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79)

APP Iconada:The Mainstream Philosophy of the Glob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Economy Today

[前言 A: Affects P: Percepts P: 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13.9.2024)

The mainstream philosophy of the glob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economy today is shaped by several key principles and trends that reflect broader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changes.…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September 14,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德勒兹意念科學(Deleuzian Noetic Science)の 庄子心学

莊子的學說,尤其是在《莊子》一書中所呈現的思想,體現了許多與德勒茲學說、意念科學和中國傳統心學相呼應的動力關係。莊子哲學中的自然而然、虛靜無為、心物相通等核心理念,正好說明了這三者所強調的生成性、超越性和情動感知的動力關係。以下是莊子學說與三者動力關係的關鍵對比:

生成性與「逍遙游」

莊子的「逍遙游」講述的是對有限生命局限的超越,強調個體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無待而游」的境界。這種超越局限、自由自在的生命狀態與德勒茲的生成性理論以及意念科學的擴展意識概念有相似之處。…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爱垦網APP·史蒂格勒技术哲学 下

爱垦網之前在讨论意念科学时,曾提到机械人真的和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对传统教育将造成不小的的冲击。接下来,我们要谈谈它的机会又是什么?

对传统教育的机会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AI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能够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即时反馈、分析学习风格和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兴趣和潜力,突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爱垦APP:弦論(String Theory)与艺术想象力 下

有趣的是,爱垦網根据平台内收集到的材料做出探讨,发现弦理論(StringTheory)与量子科学实际上存有共同点。它试图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的一个物理学框架。以下是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背景:

量子理论的基础:量子理论,特别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这些粒子,包括电子、光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遵循量子概率规律。在量子场论中,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即量子场的振动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APP Iconada: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The words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share a common etymological root, but they have diverged significantly in meaning and usage. Their shared origin is in the Latin verb "vocare," meaning "to call."

Etymological Sense



Vocative



Origin: From Latin *"vocativus,"* derived from *"vocare"* (to call).



Meaning: In grammar, the vocative case is used for directly addressing someone…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APP Iconada:Gilles Deleuze's Role in the New Philosophy for Global Cultural & Creative Economy

[前言 A: Affects P: Percepts P: 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在泛政治的社會,更無異於緣木求魚。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13.9.2024)

Gilles Deleuze's philosophy offers a rich and transformative framework that could indee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a new…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Andy Clark·自由能原理,看凖世界的未来 6

預測編碼最初是一種為實施信號處理而開發的數據壓縮策略(相關歷史見Shi&Sun, 1999)。以一類基本任務,如圖像傳輸為例,在大多數圖像中,一個像素點的值穩定地預測其鄰近像素點的值,除卻一些例外情況——這些例外情況反映了圖像某些重要的特征,如對象之間的邊界。這意味著:通過僅對意料之外的變動(即真實值與預測值發生偏離之處)進行編碼,一幅圖像的代碼可以由一個「充分知情」的接收裝置進行有效地壓縮。一個最為簡單的預測原則是相鄰的像素點都具有相同的值(如相同的灰度值),當然更為複雜的預測也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存在可檢測的規律性,就可以實施預測(進而可以實施特定類型的數據壓縮)。我們感興趣的是真實值與預測值的偏離,它們被量化為實際信號和預測信號之間的差異(即「預測誤差」)。這種數據壓縮策略大大節約了帶寬,而節約帶寬正是20世紀50年代James…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周寧·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的四種范式 3

姚斯認為, 文學史研究不僅要注意到作者創作作品這一「事實」, 還要關注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和文本意義在歷史的期待視野中嬗變的過程。文學意義不過是文本在不同「期待視野」中被接受的「效應」、文本視野與讀者視野在閱讀中從差異到交融的接受過程的產物。誠如姚斯本人所說:「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因為只有通過讀者的傳遞過程, 作品才進入一種連續性變化的經驗視野。」 [2] (P24) 文本開放於閱讀的歷史過程之中, 文本的意義隨著接受視野的變化而變化。不存在所謂意義自足的文本, 只有接受史中開放的文本, 這是姚斯接受理論的基本思想。

在接受理論中, 文本與意義不僅被置於歷史的經驗視野中, 還被理解為一種閱讀的生成物。伊瑟爾認為, 文學作品既不是所謂客觀的文本也不是讀者純粹的主觀創造。文學文本中包含著由一系列意義空白構成的「召喚結構」, 有待讀者在閱讀中去填充意義。文學意義產生於文本與讀者交互作用的閱讀過程中,…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12,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定義「精神分裂」

德勒茲對「精神分裂」的定義,特別是在他與費利克斯·瓜塔里(Félix Guattari)合作的著作中,是基於他們對資本主義、社會控制和主體性的批判。德勒茲和瓜塔里在《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中提出「精神分裂分析」(schizoanalysis),這是他們對西方心理分析的回應。他們的「精神分裂」概念不再局限於醫學意義上的精神疾病,而是更廣泛地涉及主體解放與反抗社會控制。

他們把「精神分裂者」…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September 12,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葉惠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書摘·綠子的信 上

前略。

現在你去買可樂,我趁這段時間寫這封信。寫信給一個坐在旁邊的人,對我而言乃是第一次。但若不這樣做,我就不能把我要說的話傳達給你了。其實,不管我說什麼,你都幾乎沒聽進去。對不?

