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1)

要:段義孚的《戀地情結》核心方法論為理念論,以此為基礎實現環境研究的綜合性。首先,《戀地情結》從理念出發的「規範性視角」實現了環境研究的綜合性。其次,理念論的核心內涵為榮格精神分析學所提倡的圓形(曼陀羅)意象,象征人類對理想環境的追求,是「戀地情結」研究的根本出發點。圓形(曼陀羅)意象跨越歷史與地域呈現在不同的城市空間裏,並在現代化進程中展現出形式的演變,這構成段義孚城市本體論思想的核心內容。目前,中國地理學對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思考,傾向於注重其地理知識的差異性,忽略其規範性;對環境中人的理解,也體現出了單向度人的特征,《戀地情結》理念論體現出的規範性與整體性視角,無疑能給予新的啟發。

引言

1970年代,西方人文地理學處於一個激變的時期。邏輯實證主義在當時發展了將近十年,而其中一些地理學家紛紛轉向對行為的研究,進而又轉入人文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領域 [1]。地理學家大衛·西蒙 (David Seamon) 指出,

1970年代人文主義地理學領域裏,段義孚(Yi-fu Tuan)是最重要的五位學者之一[2]①。他在 1974 年出版的成名作《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被大衛·西蒙等人視為人文主義地理學鼎盛時期(1970—1978年) 最重要的10部文獻之一。這本著作迎合當時風靡歐美地理學界的人文主義運動思潮,嘗試為相關研究領域確定主題與規範,對以後人文地理學發展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仍是美國各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的必讀書[3]

「戀地情結」(topophilia) 的概念,最早由法國哲學家加斯東·巴什拉 (Gaston Bachelard)1957年提出[4,5],後來由段義孚在《戀地情結》裏做了系統性發展,成為一個被多學科—地理學、建築學、景觀規劃、環境心理學等—廣泛引用的概念。有研究發現,僅從1974年到1992,ISI索引期刊引用《戀地情結》的次數就多達242次,而其中無一篇文獻是段義孚本人所寫,同時,非地理學期刊引用該書的比例高達58%[6]。因此,歐美地理學界普遍認為,段義孚的《戀地情結》是不局限於本學科範圍內,能對其他學科造成廣泛影響的人文主義地理學著作之一③。

什麼是「戀地情結」?這是一個讓人感到困惑與好奇的概念。段義孚在書中諸多地方對此概念下了定義,例如:「『戀地情結』是人與地方 (place) 之間的情感紐帶」[7];是「人類對地方的愛」[7];「『戀地情結』是一個杜撰出來的詞語,其目的是為了廣泛且有效地定義人類對物質環境的所有情感紐帶。這些紐帶在強度、精細度和表現方式上都有著巨大的差異」[7];「『戀地情結』是關聯著特定地方的一種情感,環境能為『戀地情結』提供意象 (images),所以這種情感遠遠不是遊離的、無根基的。盡管環境能為『戀地情結』提供意象,但並不意味著環境對『戀地情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也不代表環境擁有強大無比的能喚起這種情結的力量」[7]

似乎可以理解,段義孚所說的「戀地情結」是指人與環境之間一種愛與依戀的情感關係,研究者只能從人施加於外在環境可觀察的過程,和可被度量的回應裏去認知這種關係,這樣「戀地情結」就成為了研究人與環境之間愛與依戀關係的一個有效概念。但倘若僅限書中對此概念的詮釋,則並不能完全參透「戀地情結」的本質到底為何。地理學家愛德華·雷爾夫 (Edward Relph)在評論《戀地情結》時說道:「在這本書裏,就連對『戀地情結』這個概念都缺乏有條理的查問。

注釋:

① 大衛·西蒙在文章《居住位置和存在的區位:朝人文主義地理學的一次回歸》(Lived Emplacement and the Locality of Being)中認為,1970年代對人文主義地理學發展貢獻最大的五位學者分別是:Ann Buttimer,David Ley,Marwyn Samuels,Yi-fu Tuan,和Edward Relph。

② 大衛·西蒙等在2015年的論文《人文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中認為,1970—1978年是地理學人文主義流派最重要成果湧現的時期,並認為其中有10篇文獻最為核心,包括:1)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geography (Edward Relph, 1970);2)Geography,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 (Yi-fu Tuan, 1971);3)The black inner city as frontier outpost (David Ley, 1974);4)Values in geography (Anne Buttimer, 1974);5)Space and plac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Yi-fu Tuan, 1974);6)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Yi-fu Tuan, 1974);7)Grasping the dynamism of lifeworld (Anne Buttimer, 1976);8)Humanistic geography (Yi-fu Tuan, 1976);9)Place and placelessness (Edward Relph, 1976);10)Humanistic geography: Prospects and problems (David Ley & Marwyn Samuels, 1978)。

③ 參考Seamon D, Lundberg A. Humanistic geography[M]//Douglas Richardso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People, the Earth, Environment, and Technology. Wiley, 2015, forthcoming。

 

④ 該二元模式在段義孚1996年的著作《宇宙與爐臺:世界主義的觀點》(Cosmos and Hearth: A Cosmopolite』s Viewpoint)裏得到進一步擴展。其中,家裏爐臺的意象代表哺育,而宇宙的意象代表自由。但提供哺育的地方同時會對人的發展造成禁錮,而自由的地方也會充滿危險,所以人們就在這兩極的地域之間不斷逃離,尋找完美的平衡點。

致謝: 文中多數翻譯段落取自誌丞的翻譯成果,並已取得本人的同意,在此十分感謝!同時感謝兩位審稿專家的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

[1] Cliffs E, Prentice-Hall N J. Classic in human geography revisited Tuan Y-F. 1974 Topophilia[J].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994, 18(3): 355-359. DOI:10.1177/030913259401800305

[2] Seamon D. Lived emplacement and locality of being[M]//Aiken S, Valentine G. Approaches to Human Geography. London: Sage, 2015:35-48.

[3] 唐曉峰. 閱讀與感知: 人文地理筆記[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3: 248. [Tang Xiaofeng. Reading and Perceiving: The Notes of Human Geography[M]. Beijing: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apny, 2013:248.]

[4] 加斯東·巴什拉. 空間的詩學[M]. 張逸婧, 譯.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3: 027. [Bachelard G. The Poetics of Space[M]. Zhang Yijing, trans. 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3:027.]

[5] 李溪. 段義孚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哲學視野[J]. 人文地理, 2014, 29(4): 8-12. [Li Xi.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of Yi-fu Tuan's humanistic geography[J]. Human Geography, 2014, 29(4): 8-12. ]

[6] Dean Sinclair. Tuan's topophilia: The making of a citation class[J]. The Geographical Bulletin, 1995, 37(2): 68-77.

[7] Tuan Y-F.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2, 3, 4, 17, 18, 20, 23, 89, 92, 93, 113, 129, 141, 151-152, 153, 155, 160, 186, 197, 204, 226, 237, 243, 244, 247, 248.

 

(劉 蘇·段義孚《戀地情結》理念論思想探析,人文地理 2017年第3期總第155期,作者單位:西南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重慶 400715 ;(原載:http://www.xml-data.org)

Views: 4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