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 文化與心理: 探索及意義(3)

第四個定義, 也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最有意義的定義, 就是把文化作為認知的風格加以對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是不同的, 尤其是如何追求真理、如何發現事實的方式是不同的, 這就是文化的心理維度。


近年來文化心理學的幾個經典研究


最近MIT幾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有意思的測驗。在左邊給出一個框, 框內有一根線, 右邊給出一個稍大的框, 讓你畫一條跟那根線一樣的線, 你畫多長?有兩種畫法, 第一種畫法是參照那個框和線的比例畫一條同樣比例的線, 這叫相對判斷; 另外一種是畫一條絕對長度相同的線, 這叫絕對判斷。心理學家通過核磁掃描的方法,確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哪種判斷更容易。結果發現, 亞洲人相比美國人更易於作相對判斷。這說明我們在思考時更容易參考背景信息。

文化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和直覺。康德說人類理性判斷其實有兩種, 一種是分析性的判斷, 也就是尋找事物邏輯的一致性; 另一種是綜合性的判斷, 也就是判斷事物之間相似的程度。心理學家研究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給你看兩張圖, 第一張是雞, 第二張是草。你認為牛應該是和草在一起還是應該和雞在一起?我們中國人喜歡第二種分類, 而美國人喜歡第一種分類。事實上, 第一種分類是按本質分類, 第二種分類是按關係分類。這個結果令美國人非常震驚, 因為西方人認為根據本質歸類是高級歸類, 根據關係歸類是低級歸類。

然而這是有問題的, 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講按關係分類,也許是更有生存意義的歸類。比如說需要把媽媽、嬰兒車和小轎車分成兩類時, 如果把嬰兒車和小轎車歸為一類, 說他們都是交通工具, 那孩子怎麽辦?文化對歸類方式的影響反映在很多方面, 例如中國人特別擅長比喻。例如“天日二日, 人無二君”, 中國人覺得這句話說理很恰當, 而美國人認為這兩句話之間不存在關係。中國人以美國人當年殺了很多印第安人的例子,指責美國人沒有資格批評中國人的人權狀況, 在美國人看來是沒有道理的。這是因為美國人不認同中國人思維中的類比關係。


再比方我們來看這個圖, 請這位同學報告你剛才看到了什麽?(同學: 青蛙、魚、水草、氣泡。)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中國人老說周圍的東西有青蛙, 有水草, 有氣泡, 但不會明確地說有三條大魚。然而, 美國人一開始就說這幅圖里有三條大魚, 然後再看旁邊有什麽東西。最有意思的是, 就是通過追蹤眼球的移動,來發現關注什麽東西時, 發現美國人對物體非常關注, 而中國人對物體和背景同樣的關注。這說明中國人的直覺是整體性直覺, 而不是分析性直覺。

由於直覺的特性, 人在解釋他人行為時,特別容易忽略外在環境對人行為的影響, 這叫基本歸因誤差。大家到二教來上課的時候, 路上有一個人躺在路上說走不動了, 請送我去校醫院。如果你看到有三個人, 一個人帶著共產黨黨員黨章, 一個是商學院學生, 一個是心理學系的學生, 誰更可能停下來幫助這一個人?大家可能認為黨員會幫助這個學生, 而商學院學生不會幫助他。這種判斷是在不考慮外在環境時根據人的特性進行判斷。


心理學家發現, 這種判斷是沒有根據的, 人的行為更多受到具體的客觀條件的影響, 而不是一些內在個性的影響, 這就是基本歸因誤差。基本歸因誤差是有文化差異的。


1991年的時候美國出了一件大事, 一個北大的校友叫盧剛在校園槍殺了五個人, 然後開槍自殺。我們做了一項研究, 問題非常簡單: 假設所有條件都一樣, 但是把地點移到中國, 你認為盧剛會不會殺人?中國人認為, 盧剛不會殺人, 但美國人認為他還會殺人。為了避免偏袒自己人, 我們還找了一個相似的美國殺手, 同樣問一個問題, 還是一樣的結果。研究的結果顯示, 中國人認為當環境變化之後, 人就會變化, 而美國人認為人的本性不會隨之環境改變。

Views: 3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