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30)

黃任望:“全球海洋治理”概念初探(1)

摘要:本文嘗試對全球海洋治理進行定義,並對全球海洋治理的主體、客體和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文章認為全球海洋治理的定義元素,來自於全球化、全球治理、海洋治理、海洋綜合管理等概念群。全球海洋治理的主體方面重點介紹了聯合國“海洋與沿海區域網絡”,認為將來國際非政府組織“NGO”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客體方面列舉了非傳統海洋安全、海洋健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技術(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管理經驗與技術)國際轉讓、氣候變化與海洋等問題。認為全球海洋治理的方法大約可以分為基本方法、專業方法和技術性方法三個層次。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3,與人類的安全與發展息息相關。2009年6月8日,聯合國首個“世界海洋日”…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7pm — No Comments

張文傑:中國傳統文化與湯因比的歷史哲學 (1)

阿諾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是當代西方“思辨歷史哲學”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湯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湯因比於1975年10月22日病逝,終年八十六歲。

 湯因比曾經說過,他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而不是哲學家或物理學家,主要是由於他母親的緣故,因為他的母親就是一位歷史學家。湯因比畢業於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在大學時期他接受的幾乎全部是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品的教育,他曾經用十二年的時間學習希臘文,用十五年的時間學習拉丁文。在湯因比看來希臘古典作品的教育對一位想成為歷史學家的人來說是一種“無價之寶”。正因為如此,每當他進行歷史研究時,總是把他所研究的領域與希臘羅馬和西方基督教文明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產生了他的比較歷史研究法。…

Continue

Added by Gai Lan Fa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5pm — No Comments

張愛玲·沈香屑第二爐香(二)

Continue

Added by A'Lessy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3pm — No Comments

許倬雲·「中國」概念與其經濟接口

三月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舉辦了一場有關古代文明的討論會,會中討論的主題之一,即是古代文明的群體性質,大多數學者,遂以「國家」的觀念,討論考古學上那些覆雜的大型社會。我則以為「國家」的觀念,代表政治權力,包括「國家」對於其人民以公權力的名義,強制約束個人的行為(法律),收取人民的財富(賦稅),及人身的服役(徭役,兵役)。一個政治權力主體的大型社會組織(國家),不論其君主,民主或階級統治,往往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分,與一定的統治疆域(領土的主權)。然而,凡此觀念,都在近代的國家形態,始呈現具體的內涵。 



在古代,大型社會群體,還會有其它的形態,一方面,自古迄今,不同的社會覆雜體系內也還有許多不同的變化過程,出現過各種形態的社會群體。近代國家的定義,多是歐洲文明崛起時,以其演變結果,推廣於世界各處,以致舉世以為這一近代國家形態,乃是人類社會群體的終極模式! …



Continue

Added by desafinado on January 25, 2017 at 1:14pm — No Comments

司馬遼太郎·怪傑八郎(3)

佐佐木第一眼便對清河出眾的儀表感到反感,或者說是他讓對方的氣勢給懾服了更恰當吧。

清河的出現,無異是會場的重心,舉手投足牽動著整個會場的氣勢。但對佐佐木,清河卻視若無睹,在他眼中,佐佐木不過是個缺乏見識的凡庸之才罷了。

“山岡、松岡這群人也真是,身為將軍的近臣,卻和這種浪人混在一起?”

話說回來,不能忍受這場面的,只有佐佐木自己。

“恕我冒昧,清河先生。”

話一出口,才驚覺自己像個戲子,諂媚賠笑著。…

Continue

Added by 等河水退去 on January 25, 2017 at 1:13pm — No Comments

程明琤《歲月邊緣》歌舞伎 枯石園 歷史的竄改

在一位美國朋友的餐宴上,大家談起華府新近的各項文化活動:國家藝廊的西班牙畫展、甘乃迪中心的日本歌舞伎演出、……。談到日本的歌舞伎,坐在我身邊的一個經濟學教授就想起兩件往事。一是當他在日本訪問時,曾和一個日本人談起台灣近年來的經濟起飛。那個日本人便有感而言:中國人又勤奮又廉儉,怎能不騰達?可是,當他訪問台灣時,聽有關人士談及日據時代日本文獻中提到台灣發展情形,對中國人下評語:台灣根本難以發展,因為中國人又懶惰又貪婪。這位教授覺得奇怪,為何日本人對中國人有那樣前後矛盾的批評。我想了一想,不客氣地說:日本人對什麼事都要處心積慮,刻意為之。連歷史的事實都可以更改,就別說不同時代情況下所給的評語了!…

Continue

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January 25, 2017 at 1:09pm — No Comments

郝建:2007年的《色,戒》:一个有声有色的巨大文化事件(2)

