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56)

葉靈鳳《太陽夜記》家鄉的大橋

從報上讀到一條令我高興的消息:家鄉就要興建一座橫跨長江的大橋了,從下關通到浦口,規模比已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還要大三倍。我曾經在武漢的長江大橋上來回走過一次,在萬里無雲,烈日當空之下,幾個人談笑盼顧,漫步過長江,幾乎忘記了置身在幾十公尺高的半空橋面上,那規模之大已經令我驚歎,現在我的家鄉準備要建的這座長江大橋,竟比武漢的這一座更要大三倍,將來建成之後,站在橋面上披襟當風,視昔人的鐵鎖橫江如兒童玩具,那壯麗的景象真是令人難以想像,使遠處異鄉的我,仿彿現在已經分潤到那一份光榮了。



                                                   …

Continue

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November 17, 2018 at 2:24pm — No Comments

戴維·洛奇《小說的藝術》試驗小說

伯明翰的布萊德斯利兩點。沿街走著成千上萬踏上飯后歸途的人。

“我們需要的就是干,推動。”工程經理對杜昔萊特先生的兒子說。“我對他們說—我們干起來吧,把這東西弄好。”

成千上萬的人飯后回到了他們工作的工廠。

“我總是訓他們,但是他們了解我,視我為他們的衣食父母。遇到問題他們就只找我。工作他們干得很出色,很出色。為他們我也會全力以赴,這一點他們知道。”

開動著的旋床在這個工廠里又發出噪音。成千的人,男人和女孩,沿外面的道路行走著。一些人進了杜普萊特的工廠。…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November 17, 2018 at 1:05am — No Comments

王博生·中國·新加坡一帶一路詩歌論壇

大家好,朋友晚上好!

我是人人文學網、人人書畫網總編王博生。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

中國·新加坡一帶一路詩歌論壇與雲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交流

我不是演說家,我是文化傳播的使者。

金沙水暖,春回大姚。絲路古道,再換新顏。詩人說,一江碧水,半灣風情。未到灣碧,我便為之向往,為之癡迷。不管路途有多遠多艱險,我們都要一往無前,一睹你的風采。…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November 16, 2018 at 11:20pm — No Comments

李悠《藏愛:香巴拉的私享盛宴》綿羊聲壩的舞者(下)

我坐在他的摩托車後,大聲問道:“現在我們去哪裏?”

他的大眼睛表示出不理解,我於是手舞足蹈地邊比劃邊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詞。他好像是明白了,操著夾生的普通話說道:

我就這樣,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得到了天賜的好運。

“班車,今天沒有。你去巴塘,我送你。”

人群中,索朗木措不時地回過頭來,我看見了,就回以微笑。

說完之後,還不等我回過神,他就走到姑媽身邊嘰裏咕嚕說了一堆話,他的姑媽也嘰裏咕嚕回應了一堆話。…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November 16, 2018 at 10:29pm — No Comments

彼得·梅爾《追蹤塞尚》(7)

當他通過入境室,進人尼斯機場的大廳之後,熟悉的法國氣味迎接著他,是一種他經常試著要分析的味道。一部分是濃濃的黑咖啡,一部分是少許的煙草、柴油,還有古龍水、奶油糕餅的金色香味——就如國旗般有特色,而且這對安德烈來說,是他回到這個年輕時待了如此之久的國家的第一份樂趣。別的機場聞起來太沒個性、太國際化。尼斯聞起來有法國味。

那個穿著具有專業色彩的女孩站在行李提領區,看著手錶咬著唇,回轉式輸送帶的黑橡膠毛蟲,從容地繞著圈子經過乘客,然後再回到那在墻壁的洞里。她的神情顯示出她剛從紐約過來——皺眉、沒耐性。憂心忡忡。安德烈懷疑她是不是有放鬆心情的時刻。他很同情她。

當他輕拍她的肩膀時,她畏縮了一下。“你看起來好像是在趕時間,”他說。“我可以幫你什麽忙嗎?”…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16, 2018 at 6:16pm — No Comments

赫塔·米勒《呼吸秋千》(8)

