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玉〈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5)

4. 顯著互文性和構成互文性

Fairclough 把互文性區分為顯著互文性(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和構成互文性(constitutive intertextuality 或 interdiscursivity)[8](P85)前者是指特定的其他文本公開地被利用到一個文本之中,如有引號、明確標示或暗示的;後者則是按照各種體裁或語篇類型來建構一個文本。 顯著互文性是話語實踐與語篇之間的一個灰色地帶,它涉及語篇的生成,在語篇的表層明確可見,通常包含話語引述、預設、否定、超話語和反語。[8](P119)

構成互文性說明語篇所采用的語篇類型和體裁,如是否存在一個明顯的語篇風格,語篇是否利用了多種體裁,什麼樣的行為類型(activity type)、風格、體裁、話語在語篇中得到利用,語篇是較傳統的還是有創新的。 簡言之,顯著互文性主要指具體 (specific) 引用, 而構成互文性主要指體裁(generic)互文性。

5. 被動互文性和主動互文性

HatimMason 根據互文鏈是存在於語篇之內還是指向語篇之外,將互文性區分成被動互文性和主動互文性。 [9](P32-33)被動互文性構成語篇內部的連貫和銜接,並產生意義的連續性;而主動互文性則激活語篇之外的知識和信念系統,因而文化蘊涵和知識結構都被包括進互文性來。Hatim 將不在場語篇,即互文指涉分成社會-文化客體和社會-語篇活動。 前者是跨文化交際中可見的文化客體,如機構的命名、習慣和風俗、生存方式等;後者是指體裁規約、話語態度和語篇修辭目的在語篇的體現。

6. 強勢互文性和弱勢互文性

Laurent Jenny 把互文性分為強勢的(strong)和弱勢的(weak)兩種。 [10](P34-63)前者指明顯存在的互文性,即一個語篇中包含與其他語篇相關的話語,如模仿、拼湊、引言、抄襲等;後者為隱含的互文性,即語篇中存在一些讓讀者聯想到其他語篇的類似的觀點、文體或主題思想的語義成分。


7. 積極互文性和消極互文性

國內學者把互文性又分為積極互文性和消極互文性兩種類型。 [11](P111-117)前者是指當互文性要素進入當前文本後,發生了「創造性的叛逆」(creative treason), 與原文本相比產生了新的意義,與當前文本形成了某種對話關係;後者則是互文性要素進入新的文本後,與原文本相比意義沒有發生變化。 互文性是文學藝術的重要屬性,每一文學藝術文本都是獨創性和互文性的統一。

作者首先是讀者。 在他創作文學藝術作品之前,他已經讀過許多文本。 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對以前的文本進行吸收、借鑒和改造。 因此,文學藝術中的互文性幾乎全是積極互文性的體現。 與此相比, 互文性在科學中的重要性遠不如文學藝術。

因為科學追求共性, 科學實驗要求可以重復,科學定理要求具有普泛性。 「科學家把世界看做是一個被剝奪任何歷史涵義的概念的信號系統,所以他們操作和運用的是不模棱兩可的、準確的概念和定義」[12](P279),因此,科學著作和學術論文的互文性就要求盡可能完整精確地再現他人的原意,不能有絲毫的增加、縮減和改變。 也就是說,科學文本中的互文性現象幾乎都是消極互文性的體現。

(三)互文性概念的基本特征

互文性概念與巴赫金的對話思想是分不開的。 正是在《巴赫金:詞語、對話與小說》(1967)一文中,克里斯蒂娃通過對巴赫金對話理論的闡釋和修正,提出了互文性概念。 次年,她在克呂尼舉行的「語言學與文學」研討會上又宣讀了一篇題為「文本的結構化問題」的論文,再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從此成為廣義互文性理論的奠基性人物。但我們注意到,互文性與對話性又不是一對可以簡單類比的概念,前者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和創新性,國內學者秦海鷹在《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義及具體應用》一文中對此作了頗有見地的分析,歸納出了互文性概念的三個基本特征:引文性、社會性和轉換性(在下文我們將參照性地進行分析闡釋)。 其中第一點涉及互文性的基本表現形式,第二點意味著互文性理論對結構主義方法的超越,第三點可以看做互文性的運作方式以及用於揭示互文性的分析方法。

[8] N. FAIRCLOUGH.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London:Longman,1992.

[9] BASI L. HATIM,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 JENNY LAURENT. The Strategy of Forms [A]. French Literary Theory Today:A Reader [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2.

[11] 李玉平. 互文性新論[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3).

[12] 丁亞平. 藝術文化學[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符號的互文性與解析符號學——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研究,2011 年 5 月 求是學刊 May, 2011第 38 卷 第 3 期 SEEKING TRUTH Vol.38 No.3;作者:王銘玉;[黑龍江大學 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Views: 3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