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38)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4

所以必須「從歷史的角度理解形而上學——理解形而上學的出現、它的輝煌,以及它的式微」,因為只有歷史性地理解形而上學,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形而上學。這是一種深刻的辯證法。狄爾泰沒有意識到,問題是他自己仍然是在形而上學的構境空間之中來討論、批判形而上學的。這一點,被海德格爾深刻地透視了。海德格爾有一著名的模仿:「亞里士多德出生、工作、死亡」。按照狄爾泰的觀點,歐洲的形而上學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它曾在中世紀和近代支配過歐洲的科學精神,並在幾個世紀以前開始進入逐漸解體的過程。狄爾泰此書第2編的主旨,就是要對此作一個「歷史的界定」。

在狄爾泰看來,亞里士多德最早用「第一哲學」來確認形而上學本體論的研究對象,與其他具體科學的存在對象不同,第一哲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存在的整體或者說作為存在的存在」(das ganze seiende oder seiende als…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2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鮑遠福·副本模式、游牧身體與生命政治新範式 2

網絡科幻小說重塑了科幻文藝的敘事傳統和審美範式,「網生代」作家在繼承和發揚科幻傳統的基礎上,依托於中國文化視角和價值立場,在主題思想、創作方法和審美表達等層面都有新的突破。得益於自由開放的創作環境、豐富多樣的出版形式和高效便捷的新媒介,中國網絡科幻小說的成績舉世矚目,產生大量優秀作品,涉及星際戰爭與政治、「太空歌劇」和宇宙社會學、「廢土」與末世生存、人工智能和複雜形態智慧生命、混雜了奇幻、魔幻、玄幻、機甲、穿越等類型特征的「軟科幻」等多種題材。這些作品或重塑人與自然、社會與其他生命的政治倫理關係,或嘗試不同於傳統科幻敘事的創作手段與文本範式,或塑造多重身體面向的「後人類敘事」模式,展現出網絡科幻作家對於「科技與文藝」這一悠久人文母題的省思,構成了當代科幻文藝的「中國經驗」體系。

二、「星叢式」世界圖景與副本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April 21,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5

所謂「藝術的啟示」也就是在換了一個視角之後,重新審視自己的體驗,以便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義和詩意的方面。…

Continue

Added by LiDi Za on April 21,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世賓·詩性與詩意 上

詩性、詩意兩個詞,在許多詩人和評論家那裡常常被混用, 在大眾那裡可能只剩下「詩意」一詞了, 用來指那些有意味的東西;辨析清楚一點的評論家可能會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使用「詩性」一詞, 帶有「詩」的屬性的社會文本和書寫文本都可以用「詩性」來描述。但在我的詩學范疇內, 這兩個詞的使用是指向詩歌和詩的不同的領域的, 詩歌對應的是詩性, 詩對應的是詩意。

海德格爾對詩和詩歌有不同定義, 對於「詩」的定義, 他有著極高的要求, 他說:

詩乃是對存在和萬物之本質的創建性命名——絕對不是任意的道說, 而是那種讓萬物進入敞開的道說, 我們進而就在日常語言中談論和處理所有這些事物。

在《……人詩意地棲居……》一文中, 他意識到人已不可能永遠地棲居於詩意之地,…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1,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下

3.異化與分離

斯洛文尼亞哲學家齊澤克在《無身體的器官:論德勒茲及其推論》中認為,在新科技湧現的初期,目前的科技倫理學有一定的作用,這類似於當我們踏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時,可以用舊的規則作為行為的臨時指南,但是這並不能取代我們制定出新的規則,否則科技倫理學就會喪失倫理學本身的意義。

齊澤克的意思是說,目前科技的發展直接對我們原有的人文價值觀提出了挑戰,例如生物基因技術會改變我們關於自尊和自主的觀念。面對這些挑戰,如果我們固守以前的價值觀,試圖通過已有的倫理觀念來限制科技的發展,就會走向一種新的「蒙昧主義」,從而錯失了我們這個時代真正的問題:這些新的科技突破如何迫使我們改變和重新發明自由、自主和倫理責任的觀念?…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21,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裴滿意:漆作為「第三持存」的當代性轉化與延異潛能 下

