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2、中國古代關於海洋的時空意識
海洋的時間或歷史意識。“百川歸海”,“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滔滔不絕,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奔流到海不覆回”,而海水在“潮漲潮落”之間,演繹的是“滄海桑田”、“海桑陵谷”的歷史變幻。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雲,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在時間的軌道上,大海變化無常,今日的桑田可以是明天的滄海,今日的滄海或許是昨日的桑田,這就賦予了海洋縱向的時間感、歷史感;由此再聯系到人,也就有了人生“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歷史感,“飽經滄桑”的滄桑感。《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唐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與寬廣無涯的海洋空間意識,和豐富多樣的人文內涵一起,構成了中國人海洋意識的立體空間和三維結構。
海洋的空間或地理意識。中國人先秦時就確立了“溥天率土”、“九州四海”——以陸地“九州”為中心的天下“四海”觀。古人以天下為“禹跡”,設九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率土”即“溥天率土”,因此而來。而“王土”四境有海環繞,稱為“四海”。《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因此而有“九州四海”指代天下或世界。後來有關“四海”泛指天下的概念,層出不窮,諸如:四海之內皆兄弟、名揚四海、四海一家、四海飄零、四海鼎沸、四海波靜、四海升平、五湖四海、放諸四海而皆準,如此等等,皆為據此而衍生出來的。
再如,海內、海外、海東、東瀛、南洋、西洋——以中國為坐標以海洋為分野的世界地理分野。在以陸地為中心的天下觀之下,古人對海洋和外部世界有了明確分野,形成了以中國為坐標的一系列海洋地理概念。如環繞大陸東部的海洋稱為“東海”,諸如東洋大海、東海逝波、東海揚塵、東海鯨波之謂,相沿成習;南部的海洋稱為“南海”,並對其中的島礁暗沙做了方位命名,如“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奠定了中國擁有主權的歷史依據。再如,以陸地為中心,以海洋為邊界,把國內、國外分外“海內”“海外”,諸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海內無雙”、“海外奇談”等等,一直成為中國天下內外的分野。再如,以中國大陸為核心,自古就形成了一系列世界地理概念,如朝鮮半島稱“海東”“海東之國”,日本稱“東瀛”,後來泛稱“東洋”,都是說在中國東部東海之外的大海之中;從南海到東南亞地區,自古稱為“南洋”,從馬六甲以西的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地區,稱為“西洋”,也都是以中國為坐標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洋是開放包容的。先秦時期,就提出了“百川歸海”、“海納百川”的思想,並為歷代繼承和闡發,如眾川赴海、百川朝海、百川匯海、百川赴海等說法。《淮南子•汜論訓》:“百川異源,而皆歸於海。”漢焦贛《易林•謙之無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雖遼遠,無不到者。”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讚》:“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隋書•音樂志中》:“天覆地載,成以四時。惟皇是則,比大於茲。群星拱極,眾川赴海。萬宇駿奔, 一朝鹹在。” 唐杜甫《長江》詩之二:“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理氣下》:“百川赴海而海不溢。”從江河與海洋的關系中,意識到海洋是包容的。
古人還認為,河海之間“先河後海”,積水為河、河流入海,《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而大海“不擇細流”。水往低處流,“眾流歸海”,“江海不逆”,江河流到大海是不可逆反的。
大海不僅是包容的,而且是無限大的,“河奔海聚”,“海不波溢”,大海的水波永遠不會滿溢出來,海之所以這麼大,就是因為匯聚接納了無數涓涓細流。因此,“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韌,無欲則剛”,大海成為開放、包容的象征。海之能包容,就如地之能負載,海洋和陸地合起來“海涵地負”。如宋陳亮《笏記》:“皇帝陛下,日照天臨,海涵地負。”在“山容海納”的無限包容中,孕育了中國人“枕山負海”、“枕山襟海”的人文地理觀念和博大胸懷。
