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25)

羅青詩選·杜甫訪問記

夜暗似壺
他是壺中之酒
耐心的釀造日月星雲
給我們幽麗的昨日

晨霧如花
他是花內之蕊
默默孕育金色的果實
給我們燦爛的今天

若你以為他是唐朝人
那你就錯了
要說你們根本不認識
那更是荒唐

其實,他可能就住在我們隔壁
也可能就住在我們家裡
說不定他就是我們的老爸爸
大哥哥,或是朋友知己

在他的呼吸裡,有淚也有笑
在他的聲音裡,有一個唐朝
多姿的向我們走來
就像我們明天將多姿的
走回成都路走回長安東路……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21,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陳仲義:現代詩語的重要「紐帶」:隱喻與轉喻 7

對此轉喻,簡政珍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一方面,轉喻經由意象或是語言牽引隱喻;另一方面,以比喻的傳統與運作來說,轉喻是反其道而行,是一種逸軌的行經,因而有解構的姿容。」[16]此見解,與拉康眼中,轉喻是欲望的動力或殘餘的一種「小它物」,有沒有內在聯系?在某種意義上或可說,轉喻也是對隱喻的某種拂逆,或是對其「血緣」的接種、延伸,雙方猶顯得伯仲難分,它教整個現代詩的象喻寫作變得複雜和豐富多彩。但實際書寫中,詩人們不必太顧及轉喻與隱喻的差別,倒是必須清楚隱喻的思維機制,千方百計地杜絕所謂老去的「化石」隱喻、或「睡眠」隱喻的侵擾。故上世紀八十年代認知語言學家萊可夫(Lakof)和特納(Turner)特別提供四種創新途徑:拓展對應關係(Extending)、增加細節描述(Elaborating)、整合多個隱喻(Com-posing)、質疑常規隱喻(Questioning)是很值得借鑑的,它們將有助於提升詩歌隱喻的活力。…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21,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聲音的奧秘:從振動到傳播 下

環境與聲音的變化

除了媒質的性質,外部環境條件也會影響聲音的傳播,例如:

1. 溫度對聲音的影響



溫度越高,空氣中的聲速就越快。例如,在炎熱的夏天,聲音的傳播速度比寒冷的冬天快。這也是為什麼在寒冷的冬夜,遠處的聲音聽起來更清晰,因為低溫導致聲波在不同溫度層間的折射,進而影響聲音的傳遞方式。

2. 濕度對聲音的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February 20,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德勒茲 vs. 維柯 ~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下

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落入音樂

這裡的運動不是像徵化的,而是一個流動的過程,是時間和聲音自身的「生成」(devenir)。音樂不會停止,它不斷流動,這是一種純粹的感性現象,而非為了表達某種像徵意義。德勒茲可能會認為,詩的這一部分體現了一種非層級化…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February 20,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中醫五行 2

四、五色、五谷與五臟

1、肝色青: 宜食糙米、牛肉、棗、葵;青色應肝,所以想要面色紅潤,不宜以素食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宜食麥、羊肉、杏、韭;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漿、牛奶一類。

4、脾色黃:宜食大豆、栗;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卜、蛋黃等。…

Continue

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February 20,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陳仲義:現代詩語的重要「紐帶」:隱喻與轉喻 6

簡政珍在承接傳帶隱喻與轉喻的運動中,擁有上好的潤滑劑。隱喻與轉喻的變換、組合、跳脫,不管是以實喻虛,以虛喻實,以小喻大,以大喻小,虛實相輔,實虛互生,都頗具成色。《浮生記事》中,是把水作為原點,縱橫四面八方,同時換喻(轉喻)為口水、河水、洪水、髒水……。在《中國》詩章中,「當我們還在文字裡散步/水泥已經遮蓋了那一條河流的身世」,則是另一種類型:主要是以一種局部或一種因子來代表整體。這樣,局部的水泥便成了整個城市化進程的替身,個別的河流也就成了所有田園模式的代碼。前後兩項的「隱姓埋名」與「偷梁換柱」,源於久遠的「約定」干系。而在《國喪日》裡,作者是將上面那種近鄰變成「未完成」的「遠親」的陌生關係:

國喪日

防波堤上的風箏飛得特別高…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19, 2025 at 2:30pm — No Comments

李祖喬:意識形態的切身感──讀駱頴佳《情感資本主義》

過去二、三十年的「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可能帶來了一個誤會,就是讓人以為它是呼籲「我們太重視『理性』了,多點重視『情感』吧!」。

但正如哈特(Michael Hardt)說,轉向affect其實不只是更重視情緒(emotion),也是指要達致理性與激情的綜合…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February 19,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特里斯坦·加西亞(Tristan Garcia):情緒操弄 上

愛墾APP:法國哲學家特里斯坦·加西亞(Tristan Garcia)說過,(大意)人現在被好多情感情緒操弄,好intense,但可以嘗試擺脫它;這些情感本身雖具摧毀性,但如果懂得轉化,可以成為一種倫理道德力量。佛洛伊德也講過「力必多」政治。



可是,在剝削自己的壓抑與消費的沉溺以外,文創人可如何疏導(channel)生自語言前的情動,以及已經被名目化、外在化的情緒,使它們成為文創的感情衝力?