此價值界域包含漆本身的語言體系的建構,以及漆在藝術世界的文化自覺、觀念演繹,乃至人文關懷、思想顯現與藝術哲學、政治姿態等等,它是構成漆的文化本體的精神內涵,也是漆這一東方文化媒介,未來走向世界藝術舞台必然構建的價值體系。

筆者曾在一篇舊文《當代藝術創作中觀念邏輯構建的價值蘄向》當中談到:「當代藝術的『頑疾』之一,恰恰在於藝術家以及圍繞著藝術相關的各類主客體,過於『感性』、『隨意』,乃至於沒有多少藝術家真正上升到深刻的心性、思想與邏輯構建的認知層面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國人「散漫」、「隨意」,乃至「狡猾」等性格特點。在中國的當代藝術界,很多藝術家不是沒有觀念,而是觀念太散亂,以至於無邏輯,從而導致其藝術沒有整全的觀念體系,也無法從其藝術中理出一個清晰的心性譜系,這是當代藝術致命的弱點。…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April 20,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沈雙·香港和新加坡/馬來亞帝國間空間的通俗文學 下 陳榮鋼譯

在《惹蘭勿剎之夜》中,一個男人去尋找職業妓女,而她竟然是他以前的同學和戀人。當我們以為這是一個關於女人墮落的標准感傷故事時,結局卻揭示出一個打擊賣淫的陰謀,而身為臥底警察局長的男主角陷入了雙重困境,不知道自己的同情心和正義感該何去何從。同樣,《過番謀生記》的情節也很傳統,它講述了一個勤勞的移民在發財後挑選了一個馬來女人為妻,但故事的結尾卻變得更加復雜,它描寫了留守妻子的妄想心理狀態。



我們遵循約翰·卡韋爾蒂(John Cawelti)的論點,即寫作公式「可以加速作家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因為公式的作用是反映某種文化中讀者群體共享的價值觀和假設」。因此,我們不難理解,劉以鬯的移民敘事往往是圍繞「做一個忠誠的丈夫、一個負責任的父親和一個正直的人」的美德而展開的道德故事。劉以鬯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有關移民經歷的寫作模式。…



Continue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April 2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4

意義的深刻化。與第一點相聯系,由於體驗直接指向人的生命,以生命為根基,它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可以說,情感是體驗的核心。體驗總是主體從自己的命運、遭遇以及全部文化情感的積累出發去體驗,所以體驗在產生新的情感同時,也產生深刻的意義。可以說,意義的深刻化是體驗的又一特征。體驗一方面具有直觀性(感覺的形象的),另一方面又具有超越性。所謂體驗的超越性就是超越具體的情感與形象,生成更深刻的意義世界。讓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當一個生物學家,在他的實驗室里侍弄著花時,他只是「經驗」著花,他不會動什麼情感,最終也不會有情感上的收獲和深刻意義上的收獲。但是當列夫·托爾斯泰有一次看到牛蒡花而想起生命的意義時,他就「體驗」著花了。列夫·托爾斯泰是這樣記載他的這次體驗的:…

Continue

Added by LiDi Za on April 20,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心理治療之「人」與哲學之「人」5

依這樣的原意,夢境自然也是一種「開顯的存在」,它是我們每夜睡眠中所直接經歷的存在真實,猶如醒時是另一種存在真實一樣。當夢境之真實開顯,醒境即隱藏。當醒境開顯,夢境即隱藏。「開顯與隱藏」(Unverborgenheit und Verborgenheit)本來就是相對相生的。不管醒境或夢境,都是光照世界開放場域的人之存在的一部分。[1]夢境有如醒境,都是開顯存有的場域。醒境所開顯的持續性世界,承載著人類悠悠的歷史於存有的光照場域中。而夢境,是個體所經歷的「只屬於自己的真實」、「只被夢者所經歷的過程」,他人,只能透過夢者的描述,想像夢境。如果醒境的「共在」具有「公有人際性」,那麼夢境的共在方式,就是呈現於夢者獨有的世界的「私有人際性」。…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April 20,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鮑遠福·副本模式、游牧身體與生命政治新範式 1

