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三、Ereignis:存在的事件與歸屬的發生
在海德格爾的後期思想中,Ereignis 一詞被用來取代傳統的「存在」(Sein)概念。它意指一種「歸屬的事件」(das Ereignis des Zueignens)——人與存在在此互相召喚、互相顯現。
Ereignis 並非某件「發生的事」,而是一種「使發生成為可能的發生」:
「存在自身的顯現即是一種事件。」(Heidegger, 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1938)…
Continue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October 25, 2025 at 4: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研創]嫣然:「事件」的雙重顯現·從事件視界到海德格爾的 Ereignis(上)
摘要:本文嘗試從科學與哲學的交叉角度,探討「事件」(event)一詞在現代物理學與海德格爾哲學中的雙重意涵。物理學中的「事件」指涉時空中的確定點,而「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則標誌著宇宙中可見與不可見、可知與不可知的邊界。另一方面,海德格爾的「事件」…
Continue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September 2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梅塔波斯解釋:這打開我的夢世界,使我如此或如彼作夢的「它」,就是先於一切的「存有自身的緣發境遇」(Ereignis des Seins als Solchen)。這樣的「它」絕不會是一種「潛意識」的心理抽象主體,而是先於時空,先於人與物之存有,是使一切成為可能的「來處」。34 我們也可以說,梅塔波斯以「緣發境遇」所回應的「来處」, 不是個體實存層次的個別夢的来處問題,而是所有夢的来處,也可說是回應「人怎麼會作夢?」、「夢到底是哪里来的?」的普遍問題。從存有的根源上思索,這與「一切存有物為何存有?萬有的存有從何而来?」之存有學問題,是同樣的問題。…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7, 2020 at 3:00pm — No Comments
基於對康德哲學的再度詮釋,海德格爾才能發展出「超驗對象」及其與時間、想像力和超驗圖式主義的關係。大致來講,羅利認為,海德格爾在理解人類經驗的潛意識結構的背景下探討了「超驗之物」的概念。這種超驗之物雖然不是直接關於某個具體存在物的,但其特點是「某物」不能被經驗直觀到,而必須在純粹直觀中才能區分。海德格爾同時強調時間作為純粹直觀形式的重要性,它為經驗直觀設定了視域。他提出應從超驗圖式的角度來理解時間,而這最終涉及時間與純粹想像力之間的關係。海德格爾將存在論綜合置於生成性想象之中,因為它是在超越論圖式中運作的。在這一過程中,范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作為具象綜合的內在意義,並以對象性的意向為其做准備。而純粹理解概念的圖式在任何實際經驗發生之前就明確了經驗的可能性。想象通過將內在感覺的形式圖式化,最終讓理解與直覺之間的一致成為可能。
2.…
ContinueAdded by 李蕙佳 on September 15, 2024 at 2:00pm — No Comments
這種裂隙把對抗者[即世界與大地]撕扯到 [rei?t] 其出自共同根基的統一體的源泉之中。它是根本圖樣 [Grundri?, fundamental design],是標識出存有者之澄明的綻放的基本特征的剖面圖 [Auf-ri?, sketch] 。這種裂隙沒有使得對抗者相互分離,它把尺度和界限的對抗帶入共同的輪廓 [Umri?] 之中。
海德格爾借用 ri? 一詞既表示裂隙又表示剖面圖的雙重含義。裂隙被固定在藝術作品之中而成為圖案 (Gestalt, figure)。圖案即是“裂隙用以構造自己的結構,構造起來的圖案即是真理之閃耀的結合之處” 。Gestalt 一詞也表示形狀,即上文提到的各種存有者所獲得的形狀,以及希臘民族的命運的形狀。…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4, 2017 at 10:12pm — No Comments
若哲學要搞成文藝這樣,或者要像文藝這樣來搞,那還是哲學嗎?那還要哲學嗎?在這件事上,我認為我們必須從文化大局著眼來看海德格爾這方面的努力。海德格爾的基本想法是:
1、本質主義/柏拉圖主義的哲學主流傳統已致「知識衝動」失控(尼采),在哲學-科學時代里思-詩、哲學-藝術關係蒙受扭曲和異化,致使人類文化(歐洲文化)輕重失度;
2、形而上學的完成意味著人類文化進入後哲學-後宗教時代,而其中的核心文化主題正是思-詩關係的重構;
3、這種重構意味著喚起一種後主體主義和非主體主義的思-詩行動和思-詩關係(這個時候海氏把思-詩了解為人言應合語言本身的方式),也意味著思-詩兩者之間的一種二重性(差異化區分)的關係;
4、在此形勢下,最艱難的課題是確認和維持思的嚴格性品質,思想畢竟不是文藝,思想的嚴格性如果不是邏輯的嚴格性,那麼它是什麼?…