四、易先生:特工殺人王和性愛英雄 

從小說到電影,易先生的改動要大得多,豐富得多。對於戰爭和自己的境遇,電影中的易先生都有更多的自覺,對於王佳芝,梁朝偉有更多的溫情和戀眷。在小說裏,易先生當晚就搶時間把王佳芝等槍斃了,然後他回家,聽太太們談到哪裏吃川菜好,那副臉孔陰沈可怕得緊。在電影裏,我們卻看到他坐在王佳芝睡過的床上紅了眼睛。…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January 25, 2017 at 1:06pm — No Comments

郝建:2007年的《色,戒》:一个有声有色的巨大文化事件(1)

一、滿城爭說和“看片自由行”

1944到1947年間,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到結婚、分手三年間的情緣和情怨;1950 年構思,寫作推敲、修改打磨20多年,到1977年才由香港皇冠雜志社出版的一篇小說;2007年,李安拍攝的一部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的電影,再加上一個誰也繞不過去的1940年2月就義的抗日女英雄故事和兩岸三地同時上映的兩個電影版本,這些時間和數據掀起了2007年中國最大的文化事件,一時間可說是陽光雨露沐浴,波濤洶湧顛簸。這也有一種略帶黑色的對稱之美:影片和放映場、審查間、報紙網絡揚起的香艷和肅殺之氣,跟張愛玲的小說倒有一拼。…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January 25, 2017 at 1:06p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25)

第十章·蘇聯電影的勃興

維爾托夫的直接的門生並不多,但在另一方面,舊的新聞片自此卻成為一種新的影片樣式的資料。女剪輯家愛斯特爾·舒伯從浩瀚的電影資料館中找出舊俄時代或革命時代的新聞片,根據這些材料製成了幾部最早的蒙太奇影片,如《尼古拉二世的俄羅斯與列夫·托爾斯泰》、《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偉大的前程》、《今天》、《蘇維埃國家》等。她用這種辦法,把過去100個攝影師偶然拍攝下來的紀錄實況的影片變成了一種藝術和歷史。維爾托夫的工作,給1940年後試圖根據「活的資料」編寫歷史的新影片樣式,開闢了道路。…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January 25, 2017 at 1:04pm — No Comments

龍應台《目送》我村

香港仔是“我村”。“我村”的意思就是,在這一個小村裏,走路就可以把所有的生活必需事務辦完。

早上十點,先去銀行。知道提款機在哪個角落,而且算得出要等多久。兩三個月一次,你進到銀行裏面去和專門照顧你的財務經理人談話。坐在一個玻璃方塊內,他把你的財務報表攤開。他知道你什麽都不懂,所以用很吃力的國語認真地對你解釋什麽是什麽。有一天,他突然看著你說:“我走了,你怎麽辦?”好像一個情人要去當兵了,擔心女朋友不會煮飯。原來他要跳槽去了。

十一點,到二樓美容院去洗頭。長著一雙鳳眼的老板娘一看到你,馬上把靠窗的那張椅子上的報紙拿開,她知道那是你的椅子。她也知道你的廣東話很差,所以不和你聊天,但是她知道你若是剪發要剪什麽發型,若是染發用的是什麽植物染料;在你開口以前,她已經把咖啡端過來了。…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5, 2017 at 1:03pm — No Comments

W. H. 奧登詩選《散步》

阿九 / 譯

我選擇一條路,到處走動,

當我有個謠言要去散布,

有幾件工具要還,或者幾本書要借給

有個另一條路上的人。

然後我折返回來,盡管

我撞見自己的足跡,

那條路卻依然是新的。

我所想要做的,現在已經做好,…

Continue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January 25, 2017 at 11:07am — No Comments

習中要·記憶中的味道

記憶中的味道

記憶,真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對我而言,也許有著異於他人的重要,沒有什麽帶給我的困惑,超過記憶所給我的。我以為直到我是從讀小學以後,才將“重要”、“不重要”引入到有意識的記憶中,比如老師要我記住的生字和乘法口訣等等。不過,現在我也明白了“有意識的記憶”對於記憶廣域的空間來說,簡直是滄海一粟。我曾經許多“有意識的記憶”現在都已經遺忘,而那些“不重要”的記憶,卻完好無損的留在腦海中。

我小時候不喜歡上幼兒園,原因我不知道(也許不會有人知道),曾經在白菜灣幼兒園上過幾天,後來因為得了一場傳染病而在家待了一陣,不過好景不長,我又去到了母親廠子的幼兒園,一下就上到了入小學的時候。…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January 25, 2017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施衛江:政治寓言五則

——寫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際





(一)不代表說




某日,關在動物園籠子裏的豺狼虎豹,毒蛇蠍子們紛紛起來抗議:你們人類就是搞種族歧視,搞政治迫害,不讓我們自由,為什麽我們不能夠如人類那樣自由自在地在籠外活動?難道我們要傷害人類?人類害怕我們其實是出於種族偏見和歧視!把我們視作奴隸!…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January 25, 2017 at 10:33am — No Comments

易鵬:誰將成為新絲綢之路的橋頭堡?