可能我對在勞動營買的東西比對從家裏帶的印象更深。如果我還記得從家裏帶的東西的話,那也是因為它們是跟我一起去的,因為它們屬於我,我也可以繼續使用它們,直到用舊。另外和它們在一起時,我感覺像是在家裏,而不是身處異鄉。也許我對別人的東西印象更深,因為我必須要去借它們。

我清楚地記得勞動營裏用的鐵皮梳子,它們出現在虱子猖獗的時候。工廠的車工和鉗工將它們做出來送給女人們。它們是鋁片做的,梳齒上有些缺口,拿在手裏或碰到頭皮時感覺潮潮的,因為它有一種冷冷的氣味。在手中把玩一會兒,它就會迅速地帶走體熱,聞起來像白蘿蔔一樣苦。即使人們早已將它擱置一旁,這氣味也會殘留在手中。用鋁皮梳梳頭髮很容易打結,得用力去拉和扯。梳中夾的頭髮比虱子還要多。…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November 16, 2018 at 5:41pm — No Comments

紀伯倫《珍趣篇》你們有你們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

你們有你們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

你們有你們的黎巴嫩及其難題,我有我的黎巴嫩及其瑰麗。

你們有你們的黎巴嫩連同其中的種種企圖和目的,我有我的黎巴嫩連同其中的種種夢幻和希冀。



你們有你們的黎巴嫩,那就請以它而滿足;我有我的黎巴嫩,只滿足那絕對的純粹。…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November 16, 2018 at 4:52pm — No Comments

郭沫若《百花詩》淩霄花

人們叫我們是淩霄,有點誇大,

我們是蟠著大樹的南枝往上爬。

寫成“陵苕”看來是要好得一點,

淩霄的不是我們,是我們的東家。

大樹是大公無私,亭亭立地參天;

攜帶著弱者向上,沒有絲毫怨言。

在大樹上替他簪上了朵朵紅花,

咱們是形成著牢固的統一戰線。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November 16, 2018 at 4:30pm — No Comments

紀伯倫《珍趣篇》岸邊一捧沙

愛情的憂愁歌唱著,知識的憂愁談論著,欲望的憂愁悄語著,貧窮的憂愁號哭著。但是,還有一種憂愁,比愛情更深沈,比知識更高貴,比欲望更有力,比貧窮更苦澀。不過,它啞然無聲,眼睛像星星一樣閃閃發亮。



當你遇遭不幸,向鄰居訴說時,你正將自己心靈的一部分托付給他。倘若他胸懷寬闊,他會感謝你;倘若他氣量狹小,他會鄙視你。 進步並非改善"曾經",而是走向"將要"。…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November 16, 2018 at 4:30pm — No Comments

許安拓:“一帶一路”對漢代絲路的傳承與超越

漢代“絲綢之路”的本質是一條亞歐貿易的經濟通道,承載著東西方各國在政治、軍事、文化、科技、人文、習俗、民族、宗教等全方位的交流,為東西方文化互通、民族遷徙和人心融合搭建了一條文明友善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演講中的精辟總結,“一帶一路”所體現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才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才是我們今天承續歷史、發揚光大的精髓。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37pm — No Comments

吳玲玲·電子遊戲審美研究的困境與遊戲詩學的建構(下)

最後是精神分析詩學, 這主要是對遊戲者的研究 。電子遊戲作為一個完整的“文本”是在遊戲者遊戲的過程中實現的, 因此 , 對在遊戲者遊戲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文本進行分析, 是電子遊戲的詩學分析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對電子遊戲進行精神詩學層面的分析, 就是要通過對遊戲者“遊戲過程”的分析 , 把握遊戲者在“遊戲”過程中的審美體驗。



由於“遊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遊戲的過程與結果具有不可把握性, 因此 , 對電子遊戲進行精神分析詩學層面分析的文本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電子遊戲系列產品之間的異同 。電子遊戲作為文化工業產品 , 系列產品的出現不僅僅是出於對生產成本控制的考慮, 也是產品與遊戲者之間“協商”的產物。因此, 同一系列不同產品之間的異同 , 往往反映的是遊戲者的遊戲與審美需求 。其次是對遊戲者依據自己的遊戲體驗寫成的文字進行分析 ,…