摘要:「後人類境況」的產生引發了當代科幻文藝生命倫理和審美範式的變革。網絡科幻小說的敘事實踐則是這種變革的話語表征。網絡科幻小說在「反人類中心主義」敘事倫理的支撐下所構建的後人類生命形式、「游牧身體」體驗、生命倫理觀與生命政治學,從某種意義上講都是文藝審美活動對於現實社會治理模式與組織規範體系的一種「虛構性預演」或「想像性建構」。



網絡科幻小說借助於這種建基於科技與人性、生命與政治、審美與社會關係等維度之上的冷靜思考與批判,充分地發揮了科幻文學以「技術狂想」、「後人類敘事」和新思維範式來反映、干預和改造現實社會中人類自身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此承載「科幻現實主義」的敘事正義與藝術倫理,呈現出符合時代特色的審美價值觀與方法論,構建科幻文藝生命政治學的理論話語體系。…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April 20,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是指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論名著《存在與時間》中提出的哲學理念。他在書中用理性的推理詳細的討論了死的概念,並最終對人如何面對無法避免的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0,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陳矮·賓斯旺格·存在主義心理學 中

案例:1944年,賓斯旺格發表了一篇臨床報告,叫做「愛倫·維斯特的案例」(The Case of Ellen West),報告裡講述了一個同時患有厭食症、憂郁症、強迫症和自殺傾向的可憐女人,讀來令人震驚。最終,愛倫的故事成為賓斯旺格的經典案例。

愛倫小時候是一個熱情洋溢的女孩。她很善於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欲望和對自由的向往。她喜歡看書,喜歡寫詩。只要是她感興趣的,她都會力爭第一。就像在學校裡,她總是希望自己的成績排名第一。但是她非常挑食,一旦有人讓她吃不喜歡的食物,她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情緒。…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pril 20,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王小姣:喧囂的雜語—評克里斯蒂娃《詩性語言的革命》5

而在本書中,她從笑聲(rire)的角度解讀了洛特雷阿蒙的《馬爾多羅之歌》和《詩》(Les Poésies),又從偶然性(hasard)的層面分析了馬拉美的《伊紀杜爾》(Igitur)。波德萊爾將笑聲視為一種「狂人的特權」和一項「藝術家」須在其每一個行為中實現的實踐,克里斯蒂娃稱之為「一種反對象征禁忌的衝動的爆發」;而「洛特雷阿蒙超越其前輩之處在於他將『笑聲的邏輯』置於了一個更廣義的邏輯之中,也就是波德萊爾已經提到的『所有藝術現象』的特征。洛特雷阿蒙將笑聲視為一種斷裂的症狀和意指實踐中的異質對抗。」[6]…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9, 2024 at 8:00pm — No Comments

冯苓植·與死共舞—“鞭桿”的故事 27

這一天,大概是要真正地迴光返照了,從一大早起,就顯得格外有精神。除了身子骨兒朽得再無法動轉外,嘴皮子又難得地恢復了大自在。得!愣在笑嘻嘻地要立遺囑之餘,進而頗為嚴肅地提出以下兩項要求:

一、趁他還活著,希望能親自審核一下給他寫的悼詞兒。

二、趁他還活著,希望能親眼目睹一次自己的遺體告別大演習。

這可難壞我了。

幾經請示,又多虧了深切關注「孝敬大賽」結果的兒孫們來幫助,總算才敢再轉回老爺子的病榻旁。「嘿嘿!」衝我就是大有深意地一笑,隨之就擺開譜兒首先要聽悼詞兒。…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April 19, 2024 at 8:00p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四、臣服 (Surrender)

如果你想要從任何一個情況得到最大的利益,你必須全然投入,這將能夠給你那個鑰匙。

菩提達摩在印度成道,他開始找尋門徒,但是他連一個都找不到,因此,他必須去中國……他握有鑰匙,他已經漸漸變老,但是他卻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繼承人……

他在一個山洞裡面壁九年,只是在等待……他在創造一個很大的磁力。他試著在呼喚一個能夠將這個傳承延續下去的人。他說:「唯有當那個合適的人來到,我才要面對他,否則我將繼續面壁。」…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April 19,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李碧華《橘子不要哭》六菖十菊

我們不再喜歡的人,不愛之物,或曾經有用,今天不需要,擺在一處也礙眼,礙手礙腳的,稱之"秋後扇"。棄之不可惜。

也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較雄性。"秋扇見捐"多是女人自憐自怨自艾之語,十分軟弱。

