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20)

德勒茲與褶子(1)

如何理解德勒茲?什麽是德勒茲?

 

德勒茲作為撰寫過文學、電影、音樂和繪畫等眾多藝術領域評論的後現代哲學家,其理論和概念的影響都遠遠超出了哲學領域。“褶子”作為德勒茲重點闡述的概念之一,與他的“根莖”、“差異”、“運動-生成”、“欲望”等詞匯一起構成了其激情的生命哲學。而由新世紀當代藝術基金會主辦、汪民安教授主編的當代藝術評論期刊《褶子》正是受到了這個概念的啟發,將目光聚焦在當代優秀的國際藝術評論以及哲學家撰寫的思考藝術的經典文本,期望對國內藝術評論和藝術創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47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1)

編譯自《生成的秘密:懷特海、德勒茲與巴特勒之間的對話》第二章,相關詞語參考自《導讀德勒茲與加塔利千高原》及《過程與實在》

德勒茲思想的關注核心是讓“藝術介入到日常生活之中”,這個被德勒茲稱之為“美學問題”的概念,已經逐漸反映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越發標準化、模式化,從使於消費品的加速再生產下”。德勒茲通過創造一種哲學思考方式,去追尋一個削弱這些標準、典型的模型與編碼的哲學軌跡。德勒茲提出:“思考即創造,但去創造首先要做的是在思想中引發‘思考’”,這種創造性思考,這種思想中的“思考”,德勒茲會引用為“遊牧思維”,這種思維“基於所有過去、當下、未來的編碼,(它尋求)去轉換哪些此刻或未來阻止它編碼化的因素”。

 …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貝爾納·斯蒂格勒,或我們的思想是有控制的(4)

記住,在德勒茲那里,事件,經常是聯系偶然提出的。 本質上,現象有兩種:發生的事情這個單純的層面(德勒茲稱之為偶然),和從那些偶然發生的事情中選擇出來的,純粹事件(的層面)。所以,盡管一眼看上去不是這樣,但德勒茲的事件理論事實上與巴丟的事件理論相當相似,並且肯定也對那位更年輕的哲學家產生了影響。 「我的傷先於我存在,我為體現它而誕生」,這是德勒茲談論事件的語調。而對巴丟來說,克制也一樣:我通過我對事件的忠誠而成為真理的主體。換言之,我的傷先於我存在;我忠於我的傷。…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3,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聶 欣 如·環顧影像: 德勒茲影像分類理論釋讀(2)

德勒茲電影理論的這一立足點從何而來?



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從哲學而來。他認
為,對於電影來說,“不應該再問說‘何為電影?’而是‘何為哲學?’”。[2]751 這是什麽意思呢,電影何以能夠變成哲學? 這是因為認,為哲學的立場不同於一般所謂科學的立場,科學的觀念是為人們提供清晰的、可理解的…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February 6, 2020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4)

(28) 梅洛 - 龐蒂認為肉是身體與世界之間的聯系或重合,而德勒茲的基本思路是,肉仍然只是經驗身體的一部分,還太過柔弱,無法在欲望機器的生產中達到有強度貫穿的無器官身體。前文已經說明,藝術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可見的本原性的力量,本原之力是無器官身體藝術形象的根源。就拿培根《三聯畫:以受難為基礎》和《以委拉茲開茲〈教皇英諾森十世〉為根據所畫的習作》來說,畫作中身體的變形,來自這種本原性力量的作用,而我們之所以能夠觀賞並體會畫作中的變形身體及其晦暗不明的寓意,也是本原力量貫穿畫作當中的結果。德勒茲認為,正是這種宇宙性的本原力量以及與之相關的諸如引力、重力、爆發力、萌芽力、扭力、壓制力等具體力,“壓迫的力量、膨脹的力量、痙攣的力量、壓平的力量、拉長的力量”促使肉身形變,(29)…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7, 2020 at 12:37am — No Comments

欣賞德勒茲的“生成論”(1)

本文作者:霍森布魯斯老爺

珍藏自:豆瓣…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February 5, 2019 at 9:00pm — No Comments

張能:德勒茲:遭遇“域外”(上)

德勒茲對“域外”的規定超出了幾何空間意義上的界定。此“域外”不是與內在的區域構成相對立的外在性區域——在這種對立的結構中,一切事物的軌跡就被確立在此種“區域”的界定中。而德勒茲所關注的問題是:是否存在一種脫離了“域內”的絕對的“域外”,它不再與“域內”相關,也沒有任何外在形式的制約,它自身就是其自身的根據與說明,沒有“域內”的“域外”,唯有“域外”自身。也即是說,此種“域外”是徹底性的“域外”,它自身已經崩斷了與內在構成的內—外關係。 …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December 31, 2020 at 7:00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與褶子(5)