Continue

Added by VR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29pm — No Comments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鄉村與城市(7)

華茲華斯寫詩的目的之一是想引導我們去關註那些和我們生活在一起、卻常被人漠視的動物。我們經常只是用眼角余光瞥它們一眼,從未嘗試去了解它們正在做什麽或想要什麽,它們的存在不過是一些模糊而又普普通通的影子,例如尖塔上的小鳥和在草叢中穿梭的動物。詩人請讀者放下他們的成見,設想用動物的眼光看看這個世界,並輾轉切換於人類和自然界的視角。為什麽這樣做會有趣、甚至有啟發性呢?也許不快樂的泉源正來自我們用單一的視角看世界。在我前往湖區的幾天前,我發現有一本19世紀的書討論華茲華斯對鳥類的興趣。該書的序言中提示了運用多重視角看待事物的好處:

“我相信,如果這個國家的地方消息、每日新聞或一周大事不僅記載這塊領土上伯爵、尊貴女士、國會議員和大人物的啟程和返程,而且也記錄鳥兒的抵達和離去,必定會給公眾帶來樂趣。”…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18pm — No Comments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鄉村與城市(6)

華茲華斯在1802年夏天寫給一位年輕學生的信中,討論了詩歌的作用。他在信中幾乎明確指出自然界所包含的價值。他說:"一位偉大的詩人……應該在某種程度上矯正人們的思想感情……使他們的感情更健全、純潔和永久,也就是與大自然產生共鳴、更加和諧。"

華茲華斯從每個自然景觀中都能找到這份穩健、純潔和永恒性。例如,花朵是謙卑和溫順的典範。

“致雛菊

甜美、恬靜的你!

與我一同沐浴在陽光中、在空氣中吐息

你以歡欣和柔順…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17pm — No Comments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鄉村與城市(5)

為什麽?為什麽接近一座瀑布、一座山或自然界中的任何一部分,一個人比較能免於"仇恨和卑劣欲望"的騷撓?為什麽在比肩接踵的街道就做不到?

湖區提供了我們一些線索。我和M在這裏的第一個早晨起得很早,到"凡人"旅館的早點室享用早餐。它的墻漆上一層粉紅色,從窗口向外望出,是一個茂密的山谷。外面下著大雨,但房東向我們保證,這不過是一場過路雨。他接著為我們呈上了粥,並提醒我們早餐若想加蛋必須額外付費。錄音機正在播放秘魯的管樂,並且穿插亨德爾《彌賽亞》片斷。我們用過早點後,把背包整理好,隨即開車到安布賽德鎮采購一些背包行走的必用品,如指南針、防水地圖套、水、巧克力和三明治。…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17pm — No Comments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鄉村與城市(4)

1789年的夏天,華茲華斯和她的妹妹來到了威爾士的瓦伊河谷。在這裏,華茲華斯親身體驗到了自然的力量,這種體驗隨後在他的詩作中流露出來,並且伴隨詩人一生。這已是詩人二度造訪瓦伊河谷。五年前,他曾到過此處,隨後的一段日子卻相繼經歷了許多不愉快的事件:他在倫敦這個讓他恐懼的城市呆過;他因為接觸戈德溫的著作而改變了政治觀點;他通過結識柯爾律治轉變了作為詩人的使命感;他還親眼看到羅伯斯庇爾在法國實行的恐怖統治。

再度來到瓦伊河谷時,詩人坐在一棵楓樹底下。居高臨下地欣賞著河谷、河流、周圍的山崖、灌木樹籬以及森林,詩人受到了感召,寫出了或許是生平最好的詩作。他曾這樣表示:"創作這首詩所處的狀態,比起任何其他一首,給我留下更美好的回憶。"詩的正題為《廷特恩修道院上方幾英裏所成之詩行》、副題為"一七九八年七月十三日重訪瓦伊河畔之作",他藉由此詩贊頒了大自然使心靈復原的魔力。…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15pm — No Comments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鄉村與城市(3)

