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越過正午的林中黑色空曠地
渡鴉匆忙發出刺耳的叫聲。
它們的影子輕擦雌鹿
有時可以見到它們沉悶地休息。
啊,它們多麼攪擾一片迷幻地
存在於其自身范圍內的褐色沉寂,
像一個被深沉的憂慮引入陷阱的女人,
有時一個人可以聽見它們在責罵…
Continue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9, 2024 at 8:30pm — No Comments
雕像的立身(stehen)(也即面對著我們的閃耀的在場)不同於客體意義上的對象的站立。“立身’”(參看第19頁)乃是閃耀(Scheinen)的恒定。相反,在康德辯證法和德國唯心主義那里,正題、反題、合題指的是在意識之主觀性領域內的一種擺臂。相應地,黑格爾——從他的立場出發乃是正當地——是在對象的直接設置這種意義上來闡釋希臘詞語?εσι?的。這種設置對黑格爾來說還是不真實的,因為它還沒有經過反題和合題這兩個中介(現在可參看“黑格爾與希臘”,載《路標》,1967年)。
然而,如果我們在論述藝術作品的論文中把用?εσι?的希臘意義保持在眼界中,即把它視為“在其顯現和在場中讓呈現出來”,那麽,“固定”中的“固”(fest)就決沒有“刻板、靜止和可靠’”的意義。…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September 29,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不論你快樂或不快樂,你都要記住:「這個也會經過 (This,too,will pass)。」這支鑰匙能夠使你成為心情的主人,而不是心情的受害者。
有一個偉大的國王,他雇用了很多智者,他覺得對他自己的財富感到挫折。一個鄰近的國家,一個比他更強而有力的國家準備要攻打他。因此他感到害怕--害怕死亡、挫敗、絕望、和年老,所以他將那些智者召集過來,告訴他們說:「我不知道為什麼,但是我必須找到某一個特別的方法……一個使我在不快樂的時候能夠高興起來,以及在快樂的時候看到它會變悲傷的方法。」
他在要求一把鑰匙,一把能夠打開兩個門的鑰匙:快樂之門和不快樂之門。他在要求什麼?他在要求能夠駕馭心情。他是在說他想要成為他心情的主人,他不想再成為那些心情的受害者。…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29,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opil on September 28,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總共有七十人左右住在這裡。其他有二十幾位工作人員(醫生、護士、事務人員)。因為地方很大,所以人數並不算多。而且都顯得很悠閒的樣子。這裡既寬敞又充滿了自然的氣息,每個人都過著非常平靜的生活。由於太平靜了,常常會覺得這裡好像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不過,當然不是如此。因為我們是在某一種前提下才住進這裡的,自然也就習慣了這一切。
我在這裡還打網球和籃球。藍球隊是由患者(雖然這個字眼很討人厭,但是也沒辦法。)和工作人員組成的。不過由於全心投入比賽中,我會漸漸忘記誰是患者,誰是醫生。那真是很奇怪的感覺。雖然說很奇怪,但是一邊打球一邊看周圍的人,就會覺得每一個人都是同樣扭曲的。…
Continue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September 28,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固然死後人格殘存這事情是妄念,但人的精神中仍舊有某種東西永恆不滅。精神只有當肉體存在時才能夠想像什麼、記憶什麼,但是在神內有一個觀念將這個或那個人體的本質在永恆的形式下表現出來,這觀念便是精神的永恆部分。對神的理智愛被個人體驗到時,它就含在精神的這個永恆部分中。
福祉由對神的理智愛而成,它並不是對德性的報償,而是德性本身;不因為我們克制情欲,所以我們享有福祉,倒因為我們享有福祉,我們才克制住情欲。
《倫理學》用這些話結尾:…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28,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對不太熟悉巴塔耶的讀者而言,《天空之藍》這部小說便如同巴塔耶的整體思想一樣,既充斥著神秘而晦澀的個人體驗,又不斷挑戰著社會道德底線。因此,閱讀這部作品時,讀者可能會產生強烈的「不適之感」①。這再正常不過,因為巴塔耶終其一生游走在傳統經驗與知識的邊緣,研究被現代社會所摒棄的「異質」…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26,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繚繞飄散,一口破鑼褐金色的響聲——
戀人在黑漆的房間里醒來
