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德勒茲:遭遇“域外”(上)

德勒茲對“域外”的規定超出了幾何空間意義上的界定。此“域外”不是與內在的區域構成相對立的外在性區域——在這種對立的結構中,一切事物的軌跡就被確立在此種“區域”的界定中。而德勒茲所關注的問題是:是否存在一種脫離了“域內”的絕對的“域外”,它不再與“域內”相關,也沒有任何外在形式的制約,它自身就是其自身的根據與說明,沒有“域內”的“域外”,唯有“域外”自身。也即是說,此種“域外”是徹底性的“域外”,它自身已經崩斷了與內在構成的內—外關係。 

德勒茲對“多”與“一”這一對矛盾關係的處理就是直接受“域外”這一邏輯所推動,在他那里沒有所謂的向“一”的無限遞歸,只存在一個“多元體”。德勒茲認為,不能以一種疊加的“替補的維度”來獲取一種表面性的“多”,“多”的實質在減法里,而不是在加法里。因為,只有在簡單的減法當中,作為根基的“一”才能被“多”所稀釋掉、打掉,進而成為“多”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傳統的思想當中,“多”總是作為“一”的流變產物或者現象而得以規定。

德勒茲反轉這一思想,將統攝“多”的“一”還原到“多”中去,“一”不再獨尊其大而統一“多”;相反,在他的詮釋中,“多”將“一”作為其部分完全吞噬繼而變成了“多元體”。但是,“多”與“多元體”仍然存在區別。在德勒茲看來,“多元體”總是相關著維度、強度。由此,“多元體”這一概念的提出徹底顛轉了“一”與“多”這一傳統的結構關係。“多元體”所聚焦的更像是一種絕對的“域外”,它已經徹底拆解了“一”與“多”的內在關聯。據此,這種“域外”所展示的,“是一種動態、無法定位、無法再現、不具形式、莫可名狀的‘不可思考者’”。

 

其實,德勒茲思想道路的核心就在於如何展現這一“不可思考者”的域外。早期德勒茲的著作用“non-pensant”來表述這一“不可思考者”。在他看來,思想的啟動無關乎概念、邏輯、知性、認知,它關乎的是“不可思考者”(非思想)。德勒茲說道:“思考在自身之中,尋獲某種無法思考之物,它既是不可思考但同時也是必須被思考之物。既是不可思考之物同時也是只能被思考之物——這只有在常識或者經驗觀點下才會無法理解。”那麼,這里言及的“思考”“無法思考之物”是如何被德勒茲所規定的呢?

德勒茲通常是在“反經驗”的情境中使用“思考”概念。一般意義上的“思考”,無非指涉知性、邏輯理性的推理或者概念化的運思。然而,德勒茲認為思考就是“‘一陣抽象’風暴,其風馳電掣,直貫腦脊”。由此,“思考”指認的是某種無限運動,在思考或者思維的定向中,沒有任何參照系,亦沒有運動的主體,只存在運動和在運動中所展現的“視域”。

這其中,“視域”是絕對性的“視域”,不依賴於觀察者。在這一運動中只存在逆轉、交換、一次隨即、持久的運動本身。德勒茲將“思考”置於無限的運動形式,其目的就是要加速“解轄域化”這一思維進程。正是在這一“解轄域化”的直接驅動下,充分顯現了德勒茲“遷移”“搬遷”“調節”和全面創新的思維能力。

Views: 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