“汪洋大海”“海闊天空”——海洋是寬廣的。海洋是遼闊廣遠的,有所謂“汪洋大海”,就是形容大水寬廣無邊,水勢極其浩大。古人常把海洋與天空並用,形容大自然的寬廣無垠。如“海闊天空”、“海闊天高”,象大海一樣遼闊,象天空一樣無邊無際。唐劉氏瑤《暗離別》詩:“青鸞脈脈西飛去,海闊天高不知處。”
茫茫大海,浩瀚無際,滄海茫茫,無邊無際,海洋是廣闊深遠、遙不可及的。最早並且最著名的專門描述海洋的作品,當屬曹操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海水浩渺,仿佛日月、星漢都在其中。後世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名篇佳作代不乏例,是中國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形容大而多時,叫做“浩如煙海”、“人山人海”,當我們形容稀少珍貴時,叫做“滄海遺珠”“滄海一粟”。當我們形容難以實現、無法企及時,叫做“大海撈針”、“海中撈月”。海洋是不可限量、深不可測的,所以“海水不可鬥量”,海水是難以用容器來度量的;以蠡測海、持蠡測海、甕天蠡海、蠡測管窺、管窺蠡測,都是坐井觀天、盲人摸象,以偏概全、難窺全貌,是錯誤而可笑的。
寬廣的海洋,為人類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造船駕舟往來縱橫在汪洋大海上,是人類探索海洋、駕馭海洋的必然選擇;“梯山航海”,“涉海登山”,馳騁海洋就像跋山涉水一樣,無所畏懼;“漂洋過海”、“遠涉重洋”,更是背井離鄉、離開祖國、遠行出國的代名詞。
海洋是如此寬廣無涯,遙遠、偏僻、莽荒之地,就像“天涯海角”、“海角天隅”、“山陬海澨”,遙不可及;海洋是如此“深不可測”,波濤滾滾,“波瀾起伏”,捉摸不定,人們冒險涉足,就會“石沈大海”、“泥牛入海”、“珠沈滄海”那樣,一去不覆回,杳無音訊;海洋仿佛是危機四伏、禍福旦夕的危險之地,如同“刀山火海”一樣;在很多情況下,海洋也成為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人們只能面對驚濤駭浪,“望洋興嘆”,無能為力。
3、中國人的海洋經濟和人文意識
海洋的經濟意識。寬廣的海洋,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活資源。漁鹽之利自古就是沿海居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耕海牧漁”,海洋生物捕撈或漁獵,就像在土地上耕作稼穡一樣;“鑄山煮海”,鹽鐵之利從來就是國計民生之大事,《史記•吳王濞列傳》:“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漁海樵山”,下海捕魚與上山樵伐都是衣食生機之源。古人的“山肴海錯”、“山珍海錯”,到今天的“山珍海味”、“海鮮美食”,海洋是人們獲取蛋白質和美食取之不竭的來源,是大海一樣源源不斷、滔滔不絕的人類生活資源和生產能源的無盡寶藏。唐韋應物《長安道詩》:“山珍海錯棄藩籬,烹犢羊羔如折葵。”
海洋是經商貿易的通道,也是生意和財富的代名詞。在我國傳統的堪輿、命理學說中,陰陽五行中的“水”代表財富。海洋是人類相互聯系的開放的紐帶,也是互通有無、自由貿易的舞台。自宋元沿海開放海外貿易,允許官民出海經商,海洋就與經商、外貿聯系在一起,出海、下海成為赴海外經商貿易的同義語。最典型的近代一躍成為東方繁華商都的上海,就是元代松江青浦一個小鎮發展起來的,當時就是長江口出海的港口,“上海”之本義就是下海、出海,如同“上山”、“上京”。鴉片戰爭後上海等沿海港口陸續開埠,成為西方列強經商貿易的據點,圈立租界、外國人居留地,設置進出口征稅機關叫“海關”或“洋關”,上海灘叫做“十裏洋場”,外國公司叫“洋行”,外國商品叫“洋貨”,做生意賺大錢叫“發洋財”,沿海開放發達地區叫“黃金海岸”,就連強取豪奪的強盜也叫“江洋大盜”,一味崇拜外國的東西叫“崇洋媚外”,吸收外國的東西為我所用叫“洋為中用”,畫家流派叫“海派”,到如今辭職經商也叫“下海”。
海洋的人文意識。海洋雖然有波濤洶湧、翻江倒海之時,也有“風平浪靜”、“萬裏沈碧”的溫柔靜謐,浪花朵朵、海鷗點點、金沙碧浪、海風和煦的溫馨寧靜。對此,中國人寄予了無限遐想和美好願望。無論是“河清海晏”或“河清海宴”,還是“河溓海晏”或“河溓海夷”,都是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象征;無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是對美好感情和友誼的期盼和讚頌;而“海市蜃樓”這樣難得一見的海上自然景象,也成為人們心目中對美好事物的無限憧憬,縱然稍縱即逝,轉瞬即無,但也在意那美好片刻。
