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散文尤其是散文中的隨筆是一種需要智慧的文本,但智慧不是聰明的滑頭和技巧,不是知識的炫耀和賣弄,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推理和演繹。智慧從根本上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的境界和心血的燃燒,一種帶著生命體溫的可觸可感的文字。
散文在中國,是堪與詩歌比肩的一筆巨大文學遺產,但過去我們重視不夠,對其潛在價值更缺乏深入挖掘與發現。比如散文的中國詩性智慧問題,就不太提及。挖掘和闡發散文的中國詩性智慧,以及這種詩性智慧的傳承與創造性轉化,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一個路徑。
「詩性智慧」是意大利哲學家維柯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原始人生活在思維的昏暗與混沌之中,生來就對事物無知,也沒有邏輯推理的能力,但他們「渾身是強烈的感覺力和廣闊的想像力」,這使他們創造出了人類童年的詩篇。…
Continue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January 26,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A/r/t 的研究者 Guyas(2008)是一位攝影家和學者,從小生長於芬蘭的小島,由於親海、愛海,流動的水成為她攝影、研究的主題和隱喻。她說,當她專注於攝影機,捕捉美的瞬間時,雖然將自己與周遭環境抽離,仍感覺到自己存在,隨時準備應變。水讓她充滿生氣,水的流動感動了她,隨着流動的水,將自己的視覺、攝影機和周遭環境關聯起來,聚焦於類型、動作、顏色、味道和節奏的變化。這種整全的覺醒形塑了她的哲學,教導她關於自我、存有論和認識論,這不是文字可以描述的。
她這樣寫着:「我回到水的場域和聲音,以求舒適、智慧和引導,水是我的老朋友和導師,治療我的傷,激發我的精神,我感受、觀察和分析這種感覺,雖然找不到答案,卻慢慢朝向寧靜,並積極的靜止,協助我超越認知去思考」(Guyas, 2008, p.…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5,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LITERATURE AND METAPHORS
The language of poetry according to P.B. Shelley “is vitally metaphorical; that is, it makes the before unapprehended relations of things and perpetuates their apprehensions”. This means metaphors create new meanings and insights. They are a tool of revitalizing the language. By creating something new, through employing metaphors, the poet also restores something old, ancient and lost (Hirsch, 1999).
In a generalized way, a metaphor is defined…
Add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anuary 2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我們知道,文本間性(一譯「互文性」,法文ERTEXTUALITE;英文INTERTEXTUALLITY;俄文ИНТЕРТЕКСТУАЛЬНОСТЬ),這是後結構主義理論家茱莉亞·克里斯特瓦於1967年引入的一個術語,它現在已成為後現代主義的藝術作品分析中一個基本的術語,它不僅被作為文學文本的分析工具,或者是文學存在的特點的描述工具(盡管它最初正是在這個領域出現的),而且被用於已獲得「後現代感」之名稱的當代人的那種世界感與自我感的界說。楚爾加諾娃總結道:…
ContinueAdded by 文創 庫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目標和學習的科學的語言封鎖了未知、不確定和神祕性,也枯竭了生命的精神。因此他們都強調以新的語言,新的求知、思考和存有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現代性的危機。追求確定和和可預測性,和世界的除魅化,正是現代性課程思維的核心。Kesson, Oliver (2002)詩意的說,要將這種控制的、可預測的現代性課程,丟到詩性智慧之河的彼岸 , 邀 回 Dewey 、 Whitehead 的生成(becoming)、轉型等動態概念的幽靈,參與後現代課程的對話。Huebner(1985)也強調,我們需要一種詩性智慧的語言,以便將靈性和詩性智慧放進生活的結構內,將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的創造力放入課程內。詩性智慧是「最深…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你的作品《窗外》拍林青霞時是她第一次演戲?」
「是,所以她很清新。有些老牌明星演技是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找戲來做。新人的不好之處是你叫他演甚麼,他就匆匆忙忙的給你演過去了,不會發揮下去。」
「佈景方面,你也喜歡用樸素一點的景,或者實景?」
「看劇情需要啦,需要豪華就豪華,需要樸實就樸實,但現在的觀眾都喜歡豪華。我當然也喜歡豪華(眾笑),但也要看劇情需要。我的《窗外》和《母親三十歲》拍出來,買片的老闆就嫌景不夠漂亮,服裝不夠漂亮。」
「你自己喜歡的電影,賣錢嗎?」…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anuary 25,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3. 克利遜.諾伯舒玆──場所精神(Genius Loci)