華茲華斯的主張一開始便遭受到可怕的阻力。拜倫1807年為華茲華斯《詩歌二卷》所作的評論中提到,他對於一個成年人把花兒或動物看得那麽高貴感到困惑。他說:"幼兒園的讀者對於這樣矯飾、浮華的作品會怎麽看哪?……難道是為模仿吟遊詩人,以緩解搖籃裏嬰兒的啼哭嗎?"《愛丁堡評論》語調同情地斷言華茲華斯的詩歌是"幼稚、荒謬之作品",並懷疑或許是詩人本身想刻意讓自己成為笑柄。《愛丁堡評論》指出:"一把鏟子或一個雀巢或許真的能給華茲華斯留下一系列深刻的印象……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聯想在大多數人看來似乎是被迫、生硬和不自然的。所有世人都取笑以下的作品:《挽歌·致吃奶的小豬》、《洗衣日聖歌》、《獻給老奶奶的十四行詩》、《醋栗派頌》。但是,要讓華茲華斯先生相信這一點卻是非常困難的。"

許多文學刊物中開始出現嘲仿華茲華斯此種風格的拙作:…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15pm — No Comments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鄉村與城市(2)

我們躺在床上,我想多看幾行書,但是當我發現一根金黃色長發夾在床頭板上,我就很難再專心看書。發絲既不屬於我,也不屬於M,但它卻表明這裏住過許多遊客。或許其中一位已經身處另一個大陸,而對於曾在此處留下自己身上的一小部分卻渾然不知。在外面貓頭鷹的呼叫聲中我們斷斷續續地睡了一晚。

威廉·華茲華斯1770年生於"湖區"北方邊緣的一個小鎮——科克茅斯。他自稱"童年中有一半的時光是在山野中奔跑嬉戲"。他生命的大部分時間在"湖區"度過,但也間斷地在倫敦和劍橋住過,並且到過歐洲旅行。他最早住在格拉斯米爾村莊裏一棟簡樸的兩層樓房裏,房子用石頭砌成,名為"鴿舍"。後來他漸漸有了名聲後,便搬到附近的賴德爾,住進了較為充裕的寓所。…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13pm — No Comments

阿蘭·德波頓《旅行的藝術》鄉村與城市(1)

我們乘坐一輛下午的火車離開倫敦。我和M約好在伊斯頓車站的發車月臺下層見面。望著自動扶梯上和大廳裏熙來攘往的人群,我覺得若能找到她的影子必定是個奇跡。但我卻必須找到她,這說明了欲望的奇特之處。

我們沿著英格蘭的山脊前進。夜幕低垂,我們嗅到了鄉間的氣息。車窗已逐漸變成長長的一面墨鏡,望著它,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能看到自己的臉頰。當火車開到靠近特倫特河畔的斯托克時,我決定去餐車一趟,於是跌跌撞撞地穿梭於一節又一節搖晃的車廂,如同醉漢似的。但是對於能吃到在行進的火車上烹出的食物,我卻特別興奮。微波爐的計時器發出厚重的機械聲,如同舊戰爭片中發出的響聲一樣,接著是清脆的鈴聲,示意我可以過來取烘好的熱狗。這時火車開過一個道口,路的後方我隱約見到牛群的影子。…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13pm — No Comments

里柯克·學術的進步(中)

當年學院里的科學就這樣成長起來,那是心無旁騖的學問,它既沒受到卑劣的商業目的的玷汙,也沒成為功利實用主義的奴隸。…

Continue

Added by Tata Na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01pm — No Comments

里柯克·學術的進步(上)

——對畢業生的一次談話

(註:這一令人悲傷的預言性的演講,是對麥吉爾大學的一群畢業生發表的,旨在幫助他們安心離校。由於它後來廣泛印刷在多家報紙上,因此或許它還真說出了一點兒道理。)

當年英國的大學——也就是今天美國的大學的老祖宗——都是在宗教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大批大批的學生跟隨在男修道士周圍,在他們的指導下從破舊的手稿上學習閱讀的神聖技藝。從屬於此的是大量的爭論、喧嚷和喝酒——今天我們稱之為“學生活動”。

當年沒有體育課。在那世風粗獷的日子里,每個人都用他的劍或鐵頭杖進行體育鍛煉。玩完一局之後,有一方就再也沒法玩了。…

Continue

Added by Tata Na on November 16, 2018 at 3: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