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人如同感知般地對大自然的反映是否就是美的真諦?
我在想,我們的地球,這宇宙中鮮花盛開的神奇花園,連同它的日出日落,空氣清新的早晨,星光閃爍的夜晚,冰凍的嚴寒,炎熱的太陽,連同它全部的光明,涼快的陰影,七月的彩虹,夏秋的薄霧,雨水和白雪——我想像,我們這個地球無可補救地變成了無人的荒寂。好吧,請想像一下:在地球上再也沒有人——在城市的石頭走廊上,在荒野的草地上,到處只是一片沙沙作響的空曠;沒有一點人聲、笑聲,甚至也沒有一聲絕望的喊叫 來打破這沉寂。
在這空無一人的冰冷的寂靜中,我們美麗的地球立即就失去了作為宇宙空間裡人類之舟和塵世俗地的最高意義,並且它的美一下子就喪失殆盡,消失得無影無蹤。因為沒有了人,美也就不能在他的身上和意識裡反映出來,不能被他所認識。那麼美又對誰而言?對何而言?…
Continue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October 3, 2015 at 4:01pm — No Comments
注意:
1. 本譯文採用creative commons版權,歡迎自由複製及引用,但必須注明出處.
2. 本文為中文翻譯草稿,註腳尚未完成,但會在短期內完成,希望閱讀完整註腳譯文的朋友,可隔一段時間再到訪。
3. 歡迎指正翻譯錯漏,t o t o n g 33@Gmail.com
4. 提要(一):《黑超特警組》(Man in Black…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October 3, 2015 at 4:00pm — No Comments
大家在成長,戀愛、發呆、陶醉、畢業旅行、同窗敘舊。興高采烈的參與種種個人事件。那歌聲碰巧就在那兒響起,成了那時空的背景配音。後來,成了回去當時那情那景的路標。電影也是一種路標。
講個故事。一點天真,乘上許多簡單的巧合,倒像是我少年時看的一些戲。巧合一,兩位分手多年的戀人,某晚相逢在異鄉。巧合二,他們的旁邊是一間放映舊片的戲…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3, 2015 at 4:00pm — No Comments
遺言(節選)
在我一生的第三十個年頭.
我早已蒙受了一切恥辱……
我珍惜我青春的時光,
那時我比旁人更多地縱情玩樂,
直到暮年終於來訪,
達晚年卻對我隱瞞了動身的時刻。
我的韶華既不曾徒步而行,
也沒有騎馬而去:唉!怎麽辦?…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October 3, 2015 at 3:57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October 3, 2015 at 3:53pm — No Comments
紀念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克裏姆特摑維也納的耳光。
反響確乎有些不同,
聽上去像真正的反響,
不隔一點點音,甚至
波及到自然與遠方——
幾片梧桐葉在巴黎掉落,
一陣冷雨舔倫敦的工業屁股。
藝術曾參與命運——…
Added by 邊鄉 岸 on October 3, 2015 at 3:52pm — No Comments
電影海報是一項非常好的方式來概略表達電影的種種設計與背景,因此海報的製作就顯得尤其困難。編劇、導演、演員能夠用兩個小時的時間,透過放映讓故事完整地進行、敘述,可是海報僅能透過平面的設計,來顯示美術人員如何將電影注入靈魂,把各類細節與項目全部融在一張海報裡,雖然能夠使用的空間相當有限,但電影與設計沒有框架限制,當《紳士密令》使用色彩當作角色海報的背景,其實這是一項非常特別的創作,因此我想與各位聊聊《紳士密令》的色彩學:
紅色
伊力亞(艾米‧漢默飾)的背景以銳利的紅色為主。紅色我們一般通常會聯想到:熱情、愛情。也有一層見解認為紅色代表鮮血,所以紅色的蘋果通常被借指為生命,而日本的櫻花也被借指為鮮血,在《賽德克巴萊》中,櫻花提早開落在日軍駐紮的地點,此乃魏德聖導演譬喻那一個橋段是要讓日本人血染大地。…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October 3, 2015 at 3:51pm — No Comments
一位滿臉白癜風癍的貨郎,搖著撥浪鼓向我們村走來。我們村莊周圍的山林在初秋的陽光裏閃閃發亮。沒有塵土的樹葉,如同玻璃紙一樣清澈透明。這是有關過去的記憶,那個時代和水一起流走了。我們的父輩們生活在這裏,就像是生活在井底,呈現給他們的天空顯得的狹窄和彎曲,四周的山林使他們無法看到遠處。距離對他們而言成了簡單的吆喝,誰也不用走到誰的跟前說話,聲音能使村莊縮小成一個家庭。如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就像一位禿頂老人的荒涼,昔日散發著蓬勃綠色的山村和鳥鳴一起銷聲匿跡了,粗糙的泥土,在陽光下閃耀著粗糙的光芒,天空倒是寬闊起來,一望無際的遠處讓我的父輩們看得心裏發虛。…
Continue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October 3, 2015 at 3:50pm — No Comments
假若這個世界上沒有書,會是一種什麽樣子呢?