著名的建築現象學家克利遜.諾伯舒玆(Christian Norberg-Schulz,1926-2000),與瑞夫一樣深受海德格的影響,代表作為《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1979)。他的基本立場是:建築是賦予人一個「存在的立足點」的方式。因此,探究重點在於建築精神上的意涵,而非實用的層面。場所有其精神,而建築就是場所精神的形象化、具體化,建築師的任務在於創造有意義的場 所,幫助人定居。 諾伯舒玆指出場所的界定,他認為場所不僅是抽象的區位而已,包含了物質的本質、…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5,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January 25,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在他看來,隱喻和轉喻的語言的兩極,代表了語言符號兩種基本關係模式的最精煉的表達:隱喻是通過相似性將一種事物轉換為另一種與之相關的事物,所謂「相似」是指形象的相似,包括事物的聲音、形狀、色彩、味道、象征或語法位置等,如「她是一個母老虎」,以「母 老 虎」喻指性格兇猛的「她」,另外,所有的對立都是相似,因為對立的兩項(互為反義詞)是建立在共同的語義素基礎上的,如「遠」和「近」構成隱喻,因為二者都是形容距離的詞 : 轉喻則是通過鄰近性用一個事物的名稱取代另一個事物,所謂「鄰近」是指時間、空間或因果邏輯的相近,如「三碗不過崗」,以「碗」喻指其所盛的「酒」。對失語症者來說,隱喻和轉喻這兩種過程中的某一種受到了抑制或完全受阻 : 而對於正常的言說者來說,這兩種過程在言語行為中是始終發揮效用的:話語的展開可以沿著隱喻或轉喻兩條不同的語義線路來進行,換言之,一個話題可以通過相似性或鄰近性而引向另一個話題。雅各布森的這種隱喻和轉喻模式是在波蘭學者克魯舍夫斯基(Mikolaj…
Continue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January 25,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一、胡塞爾的《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與狄爾泰的回應
發表於1911年的《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以下簡稱《邏各斯文》),以自然主義和歷史主義為批評對象,是胡塞爾為了表明現象學哲學的獨特立場所寫的一篇戰鬥宣言。在《邏各斯文》的上半部分中,胡塞爾對自然主義心理學的批評與狄爾泰相當接近。(cf. Biemel,S.XVI)狄爾泰作為歷史主義的代表,出現在胡塞爾對世界觀哲學的批評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爾並沒有反對狄爾泰在《世界觀的類型及其在形而上學系統中的形成》(以下簡稱《世界觀的類型》)一文中的論斷,即「世界觀的最後根據是生命」。…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anuary 25,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然而,現實中的西沙群島地 勢低平,全部露出水面的島礁沙灘一共只有 35 個,其中最大的永興島也只不過 1.3 公里 寬、1.9 公里長 。再如,越南《白皮書》提到的《大南實錄正編》,記載了越南嘉隆皇帝於 1816 年「占有黃沙群島」。這一信息來源於法國路易 ·塔伯特主教所寫的《印度支那地理 劄記》。劄記中寫道: 「帕拉塞爾( 西沙群島) ……位於東京 107°,似乎一直延伸到北緯 11°」。而現實中,西沙群島位於東經 110°10' 以東,北緯 15°47' 以北 。顯然,塔伯特及越南文獻中提到的帕拉塞爾一定不是西沙群島,而只能是越南中部沿海的一些島嶼和沙洲。…
Continue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January 25,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這裏特別要加以強調的一點是,這種異化性質不是理性智慧自身可以解決的。如當今環保主義者所理解的那種生態觀念,它本質上只是一種「理性的狡黠」,因為如果他們不被迫這樣做,就不可能再繼續生存下去。而出於任何功利目的而采取的環保措施,與作為人自身精神再生產的審美尺度仍然是相當遙遠的。
真正生態意義上的審美尺度,只能到詩性智慧中去尋覓。借用《周易》裏的話,我把它稱為「曲成萬物」的方式。這是一種讓事物自身成就自身的方式,其本體內涵即「曲」主體以成萬物。這裏面包涵著一種深刻的思想。一方面,人是一個有意識的存在物,它的一切生命活動無不帶有它自身的目的,所以只要人活動,就總要把「理性尺度」運用到對象身上,想方設法地達到主體的目的。…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德國狂飆運動的領袖赫爾德更是維柯主義的繼承人和拓展者,他將語言劃分為原始民族語言和文明語言發展階段,並認為語言與詩歌都因情感驅使而自然起源,詩歌產生於原始情感的自然流溢的觀點,與維柯的思想有相通之處,赫爾德的觀點在德國浪漫主義一代人進行語言探討時成了一句套話。
此外,維柯在《新科學》中指出人具有群體性屬性,人創造了世界,在世界中尋找自己的歸屬。赫爾德發展了這個思想,提出從文化意義上去理解的「民族」這個概念,並探討民族性格和民族感情。關於民族性格與民族情感在詩歌中的表現。
赫爾德說:「一個民族越不開化,也就是越有生氣、越無拘無束,如果它有詩歌,那麼它的詩歌就必然會越粗野、越生動、越自由、越有直感、越充滿抒情意味!這個民族離人為的、科學的思想方法、語言和構詞方式越遠,這個民族的成熟的詩歌必然越不會成為死的雕琢字句的詩章。詩歌的本質、目的和全部創造奇跡的力量——這種創造力量能使一個民族產生充滿激情、推動力、永恒傳統和歡樂情緒的詩歌——」…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anuary 25,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此外,各國家公園單位尚未開通微信小程序、手機APP或其他渠道,不能及時有效地為公眾提供戶外運動資源信息檢索服務。
