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用生:教師的課程理論化:從詩性智慧到 A/r/t(11)

結 語

過去教師一直被視為「研究者」,後來又被期待為「藝術家」,最近更有 A/r/t 的概念,強調教師游移於研究者/藝術家/教育者的角色之間,進行研究、教學和創作,由此將理論、實踐和創造結合起來。詩性智慧和 A/r/t 都是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概念,放棄傳統認識論或方法論的典範,轉而重視存有論和詮釋學、美學、藝術的觀點,探討理論與實際的辯證關係,期待教師在自我研究、生活探究或實踐者的研究中,將課程理論化,以發展自己的實踐智慧。

本文主要從理論、實際及其辯證關係的觀點,探討詩性智慧和 A/r/t 的概念及其內涵,並由此提出存有論的辯證觀,以作教師課程理論化的另一途徑。但由於這個議題十分複雜,本文只能提出原則性的論述,具體內容的部分仍待繼續深化。茲提出下列問題,以作後續研究的參考。

第一,詩性智慧、A/r/t 和存有論的辯證觀強調非理性的思考方式,企圖批判並補充理性思考的不足,探討人類經驗中的靈性、神祕、美學、個人和人際層面,並將詮釋結果或靈性經驗用詩性的、精緻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每一種研究方法都是一種「看見」世界的方式,而看見的方式亦是看不見的方式(Eisner, 2002),沒有一種研究方法是完美的。非理性的思考方式或藝術本位的探究(arts-based inquiry/education research)如何為教育研究和改革刻畫異質的、更整體的圖像,值得注意。第二,詩性智慧和 A/r/t 都重視身體和五感的課程,存有論的辯證觀亦強調感官是了解事物素質、獲取意義的主要工具,經驗的深化和擴充不僅要靠聽和看,更要靠嚐、聞、觸和感覺,因此教師如何善用他們的感官,統合視覺、味覺、嗅覺、觸覺、聽覺和動覺的系統,以深化和擴充意義的範圍,便成為課程理論化的重要課題。


第三,詩性智慧和 A/r/t 都強調創意、想像力和敏感性的重要性,藝術教育關心個性、冒險,探究未預測的東西,其最好結果通常是在目標「盒」子之外的創造性、想像力和原創力。教師要覺醒其想像力,以突破習慣的惰性;並從渾沌中產生秩序,讓經驗接受神秘的、奇異的事情,讓自己探索未去過的旅程,才能開拓課程理論的新境界。

第四、詩性智慧是由神話和創造兩個字組成,即創造神話(故事)、以傳遞知識的意思,存有論的辯證觀非常重視神話或故事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說、聽故事,覺醒自我敘說的深層意義,將個人的、地方的故事(脈絡化於地方和時間),與智慧的傳統和神話學的故事(理論)關聯起來,進行理論化的工作。(教育学报,2012 年,第 40 卷第 1–2 期,页 15–30 © 香港中文大学,2012 作者单位:台湾首府大学教育研究所)

Views: 4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