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崑陽:詩是智慧的燈:「詩性心靈」特質與「詩意義」的感發(11)

每個夜晚,一輪明月高掛,她面對浩瀚無垠的碧海青天,會是懷著怎樣的「心」呢?各位一定可以體會到,那是一種永遠無解的「孤寂」之心呀!所以李商隱才會認為她「應悔」。嫦娥在人間面對種種命遇所帶来的煩惱,以為只要逃離這個事事都不完滿的現實世界,奔向另一個「想像」中完滿的世界,必定從此過得幸福快樂。誰知道,當那「想像」中完滿的世界一旦變成現實之後,另外的煩惱也跟著来了。那麼,是不是再奔向另一個「想像」中完滿的世界,就能解脫煩惱呢?我們對這首詩自由感發之後,不妨再做個「情境連類」。

我把這種不滿現實、逃離當前的處境,而奔向「想像」中完滿世界的心態,稱為「嫦娥心態」。而這種人其實非常多,李商隱以自己的存在感思體會到奔月之後的嫦娥那顆孤寂之心,他當然便是像「嫦娥」的那種人了;而說不定你我也都是呀!我們就叫這種人為「嫦娥族」或「奔月族」吧!由於不滿現實,相對將一個遙遠的地方,在想像中給美化了;等到想像變成現實時,才發現原来任何存在處境都同樣不完滿,而人間煩惱也無所不在。台灣這種「嫦娥族」非常多;美國、澳洲等地就是他們想像中的月宮,然而「奔月」以後呢?是不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只有他們能切實感受。那麼假如你不想當個「嫦娥族」,該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閱讀第三首詩,讓蘇東坡給你些啟發。他有一首〈定風波〉詞,題目說:「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我們就来仔細體會這首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来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大約作於壬戌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

這一年,東坡寫了千古傳誦的〈赤壁賦〉。回顧元豐二年,他遇到「烏臺詩案」,差一點兒就被政敵設計的文字獄所害死。死罪雖免,活罪難逃。元豐三年,他被貶到湖北黃州,元豐七年才離開。這段時間,他的人生遇到大關卡,處在災厄的逆境中,該如何去面對?詩是這一年三月三日,東坡與朋友去郊遊,在沔陽縣沙湖鎮途中遇雨;雨具先被運走了,同行的朋友都在大雨中狼狽逃竄,東坡卻獨自渾然不覺,雨中吟嘯,從容散步。不久,雨停了,斜陽也已落在山頭上。

回望剛才走過的地方,風雨停了,但是也沒有晴亮的大太陽。他們就在這樣平常的天色中,一路走回家去。我們就来自由感發吧!從這首詞,我們可以理解到東坡在片刻間就遭遇到二種天氣變化的客觀「處境」,以及他獨異於同行者之主觀的對應「心境」。二種天氣變化的客觀「處境」是:風雨、晴朗。而他獨異於同行者的主觀「心境」,則是同行者都狼狽奔逃,他卻在風雨中從容地「吟嘯、徐行」;雖「竹杖芒鞋」卻感覺比乘馬坐轎還要輕便,真可以就這麼穿戴蓑衣,在煙雨中平淡地度過一生呀!客觀「處境」都同樣,然而如何去對應「處境」而所抱持的主觀「心境」,卻各有不同。一群人遇到一場風雨,就顯現了這種同一「處境」而各異「心境」的狀況。

自由感發之後,我們不妨再做個「情境連類」。三月三日這一天,東坡片刻的遭遇,似乎就是人生幾種情境組合的縮影,因此「片刻遭遇」可做為「一世情境」的象徵。二種天氣變化的客觀「處境」:「穿林打葉聲」的「風雨」不就象徵著人生的「逆境」嗎?他三年前遭遇「烏臺詩案」,正是這種「逆境」。各位假如將自己的存在感思帶進来閱讀,你就可以回想自己是否也遭遇過「逆境」!當然,人生的變化就像天氣一樣,風雨不會永遠是風雨,逆境也不會永遠是逆境,「否極」必然就會「泰来」;因此他在這首詞的題目中就說「已而遂晴」,詞裡也寫著「山頭斜照卻相迎」。

風雨過後總會晴朗,這「晴朗」就象徵著人生的「順境」了。東坡總算度過「烏臺詩案」的逆境,猶如風雨之後,又出現「山頭斜照卻相迎」的順境。我想各位也應該很多時候都能處在「順境」中吧!客觀「處境」有逆有順,那麼你會如何去對應?這就是「心境」問題了。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