安靖教授:“褶子”的海德格爾起源與德勒茲的形而上學批判

關於德勒茲與海德格爾這兩位二十世紀重要哲學家的關係,Leonard Lawlor在他的Thinking through French Philosophy中做出了如下富有激發性的評論:“與人們的預期不同,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提到的第一位哲學家並非柏格森、尼采或斯賓諾莎,而是海德格爾。德勒茲所說的‘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洞見’——亦即差異必須在不經過任何同一中介的條件下使不同之物相互發生關係——的確全面指引著德勒茲在《差異與重復》中的思考。



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差異與重復》就是德勒茲的《存在與時間》。我甚至認為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勒茲的《差異與重復》在1968年的出版和《存在與時間》在1927年的出版同樣重要。”在《差異與重復》中,德勒茲是在“關於海德格爾的差異哲學的註釋(Note surla…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54pm — No Comments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

內容提要



“事件”是德勒茲理解世界的方法,“事件”意味著“生成”、“差異”、“時間”、“意義”,它既是當代哲學思辨的對象,也是好的藝術關注的主題。被實現為“事件”的哲學和藝術總雙向共生的,正如德勒茲的哲學與培根的繪畫。…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December 25, 2019 at 2:30pm — No Comments

李 震 鍾芝紅《無器官身體:論德勒茲身體美學的生成》(1)

一、無器官身體的提出

身體美學緣起於身體哲學。傳統上西方哲學的歷史就是身體被輕視與敵視的歷史,例如,柏拉圖在《斐多篇》記錄蘇格拉底的死亡,蘇格拉底認為死亡不過是身體的死亡。柏拉圖以後,西方身體哲學均不同程度地側重於放逐身體,因而身體的地位是輕微的。到了近代歐洲思想時期,身體稍微擺脫了以往被束縛的地位,但仍未得到充分重視。法國近代哲學家笛卡爾對形而上學體系的轉變從討論純粹意識現象開始。



笛卡
爾宣稱“我思故我在”,在這裏我們看到了思維的重要性,而身體始終是被流放的。笛卡爾對心靈和身體之間的界線存在含混,一方面他認為身體與精神一樣平等,…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December 22, 2019 at 11:30am — No Comments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4)

(三)      德勒茲的“事件-美學”

經歷 20 世紀現象學之身體轉向,以往那種從主-客體分離視角出發探究“感受形式”的美學早已備受冷落。德勒茲通過創造地解讀尼采,使現象學拓開的這條身體美學之路更開闊一些。

在本文第一節德勒茲對於培根的解讀部分中,已經提示過德勒茲美學的要義。最重要的是在形象和感覺之前的力,力的特質足以解釋美學的根本問題——審美  何以可能。

首先,同尼采一樣,德勒茲的美學前提是對理念的破除,對力的承認。力直接作用於感覺,權力意志趨向其所能,表現了不可見之力的意象不斷地穿過身體,…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8, 2020 at 4:59pm — No Comments

如實觀·遊牧思想:德勒茲,懷特海與思考的冒險 (9)

德勒茲在這一點上不會贊同懷特海,完成上帝的本性並不能確保成功完成德勒茲賦予秩序的過程,而是通過遊牧分布實現“通過遊牧分布實現自我統一的內在原則,與墨守成規和固定分布截然不同”。同時德勒茲指出,通過“自我形式或自我觀點”達到統一的綜合,例如自我實現或客觀滿足是上帝的本性。對於德勒茲來說,沒有預先確定我或者自我的形式,以確保多樣性的統一。盡管存在這種顯著的差異,但德勒茲仍然與懷特海一起論證了一種遊牧思想,即將猶豫、不和或冒險的想法灌輸到實際和其他方面完成的東西,當在創造性事件中實現時,表達自我統一內在於多樣性本身,這是我們應該期待的,因為德勒茲所說的努力是發展和實踐內在哲學。

 

巴特勒也會回應這些觀點,盡管在肯定“內在的自動化原則”時,她可能不像德勒茲那樣樂觀。例如,在《Giving an Account of…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與褶子(2)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4, 2020 at 7:49pm — No Comments

張能:德勒茲:遭遇“域外”(下)

“思考”意味著“風暴”、運動,它與“非邏輯”相互關聯。所謂“非邏輯”並不是不講邏輯,而是與德勒茲的主題相勾連,充斥在其作品中的恒常主題即:“超驗場域與經驗現象間不可彌合的斷裂。” 既然“思考”與邏輯、理性毫無關聯,那麼“被思考之物”呢?德勒茲極力認為,“它是從域外伸來、撕巾裂帛的一只爪子,抓碎了一切既有的思想命題、原則與結構”。如果說“思考”是一種創造性的暴力的話,這種“思考”讓理性噤口,那麼“被思考之物”作為域外的“爪子”總是與“思考”短兵相接。“思考”與“被思考之物”(不可思考者)總是不期而遇。 …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January 1, 2021 at 7:30pm — No Comments

