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2)

一般人處「逆境」,往往心境「悲苦」,就如突遇風雨而「同行皆狼狽」;但是,東坡卻獨能順著這個一時無法改變的「處境」,以歡樂的「心境」對應它,這就是「隨緣」。而一般人處「順境」,往往心境「歡樂」,就如雨後放晴而面對「山頭斜照卻相迎」,那些同行者必然非常歡欣;這當然也是常情,沒有什麼不對。不過,如此一来,人的心境苦樂,不就完全被客觀「處境」所支配了嗎?我們可以再想想,一個人是否可能「超越」客觀「處境」的支配?所謂「處境」,就是「命遇」;能超越處境,則順逆雖由客觀之「命」,而苦樂卻可以由主觀之「心」。

這就是老莊、禪宗所追求的「曠達」:從「心靈」做修養工夫,能通透「命遇」之理,而遣除窮通、貴賤、得失的分別心,以達到莊子在〈養生主〉中所說「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的境界;這境界也正是禪宗所說「平常心」的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象徵這樣的境界。這境界超越了客觀處境之順逆與主觀心境之苦樂,乃是人生終極理想的安頓處。因此詞中說「歸去」,就不僅只是回到各人身軀所居住的家而已,更象徵著「心靈」最終所回歸而安頓的「家」。這

個「家」不是磚瓦蓋出来的房屋,而是一種心靈的「境界」。而這等境界,不是只從理論的認知就能達到,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經常體會當下的遭遇,並反思過去的經驗,而綜合領悟,因此東坡才會說「回首向来蕭瑟處」。人生往往從苦難的經驗中,才能開啟智慧呀!這苦難也就有它正面的意義了。我想,東坡歷經前幾年的苦難,確實已有所領悟,才能寫出這首詞,「片刻遭遇」卻隱涵著「一世情境」之理。我們如此「情境連類」的閱讀,如果各位能將自己的存在感思帶進来印證,應該也會有些體悟吧!

最後,我要與各位一起来閱讀王維的一首〈竹里館〉詩: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這首詩看起来很淺近,其實非常有深意。我們同樣可以從詩的意象本身自由感發。表層的意思寫的是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裡,又是彈琴、又是長嘯,非常自得其樂。這裡遠離熱鬧的塵世,沒有人知道他、陪伴他。這有什麼關係,置身大自然,萬物有情,明月也来照映著他哩!這首詩有個字很關鍵,那就是「獨」。這個字有兩層意義:可以說是「孤獨」,也可以說是「獨立」。

各位讀過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個「獨」字,就是「孤獨」。「孤獨」其實是一種小孩子的心態,今天媽媽出門了,獨個兒在家,午飯沒有人做,外面有怪聲,好害怕!人會感到「孤獨」,就是因為失去依賴。「依賴」有兩種,一種是「物質性依賴」,一種是「精神性依賴」。各位還在依賴父母供給的金錢讀書,就是物質性依賴。物質性依賴是人們現實生活經驗所不能免,即使你經濟獨立,不再依賴父母,也還是得依賴整個社會物資供應的機制。

至於精神性依賴,大家也都時常經驗過,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深層處隱藏著一套價值觀念體系,善惡、美醜、貴賤、尊卑、榮辱、毀譽等。在這套價值觀念體系中,我們的精神希求都依賴別人的了解、愛賞、讚譽、尊重、肯定等,當這些精神希求都落空時,便會感到孤獨。伯牙沒有遇到鍾子期之前,感到孤獨;陳子昂登上這座戰國時代燕昭王求取賢士的「幽州臺」,想到自己「懷才不遇」,竟然沒有人能了解他、賞識他,不禁陷入生命存在最深層的孤獨感中。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