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研創]嫣然:「事件」的雙重顯現·從事件視界到海德格爾的 Ereignis(上)

[愛墾研創]嫣然:「事件」的雙重顯現·從事件視界到海德格爾的 Ereignis(上) 

摘要:本文嘗試從科學與哲學的交叉角度,探討「事件」(event)一詞在現代物理學與海德格爾哲學中的雙重意涵。物理學中的「事件」指涉時空中的確定點,而「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則標誌著宇宙中可見與不可見、可知與不可知的邊界。另一方面,海德格爾的「事件」(Ereignis)乃存在與人相互歸屬、共現之發生。本文主張,兩者雖屬異域,但在「顯現—遮蔽」的結構上具有深刻的共鳴。

黑洞的事件視界作為一種宇宙的極限現象,正可視為存在論意義上的「顯現邊界」——一個使遮蔽成為顯現的場域。科學的觀測行為與技術框架(如事件視界望遠鏡 EHT),在此同時展現出海德格爾所謂技術作為「揭示存在之方式」(eine Weise des Entbergens)的可能。本文藉由此對照,嘗試重新思考:在技術時代,科學事件如何成為存在的事件。

一、引言:科學事件與哲學事件的相遇

2020 年紀錄片《Black Holes: The Edge of All We Know》(《黑洞:我們所知的邊界》)記錄了兩條平行的科學探索:其一是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團隊首次拍攝黑洞影像的全球協作,其二是史蒂芬・霍金等理論物理學家對黑洞資訊悖論的探討。這場關於黑洞的探索,不僅是物理學的壯舉,也是一場關於「邊界」與「不可見性」的哲學思辨。

在這個語境下,「事件」(event)一詞呈現出豐富的多義性:在物理學中,它是時空的坐標點;在海德格爾哲學中,它則成為「存在的發生」(Ereignis)。本文試圖透過對這兩種語義的對照與詮釋,揭示出一種跨越科學與哲學的共鳴結構。

 

二、相對論中的「事件」:時空中的點

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事件(event)指的是一個具確定時間與空間座標的點,即 ((t, x, y, z))。所有的物理過程,都可被視為無數事件的連續。黑洞的事件視界因此是一條以事件為基礎定義的邊界:從此界內發出的任何訊息,都無法再傳至外部宇宙。

從觀測者角度看,事件視界是可見與不可見的臨界點——光與時間在此交會,形成一種「終極的不可逆」。EHT 所觀測到的黑洞影像,並非視界本身,而是光線在黑洞附近彎曲所形成的「影子」。這個影子成為宇宙中最具象徵性的圖像:它可見,但指向不可見。(下續)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