2008年以来,觀察本土政治分崩離析現象的結果,文創研究者陳明發博士已經體會到,這個“情感普遍被綁架”的問題非常關鍵。



他…

Continue

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February 1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聲音的奧秘:從振動到傳播 上

無論是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還是樂器演奏出的悅耳旋律,抑或是我們彼此交談的語音,這些聲音都是如何產生和傳播的呢?其實,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是一個充滿物理學奧秘的過程,涉及到振動、媒質和聲速等基本概念。愛墾一直在關注的文創議題包括:人的感性的振動與共振(弦理论)。這裏將從聲音的產生原理開始,逐步探討聲音的傳播方式、速度影響因素,並進一步了解不同環境對聲音的影響。

聲音的產生:振動的魔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聲音無所不在,但我們可能很少思考它的本質。其實,所有的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引起的,這是一個普遍的物理現象。例如:

敲擊鼓面時,我們不僅能聽到鼓聲,還能用手感受到鼓皮的振動。…

Continue

Added by Syota ElNido on February 1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3

值得注意的是,在《什麼是哲學?》中,在圍繞藝術之材料及畫面構成的論述部分,德勒茲論及了中國的傳統藝術。在他看來,感覺的聚塊在藝術作品中,不僅需要緊實的聚合,需要密集的運動,以及驚人的張力,同樣,還需要「通風和空白的部分,因為空白也是感覺」。[11]這樣,一張畫布便既可以密不透風,也可以留有必要的空白。德勒茲在此援引黃賓虹的觀點,認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留白,是為了留下可供奔馬騰躍的空間。[12]而德勒茲在《千高原》中論述「游牧藝術」時,同樣將中國的藝術納入其中,在他看來,中國藝術,尤其是文人水墨畫,便是「游牧藝術」的化身,便是既以一種自由的方式,做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做到了以筆墨材料的揮灑與運用,剔除了西方藝術古已有之的再現頑疾,更在水墨的黑與白之間,在畫面的虛與實之間,處處實現著感覺的共振,彰顯著身體的力量,更捕捉到宇宙的秘密與生命的和諧。

 …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February 18, 2025 at 2:30am — No Comments

托卡爾丘克·瑪爾塔

第一天一整天我們走遍了自己的土地。膠鞋陷進了泥土裡。土地是紅色的,弄髒的雙手染成了紅色,洗手的水流出來的是一攤紅色的稀泥漿。 R 不知是第幾次察看了果園裡的樹木。那都是些老樹,灌木般稠密,繁茂地朝四面八方生長。這樣的樹木肯定不能結出什麼果實。果園一直延伸到森林,延伸到黑黝黝的雲杉牆邊停住。雲杉挺立猶如軍人的隊列。

午後又開始雨雪紛飛。水匯集在泥土地裡,形成一道道細流,一條條小溪,從山上徑直流向房子,滲透進牆裡,消失在牆下的某個地方。我們被不間斷的淙淙聲弄得惴惴不安,舉著蠟燭朝地下室走去。一條湍急的小溪流順著石頭台階流淌,沖刷著石頭地面,流向低處,朝著池塘的方向流走了。我們遽然憬悟,房子是建在河中的!不知是哪個冒失的家伙輕率地把它建在流動的地下水裡,現在已經是束手無策了,一點辦法也沒有。唯一能做到的只是去習慣這永恆的、沉悶的淙淙流水聲,去習慣那不平靜的夢境。…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February 17,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中醫五行 1

一、五行

1、五行學說來源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長、生法、柔和、條達舒暢)、火(溫熱、升騰、明亮)、土(生化、承載、受納)、金(清潔、清肅、收斂)、水(寒涼、滋潤、向下運行)五種物質的運動。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認識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質,並由此引申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生成的,這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的關係,在不斷的相生相克運動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這就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Continue

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February 16, 2025 at 9:00pm — No Comments

羅青詩選·逃獄的月亮

各式各樣的煙囪

重重疊疊的

在空中竟相書寫

各種新發明的化學方程式

把天空寫得昏頭脹腦

幾乎無法呼吸

於是天空開始忽冷忽熱扭曲變形

有如一塊巨大無比的壓克利玻璃…

Continue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16,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羅蘭巴特理論:文本、神話、Langue以及Parole 上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是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重要理論家,其概念如「文本」(text)、「神話」(myth)「Langue」(語言系統)與「Parole」(言語行為)構成了他對文化、語言與符號的深刻分析。以下將正式定義這四個概念,並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1. 文本 (Text)…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February 15,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Oona Morrow書評《情動理論讀本》中

