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6)

龍應台·焦急

為什麽老寫台灣的缺點?難道你看不出這裏有任何一點美好的東西?為什麽不說說台灣的好?

朋友這樣指責我。

※※※

於是我帶點罪惡感,走到人頭攢動的淡水街頭,再深深看一眼。…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4, 2017 at 4:42pm — No Comments

龍應台·正眼看西方

說台灣非常崇洋?

好像是的。不管貨品好壞,一加上洋文包裝,就有人趨之若騖。走進豪華大飯店,侍者對外國客人殷勤備至,對自己的同胞卻往往視而不見。有難題存在,總要打上"有礙國際觀瞻"的字號才能得到快速的解決,如果有政客來訪,記者最強調的,是此人對台灣印象好不好。在教育上,當年背誦"床前明月光"和"臣密言、臣以險釁"的一代,現在忙著送下一代到英語幼稚園讀"哈羅,你好嗎"。每年夏天一批一批優秀或不優秀的青年乘著一架又一架的七四七到西方去接受頭腦與精神的改造。到了彼岸,大部分就不再回頭。

可是台灣真的祟洋嗎?…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4, 2017 at 4:41pm — No Comments

龍應台·幸福沒有止境

市場裏的歐巴桑蹲在濕淋淋的地上剝玉米,為了湊足後生上大學的費用。她所關心的,或許是菠菜的收成與一斤幾毛的價錢,後生所關心的,就可能是如何爭取一個容許他獨立思考的環境。"野火"對歐巴桑沒有意義.對她的後生卻有意義,我們能夠盼望的是,有朝一日,後生的後生一出世就在一個衣食溫暖、自由開放的環境裏,他不需要經過掙扎奮鬥就可以盡情盡性地發揮他所有的潛能。

幸福,沒有止境。《野火集》不過是一個追求幸福的吶喊!

十萬本,代表一個非常迫切的吶喊。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4,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龍應台《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麽不生氣(上)

在昨晚的電視新聞中,有人微笑著說:"你把檢驗不合格的廠商都揭露了,叫這些生意人怎麽吃飯?"

我覺得惡心,覺得憤怒。但我生氣的對象倒不是這位人士,而是台灣一千八百萬懦弱自私的中國人。

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國人,你為什麽不生氣?

※※※

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灣的經驗:他看見一輛車子把小孩撞傷了,一臉的血。過路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人停下來幫助受傷的小孩,或譴責肇事的人。我在美國讀到這一段。曾經很肯定地跟朋友說:不可能!中國人以人情味自許,這種情況簡直不可能!…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4, 2017 at 3:12pm — No Comments

大江健三郎:同時代的遊戲(44)

第六信·村莊=國家=小宇宙的森林 (四)

我對於為我們當地引進外部文明,也就是普遍文明的導入者,而且使人感到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文明的孿生天體力學家,懷有非常強烈的敬愛之心。然而,他們為了父親=神官,大力反駁校長的告發而為父親=神官辯護,對於此項辯護,父親=神官表現了沉默的不滿,對於他這種態度我也感到沒有什麼不妥。當然,我也弄不清楚這種感覺的根據。於是我對於阿波老爹、培利老爹無限的善意,感到自己好像並沒有真正地接受過來而懷有苦澀的情感。如果是現在,我就可以這樣說明那時進退維谷的窘境了。我作為一個孩子,有意識的時候是站在阿波老爹、培利老爹一方的,無意識之下,是站破壞人影子之中的父親=神官這一邊的。可作為旁證的,必須提到,與此相同的時候,我常常感到奇妙的附體現象。…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55am — No Comments

陳忠實·早晨

後院的雞棚裏傳來一聲雄壯而又宏亮的雞啼,馮老五醒來了。蒙在木格窗子上的塑料薄膜兒,現出了蒙蒙的亮光,天明了。老五一翻身就溜下炕來,棉襖棉褲整整齊齊穿在身上。為了等待兒子,他昨晚壓根兒就不曾解過鈕扣。

馮老五走出上房,一邊結緊腰裏的帶子,一邊走到小院裏。夜裏落過一場小雪,瓦溝裏坐著一層薄薄的白雪,天已經放晴了,農歷正月末尾的一彎殘月,掛在東塬頂上。

兒子住的廂房的木門板上,掛著一把鐵皮鎖子。老五心裏一驚,夜黑他去哪兒了?

