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盛:南海博弈如何進入良性軌道?

從東盟聲索國角度看,在南海問題上應對中國有幾個層面。一是直接與中國打交道,由於實力懸殊,這是它們最不願意的。二是排除中國的聲索方間的合作,如這次菲越的走近。三是東盟層次,利用集體的力量對華施加壓力。四是借助地區外大國如美、日的力量平衡中國。這裏,中方與東盟聲索國的交叉與妥協點是在第三層次。即通過東盟渠道與中國協商如何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外長王毅提出了“雙軌”思路,即有關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友好協商談判尋求和平解決,而南海的和平與穩定則由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維護,已經表明了中國的靈活態度。有關各方應該對此充分重視,以此為契機展開良性互動,把南海爭端納入到有效管控、和平解決的軌道上來。
近幾年來,中國與相關東盟國家關系因南海爭端而出現冷淡甚至惡化。這對雙方均不利:對東盟來說,中國是搬不走的鄰居;而對正在推動“一路一帶”戰略的中國來說,東盟則一條繞不過的“道”。如何化解矛盾,使彼此關系重回正軌,應該成為各方政治家理性考慮的問題。

現實地看,主權爭端涉及核心利益,在短期內不可能消除,關鍵在於使這種利益博弈進入良性的軌道。所謂良性博弈,就是指各方通過外交談判、經濟杠桿和法律手段等和平方式而不是武力來解決問題,將爭端保持在可控狀態,不致影響彼此關系大局。

有人指責中國正在強制改變現狀,批評中國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島礁建設。對此事的評價必須考慮到如下方面:進行島礁建設並非只有中國,越、菲一直在南海進行開發與建設,而中國長期采取隱忍政策。在隱忍政策無效以及面對國內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當前中國的行為應該被視為一種“回補”,而不是一種所謂的領土收復主義。特別是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這一背景下,中國的行為更像一種面對外部挑戰的“對沖”,而不是一種主動的進攻性行為。

在這個時候,中國與相關聲索國的政策調整及其互動變得十分關鍵,要避免基於誤解、誤判和敵意的惡性對抗不斷循環、升級。許多觀察家忽視了:中國的南海政策一直在維權與維穩之間不斷調整、平衡;中國政策中也有“溫柔”的一面,如試圖與東盟簽訂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但未得到積極的回應。這表明,東盟特別是相關聲索方也需要探索與中國的良性互動方式。任何一方的逆向而行,都可能破壞脆弱的南海形勢。

在這種背景下,菲律賓與越南作為兩個最主要的東盟聲索國,彼此試圖建立戰略夥伴關系的動向值得關註。從2014年起至今,兩國領導人、外長已就此多次接觸,試圖勾劃出邁向夥伴關系的路線圖。目前,菲律賓僅與美國、日本達成戰略夥伴關系,如與越南的戰略夥伴關系最終確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這種關系有明顯針對中國的意圖。前不久,菲律賓外交部發言人傅查理在談及菲越戰略夥伴關系事宜中雖然未提中國,但他明確表示,協議之所以重要是因菲越在地區南海問題上有共同擔憂。有人可能會認為,菲越均與中國存在爭端,走向聯合是自然之舉,但這種具有明顯戰略針對性與對抗性的行為可能會使南海爭端更加復雜、僵化。

從東盟聲索國角度看,在南海問題上應對中國有幾個層面。一是直接與中國打交道,由於實力懸殊,這是它們最不願意的。二是排除中國的聲索方間的合作,如這次菲越的走近。三是東盟層次,利用集體的力量對華施加壓力。四是借助地區外大國如美、日的力量平衡中國。

對中國來說,最樂見的第一層次,但也是菲越最為擔心的層次。菲越最樂意看到的是第二、四層次,但效果可能有限。美國終究是地區外大國,不可能替東盟國家去火中取栗。至於菲越戰略合作,也只是權宜之計。這是因為:第一,雙方在南海問題上也有領土主權沖突;第二,越南與中國均是社會主義國家,在維護意識形態與政權安全有著不下於南海爭端的共同利益;第三,菲、越實力遠遜中國,即使聯合,其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兩國或許能夠借戰略夥伴關系得到一些與中國交易的籌碼,但長遠看會進一步破壞與中國的相互信任關系,最終對南海局勢的和平解決不利。

所以,雙方利益的交叉與妥協點是在第三層次。即通過東盟渠道與中國協商如何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外長王毅提出了“雙軌”思路,即有關爭議由直接當事國通過友好協商談判尋求和平解決,而南海的和平與穩定則由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維護,已經表明了中國的靈活態度。有關各方應該對此充分重視,以此為契機展開良性互動,把南海爭端納入到有效管控、和平解決的軌道上來。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副研究員,文章轉自作者博客,收藏自 中國國際網 )

Views: 10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