Added by Paetiyo on July 16,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依這樣的原意,夢境自然也是一種「開顯的存在」,它是我們每夜睡眠中所直接經歷的存在真實,猶如醒時是另一種存在真實一樣。當夢境之真實開顯,醒境即隱藏。當醒境開顯,夢境即隱藏。「開顯與隱藏」(Unverborgenheit und Verborgenheit)本來就是相對相生的。不管醒境或夢境,都是光照世界開放場域的人之存在的一部分。[1]夢境有如醒境,都是開顯存有的場域。醒境所開顯的持續性世界,承載著人類悠悠的歷史於存有的光照場域中。而夢境,是個體所經歷的「只屬於自己的真實」、「只被夢者所經歷的過程」,他人,只能透過夢者的描述,想像夢境。如果醒境的「共在」具有「公有人際性」,那麼夢境的共在方式,就是呈現於夢者獨有的世界的「私有人際性」。…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April 20,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26] esplace與horlieu都是巴迪烏新創的詞語。esplace指符號體系之下被安置的地方,波斯提爾斯翻譯為splace,或許可以對等於拉岡所說的「符號界」(the symbolic);horlieu指在此地方而不佔位置的場所,類似於「非場所」(non-lieu)的概念,波斯提爾斯翻譯為outplace。見Badiou, Theory8-12, 32-36Logics 45-46,以及波斯提爾斯的解釋,“Translator’s Introduction” xxxi, xxxii。
[27] 關於巴迪烏的集合論,可參考巴迪烏幾篇關於數學與拓樸集合論(topology)的文章: “Philosophy and Mathematics”;“Question”;“Platonism”; “One”;“Spinoza’s”。
[28]…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pril 20, 2020 at 5:54pm — No Comments
從今日釋夢學之普遍觀點,反觀梅塔波斯對佛洛伊德夢理論的批評,筆者總結如下:
第一、佛洛伊德在「夢境主體」與「壓抑、偽裝、審查、機制」之詮釋系統的建構,雖有諸多難題,但此部分經精神分析後學的批判改善補充,今日仍獲釋夢學领域域頗多共識。
第二、「隱夢顯夢」之說,榮格與多數人本學派心理學家都不接受。夢者醒後能否記住自己的夢,了解自己的夢,是他的意願問題,而不是有何「隱夢顯夢」的神祕心理機制之存在。梅塔波斯對此之見解與榮格與多數人本心理學家近似。
第三、關於象徵理論的見解,可說是梅塔波斯時代「精神分析」與「現象學此在分析」的根本差異, 但此差異所涉及的重要問題,如:夢境處處是象徵語言的表現,可能不談象徵的意義而理解夢境嗎?象徵與隱喻在人類的理解中之普遍意義為何?在梅塔波斯之後的現象學詮釋學有重大的發展,如呂格爾的《活的隱喻》、《惡的象徵》等書,…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黑夜裡,看見流星許願者,和拿隻水桶去盛句子的詩人,都看見了同樣的一件事,天空裂開了一道隙縫,有東西要掉下來了。」
若將此文本對照三連問:
「我看到了什麼大家沒看到的?」
「我挑戰了什麼既有觀點?」
「我提出的觀點,如何可能改變大家的思考?」…
Continue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ne 8, 2025 at 1:00am — No Comments
那麼,怎麼來理解這樣一種“時—空”不分,這種不分的“時—空”、本源性的“時—空”呢?下面是我的初步理解。海德格爾是在《哲學論稿》中提出這個思想的,但這書實在太奇怪了,我作爲譯者也還沒完全弄懂。什麼叫《哲學論稿》?這個書名表明,作者冩好了一本書但不知道取什麼書名,於是叫了這個名。
20世紀兩大哲學家的兩本後期代表作,差不多起了同一個書名,在維特根斯坦那里叫《哲學研究》,在海德格爾那里叫《哲學論稿》。這事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他們之所以連個書名都取不出來了,是因爲舊哲學氣數已儘,而他們做的是另外一種新哲學,用傳統哲學的方式已經無法命名了。而且我們看到,這兩本書都不是體系化的,而是碎片化的,都是由…
Added by 李蕙佳 on September 7,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hylomorphism)理論與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哲學之間,確實存在深層的衝突,這種衝突不僅是內容上的不同,更是對「存在」問題的根本取向之分歧。以下從四個層面分析兩者的對立與張力:形上學觀點、存在論基礎、對實體的理解,以及人與世界的關係。…
Continue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2, 2025 at 8: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October 30, 2025 at 3:30am — No Comments
————從《存有與時間》來解讀海德格爾的藝術哲思