聶 欣 如·環顧影像: 德勒茲影像分類理論釋讀(1)

摘要: 理解德勒茲電影分類理論的關鍵,在於對其差異哲學的了解,憑借差異哲學的思想,德勒茲將電影影像分成了兩個大類,運動-影像和時間-影像。



這兩種影像都被德勒茲置
於了差異化的思考之中,影像一方面是實際的,一方面又是潛在的; 一方面是客體,一方面又是自主的存在。在關照影像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方面中,德勒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影像分類系統。…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February 6, 2020 at 11:30pm — 1 Commen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7)

4.除了再現,德勒茲還拒絕能指或所指的首要地位

這種拒絕相當於拒絕拉康最基本的直覺,他堅持「語言是無意識的唯一材料」,即「是創造事物世界的語言世界,這些事物最初通過賦予它們的本質以具體的存在,在所有事物的形成過程中共同運行。「[34]正如齊澤克和祖潘基奇反復指出的那樣,拉康的實在並不是一種意義之外的形式,某種「硬內核」,這種表述只能歪曲事實。實在本身就是一個表征和所指的維度。「實在不是表象之外或超越表象的東西,」祖潘基奇繼續說,「而是表象的裂縫,」[35]是構成不完整性的維度。…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rch 17,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聶 欣 如·環顧影像: 德勒茲影像分類理論釋讀(11)

上一篇:聶 欣 如·環顧影像: 德勒茲影像分類理論釋讀(10)



參照倒錐平面圖,我們便可以討論德勒
茲時間-影像的第一種樣態了,這就是“晶體”



柏格森的倒錐平面圖是由一個倒立的
圓錐體和一個平面組成的,倒錐立於平面之上,倒錐代表過去的記憶,平面代表現在時…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May 6, 2020 at 4:00pm — No Comments

作為“事件”的藝術何以成為“紀念碑” ——從德勒茲《感覺的邏輯》到當代藝術實踐(18)

我們在茫茫世界中,與機遇的對象遭遇,我們沒有辦法用習以為常的“常識”、“想象”、“記憶”、“聯想”去把握它,因為它超越了欲望和快感,直接進入到感覺中。…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May 15, 2020 at 2:02pm — No Comments

楊凱麟·德勒茲哲學中的思想與特異性(初稿) (1)

本文作者楊凱麟所属单位:南華大學哲學系

德勒茲哲學被一種對差異的深刻思考所銘刻,這或許可以解釋何以一種「德勒茲研究」首先必然得面對一系列困難:簡介類比的不可能,因為其是一種非同一性思想;明晰定義的不可能,因為其具有非再現(non-représentation)特性;一般性原則的不可能,因為其「無邏輯」(alogique)運作;一致性(cohérence)的不可能,因為其為無主體性思維。非再現、非同一、無邏輯、無主體、潛意識⋯,透過否定的「非」而非肯定的「是」所給予的描述似乎是吾人初次面對德勒茲哲學時所最易獲致的印象。然而,究極而言,這些「非」或「無」絕不意味德勒茲哲學具現一種否定思維,其甚至也不太有對立之意,而毋寧較是想展現「外在於」(au dehors)或「另類於」(autre que)既有問題性或範疇的企圖。…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3,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藍江:解域化的語言:口吃與風格——德勒茲的語言哲學(5)

在《千座高原》里,德勒茲和瓜塔里語言的典型特色是其獨特的創造性,德勒茲也尤其欣賞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那種將文字和語言同特殊和新奇的東西進行連接的創造力,他特意提到了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在梅爾維爾的小說《代筆者巴特貝》中的巴特貝的神秘的語言正好是對德勒茲用於對語言解域化的“口吃”的活生生的說明。巴特貝的經常重復的一個句型是“我願不去……”(I would prefer not to),正如德勒茲引述梅爾維爾的話說,“一個憔悴而蒼白的人總說的一個句型讓所有人都發瘋。”[6]P68德勒茲認為,這個句型結構非常奇特,在語法和句法上,句型沒有問題,但其尾部帶有的那個“not to”的結構卻開放了其可能性。這種奇特的語言效果的作用在於沖擊了傳統的語言用法和社會規則,德勒茲寫道,“這個柔和、平穩而從容的聲音扼殺語言,這個形成的毫無聯系的模塊,完全孤立的發音,讓人無法接受。因而它徹徹底底地扮演了一個非語法的句型。”…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rch 14, 2019 at 11:34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