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從藝術史而言,在德勒茲眼中,古典藝術便對應於西方藝術自古希臘羅馬,經文藝復興而至19世紀的學院派繪畫,這顯然是一個「條紋空間」的世界,是一種「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化身,具體表現為文藝復興以來至高無上的透視法則。西方古典繪畫以三維空間幻覺的營造為己任,並無處不在地設立中心的視點,捋順空間的秩序。以達·芬奇的壁畫《最後的晚餐》為例,作為幾何透視的經典名作,達·芬奇便在這一繪畫空間的處理中,將神聖的基督置於中央,在那里,他既是繪畫主題的核心,是戲劇衝突的風暴之眼,同時更重要的,他也居於透視法則的中心,他均衡著空間的秩序,完善著寫實的技法,而修道院食堂的真實空間,在此也得到合乎視覺習慣與邏輯思維的延伸。
在德勒茲看來,這恰是一種空間的框定、邊界的設立與能指的霸權,而與此相對的,游牧的藝術,或舉例而言,如弗蘭西斯·培根的繪畫,便打破了透視法的空間關係,打破了人們對於空間的虛擬想像,平衡、穩定、邏輯等一系列詞匯在此失語,取而代之的,是運動,是感覺,是一具無比真實的身體,是「一種連續流變的生命力」。[3]
「藝術」
在德勒茲與加塔里合著的《什麼是哲學?》中,有著他們對於「藝術」定義的探討:在德勒茲(與加塔里)那里,藝術是什麼?簡言之,即是「一種感覺的聚合體」(a bloc of sensations)。[4]
藝術的運作平面即是感覺的領域,藝術的功能即是感覺的傳達,正如培根的繪畫方式即是「感覺的邏輯」(logic of sensation)。而「感覺」又是什麼?德勒茲進一步闡明,感覺即「感知」與「感受」的組合(a compound of percepts and affects)。[5]這其中,「感知」接近而又區別於「知覺」,因其不涉及「主體」,脫離了「人」的在場,不依賴作為知覺主體的人與客體世界之間建立聯系;而「感受」同樣不同於「情緒」或「情感」,它同樣是去主體的,是「非人的」,它從多愁善感的人身上逃逸,它脫離了有機體的系統性掌控,而具有了自身的物質性與力量感,成為了直接訴諸感官的「情動力」,發出了尼采式的酒神的呼號。
德勒茲與加塔里
這里我們看到,實際上德勒茲(與加塔里)在《什麼是哲學?》中所明晰的「藝術」概念,即是他所提倡與呼喚的「游牧藝術」,它是一種感覺的流動,一種非人的生成,一種差異的創造。在那里,塞尚生成了蘋果,梵高生成了向日葵,培根生成了無器官的身體。如塞尚所說:「人雖不在場,卻完全存在於景物當中」,[6]在他的作品中,藝術家的面孔在風景中消失,但塞尚的身體卻生成了聖維克多山,他在一種非人的漸變中,在感覺層面的流通中無處不在——因為感覺不僅產生於人的主體,也存乎風景、蘋果、顏料與材質,在德勒茲眼中,「畫家必須變成他或她所見之物。」[7]如果說圍繞「藝術是什麼」的論斷難免過於本質,那麼在德勒茲那里,「藝術不是什麼?」「游牧藝術所針對的是什麼?」或者說「藝術的功能是什麼」則無比明確:
「藝術決不是一個終點(目的),它只是一個手段,用以勾勒生命之線,換言之,勾勒出所有那些並不僅僅在藝術之中產生的真實的生成,所有那些並非旨在向藝術之中逃逸(在藝術之中尋求庇護)的主動的逃離,所有那些肯定性的解域——它們決不會在藝術之中進行再結域,相反,它們帶動藝術一起趨向於非表意、無主觀性和無面孔的疆域。」[8]
在德勒茲看來,藝術絕非定見(opinion),藝術作品也不是完成品,它不是革命的結局,而是游牧的運動過程,不是束之高閣的玩物,而是扣動力量的扳機,不是蓋棺定論的價值判斷,而是差異譜系的圖表展示,正如感覺不是一種身體力量的產物,更不是身體本身,而是身體的各組織間的不斷輾轉騰挪,同樣,游牧藝術也不是力量本身,而是「駕馭力量、力量的拿捏、力量的制作。」[9]在這個意義上,不同的藝術家,從喬托而至塞尚再到培根,也各自完成了自己所處時代的使命,「每位畫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概括了繪畫史。」[10]在德勒茲筆下,這段歷史再也不是線性進步的宏大敘事,再也不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總體模式,而充滿了偶然與斷裂,充滿了運動的可能與生成的創見。
3 德勒茲、加塔利,《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M].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718。
4 Gilles Deleuze, Felix Guattari, What Is Philosophy? [M],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164.
5 Gilles Deleuze, Felix Guattari, What Is Philosophy? [M],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164.
6 吉爾·德勒茲、菲力克斯·迦塔利,《什麼是哲學?·卡夫卡》[M],張祖建譯,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443。
7 保羅·史密斯、卡羅琳·瓦爾德《藝術理論指南》[C],常寧生、邢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338。
8 德勒茲、加塔利,《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M],姜宇輝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261。
9 雷諾·博格.,《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M],李育霖等譯,台灣:麥田出版,2016:219。
10 吉爾·德勒茲,《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M],董強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5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