建議各國家公園合理利用衛星遙感、自動計數設備等技術手段,監測戶外運動相關數據、製定監測標準,並在原有數據庫基礎上增設一個覆蓋數據管理、共享、分析和預測等信息處理環節的戶外運動資源數據庫,用於動態掌握戶外運動資源類別和分布狀況、監測遊客生態影響、評估遊客戶外運動行為特征,進而為國家公園推動實施管理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也可進一步提升區域網站建設、國家公園戶外運動參與者消費報告等數據處理的工作效率。…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January 25,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原始主義和怪癖作為浪漫主義中心的觀念,它們引起的思想革命主要在於對18世紀啟蒙主義的進攻與批評。因為啟蒙主義試圖把人類的經驗導人某些理性秩序之中,毫不理會活力和激情、流動、個性和創造的欲望。
在美學和藝術領域,就像歌德批評摩西·門德爾松的蝴蝶那樣,門德爾松看待美就像生物學家看待蝴蝶,把蝴蝶做成標本固定起來,觀察、分析、歸類,直到它鮮艷的顏色褪盡,成為一個大頭針下的亡魂,而這就是美學。
在藝術領域,則喜歡形式化、高貴性、對稱性、均衡性和明智性的偏好。而浪漫主義對於原始主義和怪癖的張揚,張揚的是野蠻人原始的、熱情的、粗野的、神秘的力量,是人們非理性的、狂熱的、自我的,甚至虛弱的、不健康的精神。這完全不同於啟蒙主義所認可的強健的、鮮活的、愉快的、合理的、合乎理性規則的、永恒不變的理性世界。所以,浪漫主義的確是對十八世紀啟蒙主義的思想革命,作為其組成部分的原始主義和怪癖是對啟蒙主義的進攻與批評。…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January 25, 202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現代社會偏重數學和科學作為真理的量尺,忽視了直覺、靈感、類比、隱喻,和其它的求知方式。後現代拒絕控制、測量和方法等現代性的觀念,批判基礎、普遍性、決定性、控制、統一性和客觀性和確定性,質疑整體的論述和後設敘説,強調異質性、差異、片段和不確定性。這些特質使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成為詩性智慧的一環。後現代從意義、價值、目的和理解來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希望從我們自己和自己的觀看方式找到答案。看到動態的整體,生命的開展和系統的相互關聯性,我們感覺到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的敬畏和靈感,當我們在生命的舞蹈中鑑賞永恆的複雜性和關係,才能消融現代性的靈感的麻木。(Doll, 2005)作為 Vico 的詩性智慧,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是理解自然世界的方…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anuary 24,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另外他在《空間與地方》中,談到可見性(visibility)與地方的關係時,認為: 「我們可以說,受人深愛的地方不一定要我們或別人眼見為憑。地方可以用各種方法來突顯:和其他地方的抗爭與衝突,視覺上的醒目,以及藝術、建築、儀式和典禮的感動力量。人類的地方經由戲劇化而顯得栩栩如生。地方認同的形成, 是透過個人與群體生活之期望、需要與功能性韻律的戲劇化而達成的。」(Tuan, 7 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511-512。 8 筆者採用:R. J. Johnston 主編,柴彥威等譯,《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 737-738。 18 1977: 178)
段義孚強調:經由人的住居,以及某地經常性活動的涉入、親密性及記憶的積累過程,、意象、觀念及符號等等意義的的給予、充滿意義的「真實的」經驗或動人事件,…
Added by Place Link on January 24,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January 24,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前言:雅各布森借助於失語症的實證研究,確認了隱喻與相似性、轉喻與鄰近性之間的直接聯系,進而從文化人類學的整體立場出發,將作為傳統修辭格的隱喻與轉喻提升為人類一切文化符號運作機制的兩種基本模式。他不僅綜合考察了人類文化中重復出現的隱喻和轉喻模式,更將此模式應用於諸多詩歌文本的語法結構分析中,尤其突出和強調了「隱喻」結構在詩歌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文學性」在文本中直觀而具體的體現。雅各布森的隱喻和轉喻模式是其文化符號學中的成功範式,對英法現代文學和社會文化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修辭學》以降,「隱喻」和「轉喻」便成為傳統修辭學的核心範疇,也成為語言學、詩學、哲學、認知學、文化學等研究的重要問題,時至今日依然如此。相較於此前單一的語言研究視角,俄裔著名語言詩學家羅曼·雅各布森…
ContinueAdded by 罗刹蜃楼 on January 24,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由此觀之,探究實際就是在研究自我(Leggo, 2008)。A/r/t 可以說是自我塑像(self-portraiture),是在呈現和反省個人的生活,以獲得新的洞見和理解;就像大部分塑像(或藝術品)都是自我塑像,研究亦是研究者透過被研究者雕塑自己的畫像,藝術、研究和教學彼此互相包含,都是生命、自傳俗民誌和自我塑像的一部分。
自我研究是一種表演、自我定義、自我展現、自我探究,在參與自傳、故事的書寫;生活在自傳中尋找創造的活力,用新的方式書寫自己,將別人書寫的我加以重寫,超越邊界、疆界和限制,試驗不同的文本形式,展現不同的聲音。
但 A/r/t…
Continue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January 24,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