收成,又不大棵,不怕種得密些。山上土地缺乏,田畦寬少畦溝免浪費田地。但栽種包菜元白收成期較長,其葉子也茂盛,一畦地只能栽畦的兩邊排列,建築“菜畦”就要拿捏得恰當,不過寬也不狹窄。…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January 15, 2017 at 8:16am — No Comments

台灣交通部觀光局·生態旅遊(8)

第六章·生態旅遊一般性規範實例

實例一:太魯閣國家公園生態保育守則

(一)防範森林火災:

勿焚燒草木、引火整地

勿丟棄菸蒂、焚燒冥紙、燃放鞭炮

勿引火烤肉、舉行營火晚會



(二)野生動物的保育:

不購買山產,使野生動物遭捕獵…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15, 2017 at 8:16am — No Comments

雷蒙德·卡佛:羽毛 4

孔雀繞過桌子,飛快地朝孩子跑過來。它用它的長脖子來纏嬰孩的腿,把它的冠伸進了嬰孩的睡衣裏,它的呆腦袋前後晃動著。嬰孩蹬著他的小腿,笑個不停,扭著身子,從弗蘭的膝蓋滑到了地上。孔雀還在不停地頂嬰孩,像是在玩遊戲。嬰孩使勁向前掙,弗蘭攔腰摟著他,讓他靠在她的腿上。

“我真的不敢相信,”她說。

“這孔雀腦子有毛病,這就是問題所在,”巴德說,“該死的東西不知道自己是只鳥,這是它最主要的問題。”

厄拉笑了,又一次露出了她的牙齒。她看著巴德。巴德點了點頭,把椅子向外推了推。…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45am — No Comments

鮑志成:對外開放歷史視野下的海洋意識 (下)

2、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時空意識

 海洋的時間或歷史意識。“百川歸海”,“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滔滔不絕,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奔流到海不覆回”,而海水在“潮漲潮落”之間,演繹的是“滄海桑田”、“海桑陵谷”的歷史變幻。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在時間的軌道上,大海變化無常,今日的桑田可以是明天的滄海,今日的滄海或許是昨日的桑田,這就賦予了海洋縱向的時間感、歷史感;由此再聯系到人,也就有了人生“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歷史感,“飽經滄桑”的滄桑感。《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與寬廣無涯的海洋空間意識,和豐富多樣的人文內涵一起,構成了中國人海洋意識的立體空間和三維結構。…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January 15, 2017 at 12:44am — No Comments

周其仁:城市化的下一程 6

這是我去日本的小城市的密度,叫富山市,靠近中國海的這側,四十萬人,這個市長現在是明星,為什麽是明星呢?城市早就建成了,所有的基礎設施美倫美奐。老齡化,老人一多以後不出來,城市死氣沈沈,日本的老人是泡沫時代的老人,有錢,他不出來他就不花錢,這是他們這種城市的麻煩,怎麽解決?最後研究來研究去出來一個緊湊城市的概念。老人家走不動,收縮,怎麽收縮?市政府出錢,重新修了跟中心主要地帶連接起來的一條軌道,然後開發一款運輸工具,叫地面電車,不是有軌電車,差別是跟地面平的,老人家一擡腳就能上去,沒有坎,細到這個程度。所謂地面建車幾乎是平地走,這是他們開發的,然後招標,設計是政府搞的,投資是企業,車站讓公司去捐,然後可以匿名,車站上侯車的小椅子居民個人捐。…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40pm — No Comments

陳丹燕·我的旅遊世界:一 自然的神性

神性自然的特征

人類作為自然中的一個富有感受能力,又有與生俱來的貪婪的物種,置身莊嚴自然之中,從心中湧起單純的順從、謙卑和安心,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感受。人類心靈中覆雜多變的情感,常常只有這時才能真正安靜下來,不是藏匿到更深處,而是得到開釋。這是由人與自然命定的關系決定的,他能在自然的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人類心中這些古老的感情,世世代代留在遺傳中,當被滿足,他便安適,如在荒蕪之地找到溫暖幹爽的避難所,人們心中必會感恩。如今人們尋找這樣的自然,心中湧起的感恩就是指南針。

神性自然的分布…

Continue

Added by 有格 台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39pm — No Comments

黃永武《愛蘆小品》談聯想

有人讀到“楊柳岸,曉風殘月”,居然聯想為露天上茅坑,出野恭。有人見“松柏後雕於歲寒”,居然從草木在風霜中的性格,聯想成危亂時代中貞良的材幹。曉風拂著楊柳,寒風號著松柏,同屬風景,一個聯想得如此汙穢,一個聯想得如此高潔,差得好遠!

同樣是下雪天,雪花輕柔地飄下來,粗家夥說像空中在撒鹽,心思細膩的,說是柳絮因風起舞,可見聯想實在是一面鏡子,充分反映了聯想者內在懷抱的雅俗。

內心自卑多疑而充滿著忌刻的,像明太祖,看到“光天之下”以為笑他曾是摩頂的和尚;看到“為世作則”以為笑他窮困時曾作過賊,都坐“不敬”之罪,加以收斬!這種聯想敏感得出奇,也自尋煩惱。而內心自信不疑又充滿著愛心的,像宋神宗,看到“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就以為東坡滿紙是“愛君”之心。善喚起愛,惡喚起恨,聯想的源頭就在聯想者一念的善惡,愛恨竟截然不同。…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39pm — No Comments

希尼 (SEAMUS HEANEY)詩選·雨聲——紀念理查德。埃爾曼

1

徹夜的抽打泛濫於陽台上的

木板。我一無所思地陷入

它漫長的勞累裏,然後意識到

滴水的檐槽和光,並對自己說些

有關死者的無足輕重的套話

例如“人們會想念他”和“你要忍耐住”

2

那有可能是佩雷德爾基諾雜草叢生的…

Continue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39pm — No Comments

亞瑟.戈登:最好的勸告

有一次,當我面臨作出一項成分相當冒險的決定時,我去找了一位年長的、智慧的朋友。我悶悶不樂地說:“假如我能肯定自己可以順利做好的話,我十分願意做,但……”

朋友默默地看了我一會兒,接著在一張紙上草草寫了十個字。那是很簡單的一句話,也是我所得到過的最好的忠告:大膽些,強大的力量會幫你。

我後來發現,朋友所寫的話系引自巴什.金的《戰勝恐懼》一書。它使我清楚地看到:我過去做過的大多數事情沒有成功,不是由於我盡了力而失敗,而是因為我讓失敗的恐懼阻止了自己的努力。恐懼是所有情緒中最令人精神渙散的,它使肌肉僵硬,使意志消沈。…

Continue

Added by Tata Na on January 14, 2017 at 12:38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