你知道嗎?今天你對我做了一件殘忍的事。你根本沒察覺我的發型改變了,是不?我辛辛苦苦地把頭髮留長,好不容易在上星期才能換了一個有女人味的發型。而你竟然渾然不覺。這個發型肯定好看。而且我們好久不見了,我以為你見到我會嚇了一跳才對,但你完全當我透明,是不是太過分?大概你連我穿什麼衣服也想不起來吧。我也是女孩於。不管你有什麼心事都好,起碼應該好好看我一眼吧:只要你說一句「你的發型好可愛」,其後不管你怎麼想怎麼做,我都會原諒你。…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September 11,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羅蘭‧巴特《神話學》4

「中產階級成為股份公司」

巴特在「中產階級成為股份公司」這章表示:「無論什麼偶發事件、妥協、讓步與政治冒險;無論歷史帶給我們任何技術的、經濟的、或甚至社會的變化,我們的社會依然是一個中產階級的社會。」總之,中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造成大眾文化的神話。



「神話是去政治化的言談」…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September 11,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5

2.「義理明」「訓詁明」的互為「先」與「後」

詮釋的活動不只是字句訓詁的問題,不只是歷史文物制度考證的問題,不只是地上所能掌握的資料,也不只是地下所挖掘出來的資料,不只是如何上天下地去把握而已,因為這些都只是基礎。這些基礎是作為展開理解的一個起點,但不是理論性的基礎建構。真正理論性的基礎建構應該是我們這里所說的這五層的詮釋層級、五層的存有之道的開展層級。我認為人文學的研究必須要以字句的訓詁、歷史文物制度考證或者地上你能掌握的、地下能挖掘的種種東西作為一個起點,但是不能以此起點當作終點。這個起點能不能清楚還必須放到這五層詮釋層級或是存有之道的開展層級里去加以論證,才能夠對字句的訓詁、歷史文物的考證,地上或是地下所挖掘的資料下判斷。…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李寒冰:藝術中的「有機力量」與「非有機力量」— 德勒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力量問題探究 3

由此可見,古典藝術作為有生命的藝術的一個類別,極力釋放的是一種有機生命的力量。它指向意義的確定化,卻也在確定化的范圍內釋放著強力。然而,這一力量畢竟是借助內容的幫助而呈現的,因此它受制於內容的性質。不同內容的古典藝術,其所釋放的有機生命力量強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根據其內容帶來的釋放力量效果的不同,我們可以把古典藝術分為兩種:

第一種古典藝術指向封閉性,這是一種德勒茲意義上的定居,它的目的或效果是將人束縛住,讓人在它的威勢下屈服、固定不動。因為在這種藝術中,反動性是壓制能動性的,反動性的強力使得人們的心智被惰性佔領,不願思考,甚至無法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Brian Massumi 時間概念

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的時間概念與捕捉瞬間的理論,在夢、存在、情動之間的作用,建立在他對「情動」(affect)作為一種超越語言和認知的、即時的、未定義的力量的獨特理解上。以下是夢、存在和情動如何通過馬蘇米的時間理論相互作用的探討——

時間的瞬間性與情動

馬蘇米將情動視為一種瞬間性體驗,它超越了傳統的情感分類,甚至超越了認知層面的感知。他強調情動具有「即刻性」和「前語言性」…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爱垦APP: 语言、体验与象征的统一

朱莉娅·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的诗性语言革命,尤其是她关于“符号态”(the semiotic)和“象征态”(the symbolic)理论,确实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将…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三十二、超越小家庭

你是整體的一部份,你屬於整體存在。不要因為執著於部份而阻止你進入更大的整體。

有一個關於耶穌的故事,這個故事很神秘,對耶穌來講似乎有一點尷尬。

有一次,他在跟群眾講話,有人說:「耶穌,你母親在外面等你,但是因為人太多了,所以她進不來,而她想要見你。」

耶穌說:「 沒有一個人是我的母親。」…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10, 2024 at 12:00am — No Comments

APP Iconada:Semiotics:Julia Kristiva & Roman Jakobson

[前言 A: Affects P: Percepts P: 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在泛政治的社會,更無異於緣木求魚。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13.9.2024)…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September 9, 2024 at 6:00am — No Comments

爱垦网教育评注:在地乡产学与學前教育

在地“乡+产+学”文创(乡村、产业、学术结合的文化创意),能够在推动地方文化、经济和教育发展中扮演多个重要角色——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乡+产+学”文创模式不仅关注传统文化的保存,还通过创新的方式将其与现代需求相结合。乡村的独特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产业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学术机构则可以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支持。文创作为纽带,在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同时,激发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确保这些文化能够与当代生活相适应,传承给下一代。

角色: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September 9,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周寧·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的四種范式 2

就文學意義內在於自足文本這一理論假設而言, 結構主義與「新批評」是共通的, 甚至結構主義的文本自足意義觀比「新批評」更為明確、更為絕對。索緒爾認為語言是獨立自足的系統, 意義產生於系統自身的結構運作關係。在這一原則下開展批評的結構主義批評家, 明確地將意義理解為文本語言指表系統的規則與慣例的產物。文本的句法產生多元複雜的意義。批評家運用思維自身的內在結構與形式范疇, 從文本的一系列秩序結構關係中組建出不同的意義。

羅蘭·巴爾特拋棄了任何傳統意義上的文學批評, 他主張文本的意義越豐富, 文本寫得也就越出色, 任何意義之間都沒有孰優孰劣的差別。意義滲透在文本的各處, 只有當我們完成了閱讀, 意義才會得到最終的展示。巴爾特從意義角度出發, 徹底轉換了批評家的職責, 他關注的不是產品本身, 而是生產體系, 不是意指本身, 而是意指過程。當我們還為文本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充滿困惑的時候,…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7,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Andy Clark·自由能原理,看凖世界的未来 5

人們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算法,其中以「睡眠-覺醒法」(wake-sleep algorithm,見Hinton et al., 1995)最為典型,該算法讓識別(recognition)與生成(generation)任務彼此引導,允許系統在迭代評估(iterative…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7,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