因為海洋是那麼的寬廣宏大、豐富深邃,廣闊而難以企及其邊際,深遠而無法觸及到其底,所以我們常以海洋來寄托人世間難以實現的美好願望,於是乎祝福時要說“福如東海”、“壽山福海”,說春光正濃時要說“春深似海”;同樣,愛恨情仇都可以用大海來形容,說感情深厚時要說“情深似海”、“山盟海誓”,直到“海涸石爛”不變心;說情義深重時要說“義海恩山”、“恩山義海”,說人生苦難時可以說“苦海無邊”、“苦海茫茫”,說心情苦悶時可以用“愁山悶海”、“雲愁海思”,說深仇大恨時可以說“血海深仇”、“情天孽海”。由此推而廣之,我們可以用海洋來形容人間許多廣大深遠的事物,如學習求知無止境時,說“學海無涯”、“文江學海”;官場覆雜是非多時,說“宦海風波”、“宦海浮沈”,商場如戰場競爭激烈時,說“商海風雲”、“商海如戰場”,當然,最高妙的是形容佛教大義的高深莫測,那就是“法海無邊”了。
三、關於對外開放與海洋意識關系的幾點基本認識
1、對外開放與海洋意識密切相關。人類的海洋意識來源於海洋活動,沒有海上活動的實踐,就沒有對海洋的認識和海洋意識的誕生。人們的海洋意識的豐富和拓展,來源於海外活動的實踐強度的提高和範圍的擴大,可以說在海路為主的對外開放時代,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國際視野,沒有海外交往,就沒有海洋意識。
2、早期的海洋意識是相對陸地意識而言的。在古代中國人思想觀念中,地為坤為母,大地是萬物之本,是人類衣食之母、生存根基,土地是財富,是國土,大海只是陸地的延伸和補充,具有很深刻的陸地本位觀念。漫長的農耕文明和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導致中國人對大海的認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就像海洋漁業經濟長期只是農業經濟的補充一樣,叫做“耕海牧漁”、“鑄山煮海”。這種“重陸輕海”的觀念與“重本輕末”、“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意識是並行一致的。
3、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海洋意識基本觀念的形成時期,其後都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和發展。如先秦典籍、諸子百家對海洋有諸多精辟論述。《詩經》《禮記》的“九州四海”天下地理觀;《山海經》的“精衛填海”大無畏精神;《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於海”,《淮南子》等的“百川歸海”“海納百川”,連孔子都曾說:“道不行,吾將乖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4、海洋意識隨對外開放的陸海興替、此消彼長大勢而不斷增強。在不同歷史階段,對外開放的倚重不同,或陸或海,交互興替,總體而言,先陸後海,從陸為主到海為主,歷史上海陸並舉只有在蒙元時期真正實現。海上絲路在明朝鄭和下西洋達到頂峰,南海成為內海,其後的閉關鎖國政策和有限開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國家發展力、競爭力,淡化了海洋意識;到近代列強東來,中國海權喪失,有海無防,幾乎失去了海洋國家的地位。古今中外歷史經驗證明,對外開放抑或閉關鎖國,作為基本國策,都是統治者基於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決定的,開放則強,閉關則衰。
5、對外開放尤其是宋元以後海路為主的對外開放和中外交往,不斷強化中國人的海洋意識,拓展了中國人的國際視野,形成基於海洋意識的世界地理觀、時空觀、開放觀、經濟觀和人文觀。如朝鮮半島叫“海東”,日本叫“東瀛”,東南亞叫“南洋”,印度洋及阿拉伯海叫“西洋”;國外叫“海外”,海外各國叫“海國”;沿海邊界叫“海疆”,沿海防衛叫“海防”;“閉關”叫“海禁”,貿易稅關叫“海關”“洋關”,進口物品叫“洋貨”,辭職經商叫“下海”;時尚新潮有外國範叫“洋氣”,受外來影響的藝術流派叫“海派”;至於以海來形容廣大、寄托美好的人文化的海洋意識,更是有“福海”、“苦海”、“情海”、“血海”、“孽海”、“學海”、“宦海”、“商海”、“法海”等等詞匯,真可謂是海洋意識無處不在,海洋意識潛移默化,在歷史變遷中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浸潤在傳統文化的血脈基因,形成中華文化獨特的海洋話語體系和海洋世界觀。
6、21世紀是海洋世紀,從海洋意識角度看,中國崛起、民族覆興、實現“中國夢”的標志之一,是要完成從大陸國家走向海洋國家的歷史轉型,這就需要摒棄重陸輕海或重海輕陸的片面觀念,構建海陸統籌、陸海並重、東西互濟、南北呼應的對外開放和國家發展新格局,“一帶一路”戰略正是實現這一歷史轉型的最好頂層設計和偉大實踐壯舉,也是開啟未來中國回歸歷史上陸海覆合型世界大國偉大征程的開始。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