其實女人一旦拋棄一個男人,還把他當"冬扇"呢。"冬扇"比"秋扇更惹嫌,下場更悲慘。因為女人更狠。

另一不合時宜之極的是"夏爐"——雖然我們可以在夏天大開冷氣刷羊肉,暖花雕喝。但若沒有空調,打死不幹。…

Continue

Added by 等河水退去 on April 19,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3

文學是作家個體體驗的首先的特征就是情感的詩意化。作家的經歷中所遇到的某些人、事、景、物(對象),進入到他的情感領域,他與這些人、事、景、物共享著生命,在沉思中進行了詩意的「處理」,並時時撥動他的情感的琴弦,甚至幻化為種種形象。一旦作家動筆寫這些人、事、景、物,那麼所寫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生命體驗迸發出來的情感火花。法國美學家米蓋爾·杜夫海納(Mikel Dufuenne)在論述藝術家體驗時說:

梵·高(Van Gogh)畫的椅子並不向我敘述椅子的故事,而是把梵·高的世界交付給予我:在這個世界中,激情即是色彩,色彩即是激情……它不是向我提出有關世界的一種真理,而是對我打開作為真理源泉的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對我來說首先不完全是一個知識的對象,而是一個令人贊嘆和感激的對象。審美對象是有意義的,他就是一種意義,是第六種或第n種意義,因為這種意義,假如我專心於那個對象,…

Continue

Added by LiDi Za on April 18,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金惠敏·生命與意義:論狄爾泰的「體驗」概念與間在解釋學 5

部分進而既屬於整體,同時又有其獨立性乃至獨異性(singularity):它既在觀念上、概念上與整體共在共亡,也有不進入與整體間關聯的獨立存在、自身存在。沒有整體,但仍可以有部分,只是不再有部分之名。部分是整體對實在的暴力命名。部分有其堅硬的存在。試想一個簡單的問題:倘使部分失掉其自身的存在,那它將以什麼與其他部分聯合呢?因此,關聯體不是胡塞爾的「主體間性」,而是「個體間性」和「他者間性」,更簡潔地說,是「間在」。狄爾泰基本上不去辨析整體與關聯體的差別,但他關於關聯體的眾多說明和闡釋早已清晰地呈顯出其特殊性:關聯體有生命,有個體,而後才有其對整體的想象性聯結。…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pril 18,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盧錦程·德勒茲「游牧空間」理論下當代策展性手法與觀展空間的關係 3

當代策展目的的中心亦不能僅為藝術而藝術,約瑟夫·博伊斯所渾然天成的策展強調藝術對社會和文化交融,鼓勵大眾參與到日常的社會行動之中,引入「社會雕塑」的概念,認為藝術作品具備介入、甚至改造社會的潛能,而不單純作為自為自的領域。他極具革命性的變革原則至今仍指引著策展朝向對「質問現實」的真實影響,2019年杜曦雲於上海昊美術館策劃的「我與博伊斯」周嘯虎個展以直白甚至稍顯刻薄的呈現痛擊在真實與虛擬中搖擺的數據訊息,其中選用的展品《偵探計劃—追尾實訓》 巧妙地利用 10家偵探公司形成了一個循環的、封閉的查或追尾關係,這一關於偵查的偵查的「反身性」既生產觀念,又在消解觀念,影像與裝置彼此反詰式的提示引導觀者對數媒時代下現實與「現實」符號的辯證反思。



三、對話解碼「宣諭」:體驗空間的多語言重疊…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8,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華夏文明之先秦時代植物寓言 5

《說苑》兩漢植物寓言的代表——

兩漢時期的植物寓言篇數中,內容題材上的創新較少,在寓言故事集中收錄的篇章,亦多先秦寓言的改編,在藝術手法上的加工改造,有的增加情節的細膩鋪陳,有的對寓意更明白交代,更多僅是文字的微幅更改。如《橘生江北為枳》、《擇人而樹》等篇,皆是承襲前代寓言的作品。

由西漢學者、散文家劉向(前77—前6)所作《說苑》中的《橘生江北為枳》與《晏子春秋》之《橘逾淮為枳》故事原型雷同,僅文字敘述有些許差異,內容情節並無二致,故事的承襲性鮮明:…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師 on April 18,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