面頰貼近窗畔跳動的火苗。
河邊閃亮著桅桿,繩索和風帆。
一個修士,那狹境里一個懷孕的婦女。
吉他胡亂撥奏,紅裙閃爍微光。
郁悶的七葉樹在金黃的閃亮中彎曲;…
Continue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September 24,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斯賓諾莎並不像斯多葛派,反對所有的情感;他只反對「熾情」這種情感,也就是讓我們自己顯得在外界力量之下處於被動狀態的那些情感。「某個情感是熾情,我們對它一形成清晰、判然的觀念,就不再是熾情。」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這可以幫助精神得到控制情感的力量。「凡清晰、判然地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者,愛神;愈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愈愛神。」由這個命題,我們初次接觸到「對神的理智愛」,所謂智慧便是這種愛。對神的理智愛是思維與情感的合一:我認為不妨說,就是真思維結合把握真理時的歡悅。真思維中的一切歡悅都是對神的理智愛的一部分,因為它絲毫不含否定的東西,所以真正是整體的一部分,不像那種在思維中彼此分離以致顯得惡的片斷事物,僅在外表上是整體的一部分。…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24,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從「新批評」力圖使批評成為一門科學到詮釋學到解構主義, 西方20世紀的確是批評的時代, 但這個批評的時代是以批評的科學化自覺意識開始, 以科學幻想破滅結束的。解構主義發現和揭示了文本的開放性和互文性, 把文本看成無限開放和永恆變化的動態過程, 消解了文本與意義的一致性。但他們過分強調文本的隱喻性和修辭性, 使得一切對文本的解讀都面臨無所適從的困境。雖然羅蘭·巴爾特的《是文學還是歷史》、哈特曼《超越形式主義》及德·曼的《文學史與現代性》風行一時, 但他們抓住文本中只言片語大做消解文章, 消解一切的結構使解構批評本身陷入困境。解構主義者總希望通過解構獲得出乎意料之外的東西, 最終的被解構的命運大概也是意料之外。
四、超越文本, 重構意義
20…
Continue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2,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個體或群體情感體驗的具身化:吉爾·德勒茲的視角~~吉爾·德勒茲的理論,尤其是他關於情感、生成、以及「無器官的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 BwO)的思想,提出個體或群體的情感體驗,可以通過轉化成為更具動態性和流動性的「身體」得以增強。德勒茲,特別是在與費利克斯·加塔利的合作中,提出了一種哲學框架,認為身體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上的或靜態的實體,而是一個持續變化和與其他力量、情感、體驗不斷連接的表達場域。
德勒茲理論中支持這一觀點的關鍵概念:
「無器官的身體」…
Continue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情感素最後終將離不開德勒茲思想的概念,並且了解內在性。情感素並不會淪入為主體性中,而應該被設想成內蘊於它必須建立的平面過程:這個平面既不是形式的結構化,也不是自然化或自發性的,而是一個不穩定的中間/空間(milieu)位置,總是受情感素-熱情與情感素-作用的影響,並且由動力學(cinétiques)原則(快與慢)與動態學(dynamiques)原則(強度,力量的強度 [intensités, degrès de puissance])所重新形構的。(編譯自Delourme & Lecercle 32-33)…
Continue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三、非有機生命力量的突顯:現代藝術
與古典藝術相同,現代藝術也不是依據時間的先後而定義的,它所依據的是一種現代性。那麼,什麼是現代性呢?在德勒茲那裡,現代性意味著一種對現有意義的解構與對既定價值的重估。這一解構與重估不只是站在歷史維度上的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更是在新的批判體系下對一切定見的徹底批判。這一點很好地體現在了現代藝術上。…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Pg 72]與夢幻的切換。此時,黑暗與光明的故事情境(水平軸),先要透過「狀態差異的強化」增加夢幻的感覺(垂直軸中央),才能導引到左側的衍生矩陣內容:由一張簡單的桌子,變成一個說故事的桌子。在想像「現實與夢幻的開啟」之後,桌子才有說故事的能力。此設計構思的「造形情感喚醒之思考矩陣」參見圖 6.2(c)。圖 6.2(c)顯示,在此對應的矩陣,是用桌子的各角度草圖來呈現。設計者思考的是,桌子要如何說故事,而讓使用者由上看穿桌中的內容。未來,也可以利用調光薄膜的技術加上數位顯示功能,賦予更多元的故事內容。