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東盟(亞細安)的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再次出訪東盟的文萊、泰國和越南。其行程中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再次構築中國的“新絲綢之路”。其實在之前的9月,習近平去中亞數國訪問時,就首次提出了打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

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溝通海外政治、經濟、文化的通道。有海上和陸地絲綢之路兩條。應該說這兩條絲綢之路對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促進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政治的交流、開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了習李主政中國後的今年,中國又重拾建設“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提倡的這條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將立足於政治溝通、道路聯通、貿易聯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這“五通”的建設。…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戴小華·一個冷冷的聲音

那天,當我知道她應新加坡《聯合報》系之邀,將於今年五月底出席第五屆國際華文文藝營時,就撥了個長途電話給她。

電話那頭傳來的是她清脆又略顯焦灼的嗓音:"看顧孩手的保姆剛離開,兩個兒子,一個五歲,一個歲半,如果找不到幫手,我真擔心去不成。"

想不到,這位勇敢又灑脫的女性,和一般女性相同,照樣有她放不下的一面。

時間: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

地點:新加坡

人物:龍應台、戴小華…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25am — No Comments

龍應台·蘇黎世

聖誕節的前晚,大雪覆蓋了大地,厚厚的一層白雪,像條溫柔的毛毯,無聲地覆蓋。

黑夜裏,雪片漫天漫地地翻滾下來。我突然聽見歌聲。打開門,赤腳站在結冰的陽台上張望:紛紛的大雪中站著四個人,手裏捧著一點燭光,在安靜的街上,唱歌。藉著雪光與燭光,看得出原來是幾個五六十歲的人,胡子上沾滿了雪花。

一首又一首。街邊公寓裏的燈一盞一盞亮起來,不知何處的陽台上有人合唱起來。甜蜜的歌聲裏帶著感恩、帶著祈求,一條街充滿著人間的祥和;燭光在雪地裏閃著。

赤腳站在陽台上聽歌,冰冷的雪花紛紛灑了一身。

※※※…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24am — No Comments

龍應台·茄萣鄉

一九六五年,在一個滿天星斗的夜晚,坐在一輛塞滿破舊家具的卡車裏,我們來到了海濱的茄萣鄉。道路上有很多坑,從跌跌撞撞的車中望出去,右邊是荒草叢生的墳場,左邊是漾著水光的魚塭。

只有這麽長長的一條街,街上大概還沒有路燈。晚上推著沒有燈的腳踏車出門,感覺到頭上一點暗暗的月光。車輪突然碰到一團軟軟的東西,擋在路中央,原來是頭黑毛母豬,正在呼呼大睡。我牽著車子繞道而過。她當然累了,白天,母豬帶著群小豬到處遊蕩,在陰溝裏攪和一下,渾身臟泥地又晃進衛生所和派出所裏去。

簡陋的木頭造的家就在大路邊,睡在家裏和躺在大馬路上沒有兩樣;街坊鄰居的談笑聲、咒罵聲就在耳邊。黃昏時分,成群結隊的少年家嚼著檳榔,足登日本木展,哢啦哢啦地踩過街頭,往上茄萣去;那兒有鄉裏唯一的戲院,戲院中放著一排一排板凳,角落裏散著刺鼻的尿味。周末的時候,常常有脫衣舞的插放。…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24am — No Comments

龍應台·傳遞這把火

是的,《野火集》出版成書了。

去年十一月,匆匆寫下《中國人你為什麽不生氣》,投給毫無淵源的中國時報;原是不經心擲出的一點星星之火,卻燒出燎原的《野火集》來。

燎原,因為往往文章一出現——譬如《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就有大學生拿到布告欄上去張貼,就有讀者剪下個三兩份寄給遠方的朋友,囑咐朋友寄給朋友;中學者師覆印幾十份作為公民課的討論教材,社區團體覆印幾百份四處散發,我的郵箱裏一把一把讀者來信……短短的一年中,這個專欄確實像一縷一縷野火向四方奔竄燃燒起來。…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23am — No Comments

龍應台·行萬里路(3)

希臘



帶著朝聖的心情來到這個充滿荒山石礫的古國。世上有多少民族像古希臘人那樣,一方面一派天真地創造出奇如天馬行空的神話,一方面又深沈睿智地寫下無可奈何的悲劇?

到雅典、奧林匹克、斯巴達緬懷膜拜之余,最想看的還是二十世紀的希臘。和中國一樣,它有光榮的過去;和中國一樣,它也有歷史的包袱。跋涉萬裏,我想知道:現代的希臘臟嗎?亂嗎?人民有氣質嗎?文化精致嗎?…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anuary 25, 2017 at 12:22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