摘要:本文參考了海德格爾的名篇《藝術作品之起源》的三個版本,展現出它在文本與思路方面與《存有與時間》的呼應性關聯,尤其關注到幾乎未被討論過的《存有與時間》中對古代希臘神廟廢墟的書寫。文章認為,海德格爾所討論的梵高的繪畫與希臘神廟與《存有與時間》的第一部與第二部具有一定的呼應關聯:在梵高的《鞋》那裏,歷史的向度尚未完全敞開,此在(即農婦)尚未真正地展開其時間性;而在希臘神廟那裏,此在(即希臘民族)作為未來性而在場,或者說展開了其時間性。藝術作品是…
ContinueAdded by Host Studio on March 14, 2017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本世紀馬上結束了,回過頭去看這個世紀,192丅0年代看來是德國哲學成果最豐富的十年-維特根斯坦[L.Witтgenstein]的《邏輯哲學論》,盧卡奇[G.Lukács]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卡西爾[E.Cassirer]的《符號形式的哲學》,舍勒[M.Scheler]的《知識的形式和社會》,普萊斯納[H.Plessner]的《有機體和人類的諸階段》,當然還有海德格爾[M.Heidegger]的《存在與時間》。此後不久,在美國出現了一本層次相當的著作:《確定性的尋求》,約翰·杜威的最有影響的著作。那時的杜威,年屆七十,其名聲正如日中天。過了很長時間,這部實用主義的經典現在總算有了馬丁·蘇爾[MartinSuhr]的德文譯本。今天,杜威的名字已經家喻戶曉。這些年來,"實用主義"這個詞在德國也已經從一個貶義詞變成了一個褒義詞。這種接受上的延遲,當然提醒我們注意,杜威與他的德國同行們之間的關系,是不對稱的。 …
康德(Kant)提出的「低階官能」(lower faculties)—直覺(亦即,覺知度或感知性)、理解、想像與理性—或許很容易令我們深信不疑,但其實,感知性並非一勞永逸的天賦,就這麼賜給稱之為「人」的此等存在。人既是生命的技術形式,也是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心智靈魂(noetic soul)。感知性會發展,如同理解、想像與理性。這種發展,這種精進(elaboration),發生在一代又一代的創作過程中,就像我們從馬奈(Edouard Manet)的例子理解到的一樣—十九世紀下半葉,當他談到來自觀眾的負面評價時,宣稱:
他們的眼睛將被打造………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30,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從作品中浮現出來的被創作存在並不能表明這作品一定出自名家大師之手。創作品是否能被當作大師的傑作,其創作者是否因此而為眾目所望,這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並非要查清姓名不詳的作者。關鍵在於,這一單純的“存在事實”是由作品將它帶進敞開領域之中的。也就是說,在這里,存在者之無蔽發生了,而這種發生還是第一次。換言之,這樣的作品存在了,的的確確地存在了。作品作為這種作品所造成的沖擊,以及這種不顯眼的衝力的連續性,便構成了作品的自持的穩固性。正是在藝術家和這作品問世的過程、條件都尚無人知曉的時候,這一衝力,被創作存在的這個“此一”(Da)就已在作品中最純粹地出現了。…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17,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海德格爾的思想轉向一直是海德格爾詩學研究中的重點,其中海德格爾受東方思想,尤其是受莊子哲學影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試圖說明,莊子哲學和海德格爾哲學中都存在著強烈的詩化傾向和諸多不期而然的相通處,正是莊子哲學中的這種詩性精神和詩性思維對海德格爾發生詩學轉向,產生了潛在的啟示和影響。同時,海德格爾哲學自身的詩化傾向和在追問存在的歷程中的一系列探索,使他對莊子哲學有一種天然的接受傾向,一定程度上也是出於其思想發展的必然。…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20, 201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部分進而既屬於整體,同時又有其獨立性乃至獨異性(singularity):它既在觀念上、概念上與整體共在共亡,也有不進入與整體間關聯的獨立存在、自身存在。沒有整體,但仍可以有部分,只是不再有部分之名。部分是整體對實在的暴力命名。部分有其堅硬的存在。試想一個簡單的問題:倘使部分失掉其自身的存在,那它將以什麼與其他部分聯合呢?因此,關聯體不是胡塞爾的「主體間性」,而是「個體間性」和「他者間性」,更簡潔地說,是「間在」。狄爾泰基本上不去辨析整體與關聯體的差別,但他關於關聯體的眾多說明和闡釋早已清晰地呈顯出其特殊性:關聯體有生命,有個體,而後才有其對整體的想象性聯結。…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pril 18,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伍、結論…
Continue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March 29,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