精神失去了陽光,思想無法傳播,知識不能保存,語言失去意義,人們的生活殘缺不全,生命將變得無法忍受……
所以,書是人類一種偉大而美妙的發明。文明的征服其實也是書的征服。
書是最聰明、最可靠的老師和朋友。
有書為伴,孤獨也是一種享受,深刻而豐富;閑暇將卓有成效;幽靜將變得爛漫多彩;嘈雜也可以寧靜和諧。移植生命,保持記憶,激發思想,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表達靈感………
Continue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October 3, 2015 at 3:49pm — No Comments
陜西平民誌之四
推開一扇黑門,就進入一個世界了。一墻之外的陽光挺好,卻也有風,是從旁邊的高樓下過來的,壓縮了的,無形而尖硬;這門就隨身緊關,一切復沈淪於黑暗了。
主人是玩墨的,這黑屋大致也和諧。“愛烏及屋”嘛,眼睛看墨的顏色多了,便從門縫裏斜射進來的三根五根的光線,光線的一切的生動裏,也能欣賞出這一處墨用得勻,用得活,有其亮色和韻味。…
Continue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October 3, 2015 at 3:48pm — No Comments
我想稍微對你們談談,這些人從越南回來後,他們的心情導致了什麼結果。盡管 全國還不了解這一點,但它已造就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一股由數百萬人匯成的巨大的力量。這些人被教會了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和進行交往,被迫作出歷史上最大的 無謂犧牲;他們帶著迄今無人理解的憤怒和被人出賣的感覺回來了。
作為一名退伍軍人和感受到這種憤怒的人,我想來談談這件事。我們之所以憤怒,是因為我們感到被政府以最糟糕的形式利用了。
1970,阿格紐副總統在西點軍校說,“我國的優秀分子在亞洲的稻田裏為維護自由而捐軀,而有些人卻在美化那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濫用自由的罪犯。”這句話當時被用來號召美國人在越南作出努力。
但是,對我們這些身在亞洲、據稱應該得到國家支持的人來說,他的話卻是一種…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October 3, 2015 at 12:42am — No Comments
順風聖母號是一艘三桅大帆船,它於1882年5月3日從勒阿弗爾出口開往中國海面,經過四年的旅行,它於1886年8月8日回到了馬賽的海港。當初它在到達中國海港卸了貨物以後,立即找到了新的買賣,被人包了開往阿根廷的京城,又從這地方,裝上了好些運往巴西的貨物。
好些次其他的行程,經受過好些次的海上損失,好些次的修理,好多個月的無風時期,好多次又遇上把它吹到航線之外的狂風,一切意料不到的事,海面上的種種幸運和惡運,曾經使得這艘諾曼第的三桅船遠遠地和它的祖國相隔絕,直到現在它才滿載美洲的罐頭食物回到馬賽來。…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3, 2015 at 12:12am — No Comments
知道、認為、所知
“知道”總是與真相相連,“我知道p”,蘊含“p是真的”,我不能說“我知道他來了,其實他沒來”。自奧斯汀等人之後,這一語法已人所周知。我們拿“認為”和“知道”對照來看,這一點很清楚。“他知道你不會去”和“他認為你不會去”這兩句中國話的區別,人人一聽就明白。*“我當時知道他會來,結果他沒來”是個病句,必須改成“我當時認為他會來,結果他沒來”之類。
大致可以說,“認為”承認自己可能是錯的而“知道”卻沒有這份保留。所以很多人〔例如愛耶爾〕認為,知道和認為的區別是心理上確定程度不同。的確,謙虛或圓滑的人多說“我認為”,自信或狂妄的人多說“我知道”,但“認為”和“知道”之所以能反映心理上的差異,原在於兩者在語法上有別。我們,或哲學,總是首先關心語法。
…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 2015 at 5:25pm — No Comments
題記:這些是我關於藝術的一些困惑,和自己嘗試解惑的零星想法,竟敢發表,是想發表出來有可能得到知者指教。
藝術是否有進步?貢布裏希的回答類似於庫恩關於科學是否有進步的回答:在一個範式之內可以談論進步。不過,兩個人的趣向正好相反。人們一般認為科學是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於是,庫恩強調的是範式轉變;人們一般認為藝術無所謂進步,貢布裏希強調的是在範式之內藝術是不斷進步的。
貢布裏希喜歡強調藝術和科學的相似之處,喜歡引用某些藝術家和藝術史家"藝術是一門科學"的提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旨在反對關於藝術的純主觀解釋。在反對關於藝術的純主觀解釋方面,布迪厄比貢布裏希要嚴厲得多。技術的繼承、作品的市場等多種因素支持貢布裏希、布迪厄等人的觀點。純主觀解釋不是解釋,經常只是一個借口。…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2, 2015 at 2:00pm — No Comments
