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91)

黃智溶 :那一個人

那一個人 竟然

同時愛上了我們夫妻二人

既仰慕我的才德

又迷戀我妻子的姿色

那一個人 竟然

同時愛上了我們夫妻二人

既仰慕我的才德

又迷戀我丈夫的姿色

那個人

既是男人…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July 17, 2016 at 12:54pm — No Comments

鴻鴻·分離的世界

   鎮日坐在樓頂張望煙雲 

   用塑膠長尺敲擊攀上窗沿的成排手指 

   看它們黝黑粗短的樣子就準知道 

   又是那些轉世的水妖

   徹夜地下水道虎虎奔行 

   掄刀揮砍入侵信吊在洞口的半截身子 

   透出天空方才發現 

   原來外面已不知下了多久大雨

  …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July 17, 2016 at 12:53pm — No Comments

行者阿保·森林深處的榴槤園

那是在日寇投降後不久,印尼獨立運動初期。那時我家住在蘇北省 Aekanopan 縣城南邊的 Gunting saga,是一個小市集。附近有條從多峇湖 (Danau Toba) 流下來的大河,下游通向馬六甲海峽。上游可到一些農村小鎮,一直到原始森林深處。河上相隔





幾十米并排有公路和鐵路兩座大鐵橋,在公路橋下是一個市集,河上舢板艟舡(木製小船和帆船)來往不絕,運送一些土特產,包括椰子、椰干、稻米、茶葉、水果等等。當時有「水客」就是從這條河偷運橡膠去新加坡的。…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17,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張愛玲·秘密

最近聽到兩個故事,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這個,以後人家問句太多的時候,我想我就告訴他這一隻笑話。

德國的佛德烈大帝,大約是在打仗吧,一個將軍來見他,問他用的是什麽策略。

皇帝道:“你能夠保守秘密麽?”

他指天誓曰:“我能夠,沈默得像墳墓,像魚,像深海底的魚。”

皇帝道:“我也能夠。”

Added by A'Lessy on July 17,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陳河·米羅山營地:二戰馬來亞戰場華人抗日的真實歷史記錄(5)

第一章·林謀盛逃離新加坡(下)

 這趟航行持續多天。兩天之後是農歷年三十,早上的時候他們的輪船駛抵印地亞真河口,看見兩艘鐵殼駁船和一艘小型汽船,用樹枝和樹葉偽裝掩飾。他們發出信號卻沒有得到答復,對方可能懷疑他們是日軍登陸部隊。於是貨輪沿著海岸繼續向前。林謀盛等人輪流做機房的添煤、煮飯及守望飛來的飛機等工作。莊惠泉在船上找到馬來船員留下的四只雞,做了一大鍋香噴噴的雞粥,供大家共度除夕。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他們到達了占碑島,獲知了英國軍隊總指揮官已向日本人投降。他們聽到島上爆炸的聲音,引路的當地華人僑長解釋說:蘇門答臘的荷蘭當局正在實行“焦土政策”迎接日軍,焚燒了所有樹膠存貨和工廠設備。他們一路看到數股濃煙沖天,彌漫在占碑市鎮上空。大年初一,他們一路所見的就是這樣一幅淒涼情景。…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uly 17, 2016 at 12:30pm — No Comments

佩·愛吃榴槤的女人

袁美行一生也沒有什麼喜好, 她只喜歡吃榴槤。

這東西彷彿是她的生命全部。

她有一個相識近十年的男朋友曹永安, 那一份愛情早已漸變為感情。

在那十年的光陰裡, 曹永安有過不少女朋友, 但最後總是回到袁美行的身邊。而袁美行也懶理他的感情世界, 只要他不離開她便行。

況且在袁美行的眼中, 榴槤已是一切。

袁美行喜歡榴槤的程度就如一般小女孩喜歡貓貓狗狗一樣, 她會希望能長久的接觸它擁有它, 就算沒有榴槤吃的季節, 她也會買一些榴槤糖回來以安慰自己對榴槤的思念。她的家有很多榴槤物品, 如匙扣及掛牆飾物, 只要是關於榴槤的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uly 17, 2016 at 9:52am — No Comments

老牙《私人味覺》小米稀飯

上學時老師常用沈甸甸的谷穗來教育我們要謙虛,因結滿實的谷穗是彎腰低頭的,而長了稗谷的谷穗則高揚著頭。大概聽得多了,我現在就很謙虛。學生當年要下鄉"幫秋",幫農民收割莊稼,在田間就看見過谷子,一小片,大概是種來改口味的,喏,粗大的谷穗,可直垂地面。谷子去殼,就是小米,不常吃,因為是被視為雜糧的,即使現在農村也不是很多。零星地喝過幾回小米稀飯,有些糙,感覺不是很好,直到吃了陜北的小米稀飯,觀念才大為改變。…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July 17, 2016 at 8:40am — No Comments