好事如果和瞎事恰恰遇在一起,就使人特別揪心!馮老五好容易從公社書記那裏給退伍歸來的兒子求得一個社辦工廠的指標,昨天傍晚興沖沖回到家,老伴卻告訴他,後晌開了社員會,兒子被眾人選上隊長了!…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55am — No Comments

楊薇·好書是一輩子的財富: 貪婪是奴役靈魂的枷鎖

《歐葉妮.葛德蘭》作者:(法)巴爾劄克,出版時間:一八三三年



《歐葉妮.葛德蘭》這部龐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從所有人身上都抽出某種東西來,他寫出一些人的幻想,另一些人的希望,這些人的呼吸,那些人的假面。他搜索惡習,解剖情欲。他發掘和探察人、靈魂、心地、肺腑、頭腦以及每個人身上都深藏著的奧秘。

貪婪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是最真實的財富。

巴爾劄克是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一生創作了九十六部長、中、短篇小說和隨筆,總名為《人間喜劇》。其中代表作為《歐葉妮.葛德蘭》。《歐葉妮.葛德蘭》是巴爾劄克《人間喜劇》中的“最出色的畫幅之一”。…

Continue

Added by 楊薇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55am — No Comments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第六章 / 第三節)(下)

各種夢影像的強度相差(位於我們所了解的兩個極端之間)並不能夠看為比真實情況來得大(這我們認為是夢的特征的,其實是掩人耳目而已),因為這和我們在真實情況中所能體會的不清楚度無所比較。我們常常會說,夢中不清晰的對像是“消逝的”,而認為更清楚的影像必定是醞釀了相當長的時間。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夢思的什麽東西決定了夢內容中各不同部分的鮮明度呢?

我想以分析一些可能的情況來做為開始。因為夢的材料可能包括一些睡眠時所覺察到的真正感覺,所以也許有人會這樣假設,導源於這些感覺的夢內容一定會有特殊的強度,或者反過來說,在夢中特別鮮明的,一定導源於睡覺時的真正感覺。不過由我的經驗來看,此種假設從來沒有成立過。由睡覺時所接受的神經刺激產生夢的影像比由記憶而來的清楚——這種關系是不存在的。真實與否對夢影像的強度來說是毫無影響的。…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54am — No Comments

佚名·橋頭小插曲

一個人站在橋頭,痛哭流涕。

行人陸續走來,圍成一個圓圈。他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傾聽這位公民的哭聲。

一位警察走到跟前,問道:“怎麽啦,公民,哭什麽?”

“我沒有履行職責,能不哭嗎?”

“到底出了什麽事?”

這位公民擦幹了眼淚,繼續說道:“兩個青年違犯規定,過街時惹火了電車司機。司機剎住車,打開車門便沖他們大嚷起來。我看情況不妙,便跟司機說:‘你先開車走,我去找那兩個青年談談。’司機消了氣開車走了,我這才去履行自己的諾言。可是,那兩個青年對我不屑一顧,留給我一個背影便消失在人群裏。”…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53am — No Comments

(美)邁克爾•布魯姆:像導演一樣的思考(22)

排練禮儀

排練初期不只要對劇本進行初步的探索,也要為排練過程本身建立情感的基礎。排練戲劇不只是工作而已,演員也不只是雇員。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電流,不可避免會激起情感的火花與沖突。這個世界有多少導演,就有多少種導演與演員的相互關系。始終有效的做法是,把演員當成一個團隊裏的同事和夥伴,以尊重的、圓滑的和欣賞的態度與他們相處。我們聽到很多關於成功的導演指使、威嚇演員的故事(我認識一個藝術總監,他總是不願意聘用那些演員們樂於和他一起工作的導演,因為他十分著迷於專制獨裁的導演模式)。這也許可以制造出一種想要的效果,但是這樣制造出來的戲劇,通常會缺乏靈魂或是一種團隊精神。…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50am — No Comments

阿城《哈爾濱人》中央大街與歐式建築的命運

哈爾濱是一個年輕的城市,這一點是勿庸置疑的。

在各個方面都很年輕。俗話說「人是年輕的好,城市是老的好」。這種年輕的城市狀態,也多多少少導致了這個城市市民的某種自卑感:感覺自己賴以生存的這個城市太年輕了,太嫩了,遠不如古長安的西安,古金陵的南京和古燕京的北京,也不如天府之國的成都,高原之都的拉薩,沙漠之國的烏魯木齊。便是與國內的那些新興的城市相比,也多有遜色。那些古老的城市都有很長的文明史,很豐厚的文化歷史積澱,出過那麼多傑出的歷史人物,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過那麼多的重大影響。而年輕的哈爾濱呢?…

Continue

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50am — No Comments

胡全生·英美後現代主義小說敘述結構研究(13 上)

第十三章碎片藝術的內涵與效果

———再讀庫弗的《保姆》



雅各布·科格(Jacob Korg)在《現代文學中的語言》一書中說


道:“實驗性作品常常看似毫無形式,倒像由斷裂的碎片構成。”[1]

科格說的“實驗性作品”顯然指的是後現代主義作品。雖然從他書

的標題看,他說的是現代主義文學,但從內容看,他的討論涉及後

現代主義文學,只是他未明確地劃分現代主義文學和後現代主義…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49am — No Comments