正當五胡亂華,中原鼎沸之際,鮮卑拓跋氏也乘機進入長城以南,建立農業基地。淝水戰後,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權,這一新興王朝,利用作戰所俘虜的人口,拓展農業基礎;並解除胡漢豪族的威權,直接向農戶征稅,扭轉後漢以來地方割據的趨勢,而逐漸推廣其統治權,開啟了中國長期分裂後再統一的契機。
拓跋氏是一種鮮卑民族,他們在中國中世紀的統一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貢獻。今日的學者尚不能完全確悉他們這一人種的源來。他們好像操初期的突厥語,可是其中也仍有初期的蒙文字語和初期的通古斯字語。有些中國歷史家指出,他們在公元3世紀之末來到中國北邊的時候,拓跋的部落才剛脫離原始的公社組織,他們仍舊沒有居室,沒有文字,沒有法典,很可能在和中國商人接觸之前,尚沒有私人財產。…
ContinueAdded by Pei Shu on October 2, 2015 at 1:22pm — No Comments
我聽到歇斯底裏的女人們聲稱,
她們已膩了調色板和提琴弓,
膩了那永遠是歡樂的詩人;
因為每一個人都懂,至少也應該懂,
如果不采取嚴厲的行動,
飛船和飛機就會出現在天空,
像比利王那樣投擲炸彈,
最後,城鎮夷平,廢墟重重。
…
Continue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 2015 at 12:58am — No Comments
一位記者問我:“你怎樣分配寫作和作畫的時間?”
我說,我從來不分配,只聽命於生命的需要,或者說遵從生命。他不明白,我告訴他:寫作 時,我被文字淹沒。一切想像中的形象和畫面,還有情感乃至最細微的感覺,都必須“翻譯”成文字符號,都必須尋覓到最恰如其分的文字代號,文字好比一種代用 數碼。我的腦袋便成了一本厚厚又沈重的字典。漸漸感到,語言不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而是交流的隔膜與障礙——一旦把腦袋裏的想像與心中的感受化為文字,就很 難通過這些文字找到最初那種形象的鮮活狀態。同時,我還會被自己組織起來的情節、故事、人物的糾葛,牢牢困住,就像陷入堅硬的石陣中。每每這個時期,我就 渴望從這些故事和文字的縫隙中鉆出去,奔向繪畫。…
Continue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October 2, 2015 at 12:13am — No Comments
莫泊桑的小說也擅長男歡女愛的描寫,《在樹林裏》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描寫了一對老人以獨特的方式追求和表達愛情的故事——
鄉長正想坐到餐桌旁吃午飯,忽然有人來報告,說是農田巡查員抓到兩個人,正等在鄉長辦公室裏聽候發落。鄉長匆匆趕去,只見農田巡查員霍希多爾老人面容嚴肅地站在那裏,一雙眼睛註視著一對年紀已經不輕的城裏男女,儼然像看守著兩只獵物。
那男的是個紅鼻子白頭發的胖老頭,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與之相反,那女的卻容光煥發,雖則已是個早已發福的老太太,然而渾身上下衣裙嶄新,打扮得猶如星期天準備出門作客,並正以挑釁的目光註視著抓住他們倆的政權機構代表。
鄉長問道:…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October 1, 2015 at 11:27pm — No Comments
這不是穿越劇裡的情節: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月,西洋名藥巧克力蒙聖旨召喚,被羅馬來的傳教士送入大清皇宮。
沒錯,巧克力。
巧克力入宮
巧克力入宮
不過那時它還是液體—巧克力最早是由墨西哥人製作的一款飲料,16世紀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被歐洲探險家們帶回西班牙。17世紀早期,這款由可可豆磨成粉再加上水、糖、香料所製成的飲料,被引進法國。據說在凡爾賽宮,人們把它當成催情藥,配成一杯杯熱飲送給貴族喝。於是它一下就風靡起來。…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October 1, 2015 at 7:48pm — No Comments
第六章·1996年6月23日北海道佐呂間湖,已經無人敲桌子,無人扔杯子了。
你曾否在一天之內跑過一百公裏?世間多數的人(或說精神正常的人),恐怕都沒有這樣的經歷。普通的、健康的市民一般不去幹這種魯莽的事。而我只有過一次,從清晨一直跑到傍晚,跑完了一百公裏的賽程。身體消耗當然十分劇烈。比賽後好一段時間,心裏對跑步都產生了抗拒情緒,曾以為自己再也不幹這種營生。然而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準。也許我好了瘡疤忘了疼,有朝一日還會再度挑戰超級馬拉松。明天將運載著什麼東西而來,不到明天,誰也不知道。…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October 1, 2015 at 7:46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