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類比技能:偽學習
……美育、德育、體育、群育、備受忽視,因為它們不是可以量化的“數碼化價值”(Digital Values),而是屬於感情和價值的“模擬價值”(Analog Values)――數碼系統處理不了的人文價值和直觀靈感。整個香港的教育制度,就是一個塞滿“數碼價值”的“偽競爭的制度”,它不能培養和衡量各類型的的人才,但由於它可以客觀地量化成績,加以分級比較,是“公平的競爭”(Fair competition),所以大家接受它作為一個人才遴選制度。”“讀不完的書,做不完的功課,考不完的試。”(111-112頁,陳雲:五星級香港:香港花千樹出版:2005)
類比技能:美學經濟…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October 25, 2016 at 9:16pm — No Comments
近年來文化心理學的幾個經典研究
最近MIT幾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測驗。在左邊給出一個框,框內有一根線,右邊給出一個稍大的框,讓你畫一條跟那根線一樣的線,你畫多長?有兩種畫法,第一種畫法是參照那個框和線的比例畫一條同樣比例的線,這叫相對判斷;另外一種是畫一條絕對長度相同的線,這叫絕對判斷。心理學家通過核磁掃描的方法確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哪種判斷更容易。結果發現,亞洲人相比美國人更易於作相對判斷。這說明我們在思考時更容易參考背景信息。
…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January 19, 2020 at 7:41pm — No Comments
在海德格爾這裏,人因生存展開而是存在者,「保持」著過去、「預持」著將來,生存就是過去、未來的交織,在交織中(去、回來)綻出「當下」成為本真的存在,這一說法與「歷時記憶」相近(甚至更原本),人本就在這原初的發生、領會中存在,縱使將它遮蔽(遺忘),它也在人日用而不知處發用。相對來說,遮蔽了非對象化的原初發生只關注對象化的存在與「語以記憶」相近,因為它只關注了對象自身,忽視了對象之所以以如此這般的意義樣式呈現,是因為它早已在人生存展開過程中與之打成一片,而沈淪於對象確定性中的人對此缺少「自覺」。
綜上所述,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都注意到了想像力的思維方式具有兩層結構,區別在於認知科學家以生物進化為入口,認為「語義記憶」比「歷時記憶」更基…
Added by 絲經 庫 on September 7,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生物的進化過程
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來的?關於這個問題的前一部分有幾種多少有點不同的說法,現在講的是最普通的一種說法。
地球當初不是像現在一樣的固體,乃是一種熾熱的熔融的物質,經過很長久的時期,溫度降低,才在表面凝結成一層硬殼,就是地殼。今日從地面上掘下去,掘地愈深,溫度就愈高,可見近地球中心比表面熱。還有,火山能噴出熔融的岩漿,經過冷卻,就在地面上凝結成為硬的岩石。這些就說明直到現在地球內心仍是熾熱的熔融的物質,被地殼包圍壓縮得很緊,不能流出來,但是在地殼薄弱的地方,有時能噴出來,就有火山噴發的現象。…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February 22, 2018 at 3:07pm — No Comments
這種對「興」義的理解實際上體現了漢代人關注「興」在「用世」層面上的思考,他們關注如何通過「興」來影響社會的規範與秩序,這與其說是對「興」的理解,不如認為是對「詩」的理解,漢代人希望從詩的角度在政治生活中展開詩的效用。
劉勰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漢儒的思想,他說:「興則環譬以托諷……觀夫興托喻,婉而成章,稱名也小,取類也大。」劉勰用「譬」解釋「興」,承接了孔安國、鄭玄等漢儒們的思想,在這一解經傳統中,正如范文瀾先生所言:「題云比興,實則註比」(詹锳,1989:…
Added by 絲經 庫 on September 3, 2023 at 2:00pm — No Comments
摘要:孔安國等漢代經學家將「比興」同列為「引譬連類」,劉勰繼承漢代「興」義的同時注意到「興」與人處身情境的原初關聯,「比興」異同之辨便由此形成。事實上「引譬連類」與人想像力思維方式相關,通過哲學認識傳統論中「內時間意識」將想像力區分為經驗想像與原發的想像,與之對應在認知科學中存在著「語義記憶」與「歷時記憶」,想像力思維方式的兩層結構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其中「經驗的想像」「語義記憶」同「比」概念中基於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取、聯結相關,而「原發的想像」「歷時記憶」與「興」概念的前對象化、原初綜合相關,它們構成了「引譬連類」內涵的一體兩面。傳統對「興」概念的誤讀多從西方理性視角進入,「興」義成了「比」之註脚;近來鄭毓瑜先生闡釋了「引譬連類」中原初發生的另一面,但由於沒能區分想像力的雙層結構,使得「比」義成了「興」之附庸,構成了「比興」之辨的另一重遮蔽。…