6.2-3 設計成果的評估…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犧牲了虛假國王的農神節,允許人們暫時地回歸黃金時代。角色被顛倒了:主人侍奉了奴隸一次,而這樣一個代表主人權力——這個權力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分裂——的人,隨後就被處死,這確保了每個人在一場唯一的舞蹈(甚至在一種唯一的苦惱、在一陣快樂的唯一的迸發)當中,實現融合。…
Continue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謝謝你的來信。」直子這樣寫著。信是從直子老家直接轉送來的。她信上還說,收到信並不意外,坦白說是非常的高興。因為她也正在想是不是該趕快寫封信給我。
讀到這裡,我先打開房裡的窗戶,脫了外套,然後坐到床上去。附近的鴿籠傳來了鴿子的叫聲。風吹動著窗簾。我一手握著直子寫來的七張信紙,置身於毫無邊際的冥想之中。才只讀了最開頭的幾行,就感覺到我周圍的世界逐漸夫去了色彩。
我閉起眼睛,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整理出一個情緒。然後做了一個深呼吸,再繼續讀下去。「來到這裡已經將近四個月了。」直子繼續寫道。
「我在這四個月裡,很仔細地考慮過你的事情。越考慮就越覺得自己這樣對待你有失公平。因為我想我對你應該更認真、更公平一點。…
Continue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移動與依連的關係是啟發性的。那些讓我們被觸動(move)的,讓我們有所感覺的,也是錨定我們的東西,或給我們一個棲居之所的東西。因此,「移動」不是將身體從其棲居的地方切割而下,而是把身體與其他身體連接起來:依連通過移動發生,通過被他人的鄰近觸動。
「移動」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情動地)影響(affect)他人:的確,正如貫穿本書我所指出的,情感可能包含被「感動」(being moved),而這恰恰正是通過將他人固定為「具有」某些特質。情感對象的流通(circulation)包含將他人轉換為情感的對象的過程。
我對「對象的流通」的觀點源於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見第二章)。例如,我認為主體並不總是清楚自己的感覺:主體不是自我呈現的(self-present),而且情感是這種經驗分裂的結果(Terada 2001:…
Continue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當你生氣,不要將那個氣丟給別人,也不要壓抑它,它是一個很美的現象,它能夠往正向的方向被蛻變。
有一個習禪的學生去到班凱禪師那裡說:「師父,我有一個無法駕馭的牛脾氣,要如何才能夠治癒它?」
「 將你的脾氣顯示給我看,」 班凱說:「它聽起來很有意思。」
「 我現在沒有氣,」那個學生說:「 所以我無法將它顯示給你。」
「 那麼,」 班凱說:「 當你有氣的時候,將它帶來給我看。」
「…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2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opil on September 20,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倫理學》最末兩卷分別題為《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最有趣味。我們所遭的事在多大程度上由外界原因決定,我們相應地受到多大程度的奴役;我們有幾分自決,便有幾分自由。斯賓諾莎和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相信一切不正當行為起因於知識上的錯誤:適當認識個人環境的人,他的行動作風就英明得當,遇到對旁人來說算是不幸的事,他甚至仍會快樂。斯賓諾莎不講忘我無私;他認為在某個意義上「自利」,特別說「自我保全」,主宰著人的一切行為。「任何一種德性,我們不能設想它先於這種保持自己存在的努力。」但是賢達的人會選擇什麼當作自利的目標,他的想法與一般利己主義者的想法是不同的:「精神的最高的善是關於神的知識,精神的最高德性是認識神。」情感若是由不適當的觀念產生的,叫「熾情」;不同人的熾情可能衝突,但是遵從理性過生活的人們會協和共處。…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20,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