福斯特:小說面面觀(3)人物 上

討論過故事——小說中簡單而又基本的一面——我們可以轉到另一個較為有趣的題目:角色。我們不需問以後發生了什麽,而要問發生在什麽人身上;小說家可以訴諸我們的理智與想象,而不單只訴諸我們的好奇心。在他的聲音中有了一個新的著重點:著重價值。

  由於通常在故事中的角色是人,我們把小說的這一面稱之為“人物”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其他的動物也曾在小說中出現過,但並不十分成功。因為我們對他們的內心活動所知不多。未來這種情形也許會有所改變,就似小說家對處理過去野蠻人的態度有所改變一樣。那時,我們在小說中所看到的動物,將不再只是象征性的或小人物的代表,其作用也不再只是裝飾性的一如會動來動去的四腳桌,或飛來飛去的彩畫紙片而已。這是科學所能開拓小說領域的方法之一:它給小說中的角色是人物。…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16, 2016 at 7:57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木頭和棉花

鞋子分兩種:橡皮套鞋和木鞋。橡皮套鞋是一種奢侈。木鞋是一種災難,只有鞋底是木頭的,一塊兩指厚的木板。鞋面是灰麻袋布做的,周邊圍有一圈細細的皮帶子。布面就是沿著這條皮帶用釘子釘到鞋幫上的。對釘子而言,麻袋布太不結實了,總是破,首先就是在鞋跟的地方。木鞋是高幫的,有系鞋帶用的小孔,但鞋帶是沒有的。我們把細鐵絲穿過去,在末端旋緊扭死。過不了幾天,小孔周圍的布也就全破了。

穿木鞋沒法屈腳趾。我們沒法把腳從地面擡起來,只能拖著腿。老是拖曳著走,膝蓋都變得僵直。如果鞋底開裂的話,我們就輕松多了,腳趾會自由一些,也可以更好地彎膝蓋…

Continue

Added by Le Destin on July 16, 2016 at 7:56pm — No Comments

陳祖芬《走進寧波》青春出臺

那不是F4嗎?說著我不由走了過去。

那是F4——的照片。女工宿舍裏,各人的床頭貼著各人的偶象,都是大張的宣傳畫或是2004年的月份牌——濮存昕、張柏芝、王力宏、孫燕姿、陳冠希、S·H·E。睡在雙層床上層的,還把大張的偶象海報糊在天花板上,可憐的濮存昕們好像失去了地心引力似地成天站在天花板上。新生代小女生的代表組合S·H·E女子三人組的一首歌叫《SupperStar》(巨星)。

你主宰,

我崇拜,

沒有更好的辦法,

Youaremysupperstar(你是我的巨星)。…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July 16, 2016 at 7:54pm — No Comments

茅盾·鄉鎮寫真 冥屋

小時候在家鄉,常常喜歡看東鄰的紙紮店糊"陰屋"以及“船,橋,庫"一類的東西。那紙紮店的老板戴了闊銅邊的老花眼鏡,一面工作一面和那些靠在他櫃臺前捧著水煙袋的閑人談天說地,那態度是非常瀟灑。他用他那熟練的手指頭折一根篾,撈一朵漿糊,或是裁一張紙,都是那樣從容不迫,很有藝術家的風度。

兩天或三天,他糊成一座"陰屋"。那不過三尺見方,兩尺高。但是有正廳,有邊廂,有樓,有庭園;庭園有花壇,有樹木。一切都很精致,很完備。廳裏的字畫,他都請教了鎮上的畫師和書家。這實在算得一件"藝術品"了。手工業生產制度下的“藝術品"!

它的代價是一塊幾毛錢。…

Continue

Added by 文學 庫 on July 16, 2016 at 7:53pm — No Comments

葉楠·南沙垂釣

葉楠(1930~2003),當代作家。著有《巴山夜雨》、《花之殤》、《蒼老的藍》等。

熱帶風暴一路擁抱著我們,死死糾纏著我們,給予我們無法擺脫的過分粗暴的溫存。以致讓我們在颶風、豪雨、濃重的烏雲和滾動的浪的群山中,艱難地穿過通往南沙海域的航程。我們既看到了大洋的獰厲,也看到大洋的無與倫比的雄偉。它激起人不息的拼搏和超越的意識要遠比給予人的恐懼多得多。當風暴舍我們而去的時候,眼前展現出驚人的熱帶海洋所特有的絢麗。光線的明亮,色彩的濃烈,是任何地域所沒有的,這裏是光和色彩的世界。鰹鳥、海燕、燕鷗,張開狹長的翅膀,緊貼著藍緞子般的海面優雅地滑翔,海豚、飛魚恣肆地忘情地彈跳,彩色雲朵在海空悠然結隊巡航,這裏也是歡騰的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哆啦A夢 在沙巴 on July 16, 2016 at 7:50pm — No Comments