Added by 絲經 庫 on September 2,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KyrGyz on November 27, 2018 at 7:14pm — No Comments
且說猿猴從樹上下到地面以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用由於勞動所發展了的雙手,在勞動的過程當中,創造了工具。當然,開初的工具是很簡陋的,只是一根木棒,或是一塊石頭。但是有了這些簡陋的工具,就可以獵得比較大的野獸,或者敲碎果子的硬殼。這時,它們就不再是猿猴,而成為原始的人類了。原始時代所用的石器工具前面已說過是簡陋的,不加琢磨的。後來用磨過的石器。再後才會用銅做工具。會用鐵造器具已經很遲了。不磨過的石器叫舊石器,磨過的叫新石器。
促使猿猴變成人的,還有一個條件就是集體生活。
猿猴本來成群地居住在森林裡,但因為生活在樹上,彼此還有點隔離。一到地上,就都聯繫到一起了,就能夠集體出去打獵,用木棒和石頭獵捕比較大的動物,大家一起來吃。…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August 2, 2018 at 6:24pm — No Comments
生物的進化過程
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樣來的?關於這個問題的前一部分有幾種多少有點不同的說法,現在講的是最普通的一種說法。
地球當初不是像現在一樣的固體,乃是一種熾熱的熔融的物質,經過很長久的時期,溫度降低,才在表面凝結成一層硬殼,就是地殼。今日從地面上掘下去,掘地愈深,溫度就愈高,可見近地球中心比表面熱。還有,火山能噴出熔融的岩漿,經過冷卻,就在地面上凝結成為硬的岩石。這些就說明直到現在地球內心仍是熾熱的熔融的物質,被地殼包圍壓縮得很緊,不能流出來,但是在地殼薄弱的地方,有時能噴出來,就有火山噴發的現象。…
ContinueAdded by KyrGyz on November 27, 2018 at 7:16pm — No Comments
人物小傳: 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6年,他在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創立了研究與創新學院,出任院長。
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列火車,我們全體人類正坐在這列火車上,向著未知,呼嘯前行。是為速度歡呼,還是追問我們正駛向何方?本版今日起推出的「前沿觀察」系列訪談,便始於這樣的疑惑與追問。
技術是造就變化的時代力量。來自法國的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正是作為現代技術哲學研究的開創者而被世人所熟知。…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11,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②艾瑪·卡法萊諾斯
著有《敘事的因果性》,將普洛普的功能分析與認知敘事學對文本的關注相結合。卡法萊諾斯識別了敘事因果體系中隱藏的10種功能:比如一種均衡被打破,一個行動元決定矯正此局面,隨後行動元採取行動,均衡得以恢複。卡法萊諾斯的理論重新強調了敘事和因果解釋之間的密切關聯。
③戴維·赫爾曼…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September 22,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第四個定義, 也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最有意義的定義, 就是把文化作為認知的風格加以對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是不同的, 尤其是如何追求真理、如何發現事實的方式是不同的, 這就是文化的心理維度。
近年來文化心理學的幾個經典研究
最近MIT幾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測驗。在左邊給出一個框, 框內有一根線, 右邊給出一個稍大的框, 讓你畫一條跟那根線一樣的線, 你畫多長?有兩種畫法, 第一種畫法是參照那個框和線的比例畫一條同樣比例的線, 這叫相對判斷; 另外一種是畫一條絕對長度相同的線,…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19, 2020 at 12:24pm — No Comments
日前,國家統計局頒布了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作為國家統計標準,該分類從2018年開始正式實施,對各地區和各部門的統計機構均具有約束力,必須認真貫徹執行,以確保全國標準統一、數據規範可比。
為什麽要在已有分類基礎上對文化產業分類進行再次修訂?分類標準修訂後有啥新變化?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殷國俊對此進行解讀。
為啥變
以「互聯網…
Continue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October 11, 2022 at 8:24am — No Comments