在《書寫羞恥》(Writing Shame)一文中,埃爾斯佩思·普羅賓(Elspeth Probyn)以個人的方式描繪了書寫過程中身體所經歷的情動影響。借鑑斯蒂芬·金(Stephen King)、普里莫·萊維(Primo Levi)和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等作家的思想,普羅賓提出,書寫羞恥既是一種身體實踐,也是一種倫理實踐。書寫羞恥促使我們思考思想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也促使我們進入讀者的身體。當我們開始承擔自己書寫內容的後果時,我們甚至可能會臉紅、出汗、感到不適。…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February 15,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汪民安|何謂「情動」?4

這是斯賓諾莎—尼采—德勒茲對人的定義。這也是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康德和現象學的回應。如果說,斯賓諾莎的哲學是為了對抗他的同代人笛卡爾的話,我們可以將德勒茲和他同時代的結構主義對立起來。德勒茲的這個時代,正是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和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結構主義時代。對列維-斯特勞斯這樣的結構主義者來說,主體當然和意識、心靈無關——這是他對笛卡爾傳統的擺脫,但是,主體也與力無關,主體沒有力,沒有意志,沒有情感,沒有欲望,主體被結構吞噬了,是無所不在的結構在決定和操縱主體,主體是深陷結構牢籠中的主體,是野蠻而超驗的結構的一個效應——這和德勒茲沸騰的欲望主體,和那個永恆變易四處串聯充滿勃勃生機的欲望機器是多麼的南轅北轍!…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5, 2025 at 5: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德勒茲 vs. 維柯 ~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上

面對同一首詩,如下述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的三行,根據以下的假設,德勒茲vs維柯,可能出現怎樣的情況?

德勒茲可能挑戰維柯的詩性智慧,認為其過於依賴像徵敘事,限制了感性經驗本身的動態生成力。這種挑戰的邏輯基礎在於德勒茲對感性經驗的直接性與生成性的高度重視,以及他對像徵敘事的規范化和封閉性的質疑。如果將兩者結合,可以設想一種既承認感性經驗的直接生成力,又允許像徵敘事作為開放結構的詩性智慧模型,從而為文化和生命提供更具生成力的解釋框架。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的詩·從另一邊

就像沙子從沙漏中漏下,音樂也落入音樂。…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February 15, 2025 at 4:30am — No Comments

張晨「氣韻生動」與「游牧藝術」——德勒茲眼中的中國藝術與理論 2

從藝術史而言,在德勒茲眼中,古典藝術便對應於西方藝術自古希臘羅馬,經文藝復興而至19世紀的學院派繪畫,這顯然是一個「條紋空間」的世界,是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化身,具體表現為文藝復興以來至高無上的透視法則。西方古典繪畫以三維空間幻覺的營造為己任,並無處不在地設立中心的視點,捋順空間的秩序。以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為例,作為幾何透視的經典名作,達·芬奇便在這一繪畫空間的處理中,將神聖的基督置於中央,在那里,他既是繪畫主題的核心,是戲劇衝突的風暴之眼,同時更重要的,他也居於透視法則的中心,他均衡著空間的秩序,完善著寫實的技法,而修道院食堂的真實空間,在此也得到合乎視覺習慣與邏輯思維的延伸。



在德勒茲看來,這恰是一種空間的框定、邊界的設立與能指的霸權,而與此相對的,游牧的藝術,或舉例而言,如弗蘭西斯·培根的繪畫,便打破了透視法的空間關係,打破了人們對於空間的虛擬想像,平衡、穩定、邏輯等一系列詞匯在此失語,取而代之的,是運動,是感覺,是一具無比真實的身體,是「一種連續流變的生命力」。…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February 11,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珍妮拉欣邦: 純粹為表達敬意 沙希盟領導擬宣誓石潑水惹議

《亜洲時報9.2.2024訊》沙巴希盟領袖擬在亞庇市的宣誓石進行潑水儀式,以表達他們對1963年《馬來西亞協議》(MA63)的尊重和承諾,此舉引發不同反應。

公正黨沙巴州主席…

Continue

Added by Suyuu on February 10,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劉宗迪·五行說源於曆法月令制度考 5

字是由五個十字形水槽構成的,如果把十字形水槽的輪廓用圖畫表現出來,不就是 形嗎?這也就是「行」字的初文,而五個十字形水槽就是五「行」,五「行」其物,是先民據以確定和領會四方和四時的基准。既然古人根據五「行」領會四方和四時,那麼,據以為四方和四時命名,不就是順理成章的嗎?也就是說,古人之所以用「五行」其名命名以四方和四時為基礎的五行體系,不過是因為,他們最初正是藉「五行」其物領會四方和四時以及五行體系的。也正是因此,在後世的五行學說中,五行才與四時、四方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陰陽五行學說並非源於對金木水火土的認識,而是源於曆法月令制度,曆法月令制度就是五行系統的知識原型,兩者之間的同構對應關係一目了然,而古往今來的學者竟因《鸿範》之說一葉障目,習而不察,至使五行說的底蘊一直暗昧不明。曆法月令系統不僅是五行說形式結構的原型,也是五行說動力機制的淵源,追本溯源,兩者原是一回事。…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February 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