巴金·生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作家、翻譯家。有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散文集《海行雜記》、《隨想錄》,譯作《往事與隨想》、《處女地》等。



死是謎。有人把生也看作一個謎。

許多人希望知道生,更甚於願意知道死。而我則不然。我常常想了解死,卻沒有一次對於生起過疑惑。

世間有不少的人喜歡拿“生是什麽”、“為什麽生”的問題折磨自己,結果總是得不到解答而悒郁地死去。…

Continue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July 16, 2016 at 7:49pm — No Comments

休漠·自然的秘密是隱蔽的

休漠(1711——1776),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生於愛丁堡。11歲入愛丁堡大學。1729年起專攻哲學。1734年赴法國進修哲學。曾任英國駐法使館秘書、代辦。1767年至1768年任副國務大臣。他在哲學上主張知識來源於經驗,提出不可知論;在經濟學上提出了貨幣數量論。著有《人性論》、《道德和政治論說文集》、《人類理解研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等。…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July 16, 2016 at 7:46pm — No Comments

汗 漫·盆地書

  出生地,余沖

  …

Continue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uly 16, 2016 at 7:46pm — No Comments

伯爾·一 定照辦

亨利希·伯爾(1917~1985)德國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正點到達》、《女士和眾生相》、《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一則事業心強的故事…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uly 16, 2016 at 7:45pm — No Comments

高行健·王蒙的《雜色》

  當代文學是很少被認為有傑作的,因為是當代人寫的,寫的又是當代活人的事, 遠不如古人寫的死去了的生活那樣幸運。崇尚已經作古了的人是文學史的事情,於 是被註釋、被評點、被分析得頭頭是道。而一經入史便成為大家,於是又被引證、 被考據,成為準則,當作經典,連現今的言行也從中找尋出處和根據。作家一旦死 去,作品方變得神聖起來。當代作家生前則難得有這分榮幸,即使受到推崇,也總 留有餘地,免得驕傲。至於批評,則又當別論。然而,當代作品如果能有傑作,我 想王蒙的《雜色》可以屬於這傑作之林,雖然這麼說無疑是有爭議的。

  主人公曹千里,一位熱情、有抱負卻因此倒了霉的老小伙子,在我們都熟悉的 那個時代,被發配到了邊疆,即使是「自願的」,也還是被發配,騎上了一匹毛色 混雜的老馬,小說《雜色》的題目就這麼來的。他們到牧場上去,曹千里同他的老 馬,又可以說老馬同曹千里,因為這老馬同曹千里互為寫照,難捨難分。他們從牧…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6, 2016 at 7:45pm — No Comments

蕭紅·家庭教師

  20元票子,使他作了家庭教師。

  這是第一天,他起得很早,並且臉上也象愉悅了些。我歡喜地跑到過道去倒臉水。心中埋藏不住這些愉快,使我一面折著被子,一面嘴裏任意唱著什麽歌的句子。而後坐到床沿,兩腿輕輕地跳動,單衫的衣角在腿下抖蕩。我又跑出門外,看了幾次那個提籃賣面包的人,我想他應該吃些點心吧,八點鐘他要去教書,天寒,衣單,又空著肚子,那是不行的。

  但是還不見那提著膨脹的籃子的人來到過道。…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July 16, 2016 at 7:44pm — No Comments

朱自清《歐遊雜記》柏林

柏林的街道寬大,幹凈,倫敦巴黎都趕不上的;又因為不景氣,來往的車輛也顯得稀些。在這兒走路,盡可以從容自在地呼吸空氣,不用張張望望躲躲閃閃。找路也頂容易,因為街道大概是縱橫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最大最闊的一條叫菩提樹下,柏林大學,國家圖書館,新國家畫院,國家歌劇院都在這條街上。東頭接著博物院洲,大教堂,故宮;西邊到著名的勃朗登堡門為止,長不到二裏。過了那座門便是梯爾園,街道還是直伸下去——這一下可長了,三十七八裏。勃朗登堡門和巴黎凱旋門一樣,也是紀功的。建築在十八世紀末年,有點仿雅典奈昔克裏司門的式樣。高六十六英尺,寬六十八碼半;兩邊各有六根多力克式石柱子。頂上是站在駟馬車裏的勝利神像,雄偉莊嚴,表現出德意誌國都的神采。那神像在一八零七年被拿破侖當作勝利品帶走,但七年後便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 …

Continue

Added by Poèmes lieu on July 16, 2016 at 7:44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