我不沈默,所以我還活著:埃利·維瑟爾和他的《夜》下

在布肯瓦德集中營,埃利的父親得了惡性痢疾,命在旦夕。有一天,極度疲倦的埃利睡著了,自然的忘卻降臨到他的身上。他一覺醒來,記起自己還有一個父親。父親死了,沒有人為紀念他而禱告,也沒有人為他點燃蠟燭埃利甚至流不出眼淚,“我甚至流不出眼淚。在我的生命的深處,在我那已經衰弱不堪的良心角落裏,我也許還能搜尋到一點什麽--那就是,我到底自由啦!”…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46am — No Comments

VR教育市場前景廣闊

2016年11月16日,由深圳福田區團委、華強北街道辦事處共同舉辦的《約見大咖—創客面對面》創新創業新媒體節目在高交會場舉行。

"到2020年,VR教育應用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6億美元,VR和教育結合將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2016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開幕的當天,今年深圳創新創業大賽的亞軍得主趙新政信心滿滿地分析說。…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45am — No Comments

芥川龍之介·六宮公主

六宮公主的父親,是過去的一位宮女生的。他是一個落後於時代的古板人物,官也沒有升到兵部大輔以上。公主跟父母住在六宮邊一座樹木高大的庭院裏,六宮公主的名字便是這樣來的。

父母非常寵愛公主,但也只是一味溺愛,沒替她找個合適的女婿,只是待字深閨,等人家來求婚。公主依照父母的教養,平靜地過著日子,是一種既無憂慮也無歡樂的生活。她從未經歷世途,對眼下的生活,也沒有什麽不如意,一心所想的:“只要雙親健康長壽就好了。”…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44am — No Comments

兩分硬幣〔日本〕黑島傳治

那是流行玩陀螺的季節。弟弟藤二不知從哪裏找到健吉玩舊的陀螺,用兩只手掌挾住三寸扁頭鐵釘作的軸,使勁地搓。然而,因為他手上還沒有多大力氣,不管怎麽使勁,那陀螺也只站著轉那麽幾轉,很快就倒下來。健吉從小就有股子鉆勁兒,買了個陀螺,擦得溜光,還用根三寸鐵釘把原來那根細鐵絲般的軸替換下來。這樣,就轉得快,跟人家賽起來很少有敵手。因而,它雖是十二、三年以前用過了的舊東西,卻依然連一條裂縫都沒有,黑黝黝,沈甸甸,看上去木質煞是堅硬。原來是上了油,打了蠟。同如今在鋪子裏賣的比起來,那木質就好得多了。可是,陀螺越重,對年幼的藤二說來就越難轉動。他在廊緣上搓了半天,也總是轉不靈。

 

“媽媽,買根陀螺繩兒嘛。”

 …

Continue

Added by Le Destin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43am — No Comments

苑利 顧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管理工作中的幾個問題 (上)

【內容提要】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與傳承者,傳承人的遴選與認定將直接關系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永續傳承。要想保護好這筆人力資源,就要按規律辦事,對個體傳承型、團體傳承型和群體傳承型傳承人施以不同形式的保護。同時應竭力避免以政府取代傳承人之行為的發生,否則不但會打擊傳承人的積極性,同時也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帶來“保護性”破壞。

 …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42am — No Comments

潘奕辰《香·生活》(29)

最是那清涼無比的龍腦香

  我們每次上品香課時,只要這款香裏有龍腦香,總會第一個被同學們聞出來,它那清涼無比、霸氣十足的香氣總是第一時間竄入你的鼻腔,讓你想不聞都不行。

  四大名香“沈檀龍麝”的“龍”,很多人有爭議,有人說是龍涎香,有人說是龍腦香,我們在這裏姑且不論哪個對哪個錯,只是說,龍腦香無論是否進四大名香,它都是要被好好說一說的。

  龍腦香,古文中也稱其“瑞龍腦”或“瑞腦”。其外表就像冰一樣呈現白色、透明狀,其大而成片的稱為“梅花腦”;其次稱為“速腦”;金色細長的稱為“金腳腦”;細碎者稱為“米腦”;木屑與碎腦相雜者稱為“蒼腦”。…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January 24, 2017 at 11:29am — No Comments

程明琤《歲月邊緣》陋巷中的浮士德

浮士德和魔鬼的故事,本屬於德國一個民間傳說。傳說中的浮士德是一個廣遊博覽的智者,卻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向魔鬼換取知識、權威和青春。

十六世紀傳說中的浮士德,到了十九世紀;成為德國大文豪歌德一部詩劇的主人翁。《浮士德》之名也就為全世界稍習西洋文學的人所知曉。

劇中的浮士德原是一個長年孜孜不倦的學者。但他不停不息追求學識探索人生的結果,只是使形骸日益枯槁,心靈裏並沒有寧靜和滿足。就當他在不寧不足中想用自殺來結束晚境時,魔鬼乘機來打交道。引誘他將靈魂作押來換取一個嶄新的人生。…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January 24, 2017 at 10:57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