在維科這裏詩性智慧說的是原始人因為無知所以他會對自己不認識的一切把自己當作衡量的標準,加之其抽象思維能力偏弱,因而在解釋世界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用形象鮮明的具體事例來代表同類事物的現象,諸如在《會飲篇》中愛神是由「完美」之神與「缺乏」之神結合而生,在這類以西學背景的解釋中,學者注意到的是「引譬連類」中 「類」與「類」的提取(抽象)與聯結。實際上我們可以想像原始人只有經歷過「愛情」(「歷時記憶」),才能對「愛情」進行反思、抽象(「語義記憶」),但在西方連同原始人自己可能都沒有能對「經歷」本身有所「自覺」,或者「自覺」的聲音淹沒在了之後自柏拉圖以來主客二分的理性思維系統中,這與「語義記憶」所需要的理性抽象的特性,即對象化的思維方式相吻合。…
ContinueAdded by 絲經 庫 on September 17,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死亡不是一個思考的對象。當我們自以為在思考死亡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所做的事情不是思考,而是別的,例如期望、相信、假設、想像、類比等等。
在泰戈爾的作品中,便有許多這樣的類比。
類比之一:我們的生命是一個蛋,我們暫時寄居的這個世界是蛋的外殼。當我們被這個世界限制住的時候,就如同蛋殼里的小雞,對於蛋殼外的更自由的生存是完全沒有一個概念的。而死亡,就是我們破殼而出,進入真正自由的境界。
類比之二:我們的現世生命如同束縛在果實里的種子,死亡則是種子突破果實的束縛而成長為一棵樹。不朽並非堅持我們所熟悉的現有的生命形態,而是一個不斷超越生命特定形態的過程。…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November 9, 2019 at 7:06pm — No Comments
夏守智: 兩岸微電影發展格局比較研究:2011~2013 ~以豆瓣網電影專區兩岸微電影為研究樣本
摘要:近年來,迅猛發展的微電影不僅極大改變了電影行業的格局與樣貌,更引起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頗有成為一門新興顯學之勢。本文聚焦於兩岸微電影發展的異同,以豆瓣網電影專區2011至2013年間兩岸微電影為研究樣本,從微電影數量、類型、制作、發展狀況等方面入手,對兩岸微電影發展格局進行比較研究。
前言:…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anuary 6, 2015 at 8:00pm — No Comments
撻沙魚有一個很香艷的別名:「比目」。《爾雅·釋地》說:
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
為什麼稱為比目魚呢?中國舊時的格物家加以註釋說:
比目狀似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故稱比目魚。
…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June 3, 2017 at 11:03pm — No Comments
(三)哲學的邊緣
德里達對邏格斯中心主義的批判表現在對西方哲學理性主義傳統的批判。這是對邏輯與修辭、理性與隱喻的二元對立的解構。
過去認為邏輯與修辭,哪個是中心?是邏輯,修辭是不重要的。理性與隱喻哪個是重要的?是理性,隱喻是不重要的。那麽,他把這個二元對立給解構了。
在哲學的邊緣處發掘中心意義,在邏輯的語言中找出對修辭和隱喻的依賴。你不是邏輯重要嗎,可是到最後,我們還是要依賴修辭和隱喻生活。…
Continue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20,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在許多家庭中,幽默是感情傷害的止痛劑,可以成為一種調劑對方心理的有效工具。讓我們來看兩個家庭中發生的幽默故事。
一天,當妻子帕蒂聽到丈夫喬爾的痛苦時,她脫口而出:“上帝,應該有人頒給你一項奧斯卡獎,‘最好的受難主角獎’。”
“為什麽你不頒給我?”喬爾問她。
帕蒂很喜歡這個主意,她跑到一家紀念品商店,買了一個奧斯卡像的復制品來。一次,當喬爾又悶悶不樂、唉聲嘆氣的時候,她開心地對他一笑,鼓起掌來,並把“奧斯卡獎”頒給了他。“太棒了。”帕蒂對喬爾說,“我尤其喜歡末尾的一聲短嘆。”
這樣,事情一下子變得非常荒謬,兩個人都忽然大笑起來。從此以後,喬爾再也沒像從前那麽難受過。…
ContinueAdded by Dhuup on April 26,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2. 圖件準備
作為地質旅行應用的圖件,最主要的就是地形圖。根據旅行者的不同要求,選擇合適的地形圖,隨身攜帶,以便隨時觀看。最普通的就是1:50000的。如需在短距離內觀察剖面,則可選1:10000的地形圖。
在收集地形圖時,還可注意不同年代測繪的(最好是同一比例尺的)圖件,往往可以發現一些地形變化情況,特別是河流下游地段,變化十分驚人,由此可以進一步研究變遷的原因是否具有地質意義。例如南京的棲霞山至鎮江間的長江河道與兩岸地形的變化,近二三十年來非常明顯,比較各年份的航空照片或測繪的地形圖都很容易看得出來。
其次是地質圖,有條件的話,也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選擇不同比例尺的地質圖——地層劃分的精細程度有所差異。…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pril 6, 2017 at 8:33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