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愛墾APP:文化創意發生論共鳴點~~回顧中國文學理論發展階段,兩晉至唐宋(陸機、劉勰、鍾嶸和姜夔)強調情感與形式的交融,形神並重,詞語為情志載體;南宋姜夔以詞為情感深層書寫,展現文人情志的高雅疏淡風格。與西方哲學家班雅明的“靈光”比較下,我們可能發現文化創意發生論共鳴點。
讓我們從三個層次來展開:(一)基本概念對照、(二)思想共鳴分析、(三)文化創意發生論的詮釋深化。
一.基本概念對照:中國文學理論(兩晉至宋,以陸機~姜夔為核心):…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July 19, 2025 at 9:30pm — No Comments
故事的失落,人變得經驗的貧乏。按華特.班雅明理解,經驗的貧乏來自人受現代知識論的二元思維所支配。14
在二元思維下,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文字與神話、客觀與主觀等等變得對立。當理性和科學往往被賦予更高價值時,其它不屬於這範疇的知識就被視為不正常和沒有價值的經驗。這與故事的失落有關,因為故事本身就容許多樣性。相對於故事,小說和新聞就變得狹窄,因為他們將不同經驗排斥。這種對知識二元思維的形成帶來經驗的貧乏(poverty of experience)。15 …
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5, 2021 at 8:30pm — No Comments
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以及反過來,對藝術歷史發展的影響。
但這個概念光這樣講是還不完整的。只要略微知道、讀過班雅明的其他文章,就可以理解到班雅明所提到的靈光,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藝術概念。而是在某一角度下,逼近一種夢的、意識的、敘事的思想。他的核心就如同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樣,以記憶作為最重要的出發點。
探討人們所能感知、臆想未曾經歷的歷史與自身經驗的差距,所引發的震顫心理。而之所以會被視為一個藝術概念,是因為這個想法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開始被人們重視。但事實上,靈光在班雅明的其他文章中,不時若隱若現。…
Added by Suan Lab on July 29,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在《卡夫卡 — — 逝世十週年紀念》這篇文章裡,班雅明先是整理了幾種卡夫卡作品的詮釋,之後又一一推翻他們。最後他指出,遺忘,其實才是卡夫卡一個最重要的主題。
「被遺忘的東西從來不會只跟個人有關……所有被遺忘的東西都已不確定的、變化的方式,持續地和史前時代被遺忘的東西融合在一起,而不斷形成新異的產物。」
靈光的產生,藝術的意義,正是為了讓某些重要的片段、感受不要遺忘。我們雖然沒有經歷過藝術品或者歷史遺跡被創造時的年代,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從中感受到和我們相似且同樣重要、深刻的經驗。因為就像之前所說的,藝術見證的歷史,並非歷史的資訊,而是一段時空間的感受。…
ContinueAdded by Suan Lab on August 14, 2025 at 3:30am — No Comments
當焦點放在傳媒的道德操守和言論自由時,我們也要問:傳媒傳遞甚麼內容?這兩組關注並不對立,但不儘相同。關注和參與傳媒的基督徒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我認為我們先需要對當下社會文化有所掌握,以致基督徒對傳媒的批判不陷於道德主義和基督教節目製作不淪為樣板。先讓我從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故事理解回答這問題。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ly 29, 2015 at 4:21pm — No Comments
他反對教育背後的進步主義。一個帶著已定目標和一個為要滿足目標的有效方法是遠離兒童,反而教育應是一處可讓學員發展和表達他們的活動和想象。雖是如此,但這不等於教育可以隨意。透過活動,孩子進入一個文化世界,就是一個成人的世界,但成人也從孩子中獲取只有可能從孩子世界而來的秘密。在這互動下,教育是一處成人與孩子有意義相處之空間,而非一處以管治和 Paulo Freire 所描述一種教育對教育銀行概念之空間。18
我們假設公民教育和心靈教育都屬於一個令人成長的故事,但現實又不一定如此。不但因為教育背後存在不同理論,更因為故事可以是傳柯所指的「論述」…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August 10, 2021 at 9:04pm — No Comments
當焦點放在傳媒的道德操守和言論自由時,我們也要問:傳媒傳遞甚麼內容?這兩組關注並不對立,但不儘相同。關注和參與傳媒的基督徒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我認為我們先需要對當下社會文化有所掌握,以致基督徒對傳媒的批判不陷於道德主義和基督教節目製作不淪為樣板。先讓我從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故事理解回答這問題。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8, 2016 at 8:21pm — No Comments
醒來後,他仍然記得這件事,並趕快把在夢中「想到」的學名寫下來。但他困惑的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曾經看過這種蜥蜴,當然更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想到這種動物的學名。直到有一次拜訪一個朋友時,他才在朋友的書房裡想起他似乎曾在這裡看過一本爬蟲圖鑑,遂開始尋找那本書,最後在那本書的某頁裡找到了那種蜥蜴,而且旁邊紀錄的學名正是他在夢中夢見的,且看看那個筆跡,還驚訝地發現,這蜥蜴學名還是他自己親自抄寫的!這時,他才想起自己曾經在幾年前在此本書上抄下一堆動物的學名,方便朋友的孩子閱讀一些資訊。但這件事他早已忘記了。…
ContinueAdded by Suan Lab on August 7,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除此之外,西方傳來的磁磚,雖然看似美觀,卻比木質的材料來得刺眼,使上廁所的行為變得緊張兮兮,無法像以前依樣放鬆,更何況其實日本的廁所一般都設在屋外充滿樹林的庭園裡,其實以木質的材料設計廁所,會更能符合他們文化的心理。但西方現代工業生產的紙、燈具、磁磚器物,以日本傳統文化來看,皆不細緻,只是能用而已。
然而由於大量生產,且為了效率和便宜,所以製作都用低廉的成本,且實行專業分工,不再只是交給一個工匠去設計一個完整的器物。這些現代工業遂大舉侵入、壟斷了原有的市場。谷崎潤一郎遂說道:「人們無暇講究風雅不風雅,只一味地想要沐浴在文明的恩澤下……我們迎合了機械,反而扭曲了我們的藝術本身。」日本的民藝之父 — — 柳宗悅更說:「今日的器物都是有缺陷的,原因是忽略了「用」,因為工藝家不再製造為人類服務的器物。」…
Added by Suan Lab on August 25, 2025 at 2:30am — No Comments
第一,史佩爾被他自己所建構建築的故事所欺騙,甚至甘心被欺騙。他一心一意想成為出色的建築師,以致當機會來到時,他沒有考慮,也不考慮希特勒的目的。他個人的夢想和建築的吸引,使他選擇以看不見的態度來避開受苦者的呼召。欺騙故事的成功不只因其故事動聽,更配合以自我為中心,將自我故事等同社會故事。在終極化下,史佩爾不願意去聆聽其它故事,也不去反省他認同的故事。結果,他被建築的故事所騙,也成為欺騙故事之一。
第二,沒有希特勒的邀請,史佩爾不可能有機會擔起國防部部長一職。希特勒對史佩爾的欣賞與器重,讓他相信希特勒可以讓他夢想成真。在希特勒納粹主義故事下,一個為了支持戰爭的國防部被描繪為了一項偉大設計和一個為殘害猶太人的集中營被描繪為一項偉大的建築。在納粹主義故事下,成功的設計是它提高國防生產和監管嚴密,而不需去問這些設計的目的。欺騙的故事不但使人失去批判能力,盲目地聽從和復述。它更排斥其它故事, 將自己隔絕於人民的故事和日常生活。…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ly 30, 2021 at 8:30pm — No Comments
六○年代美國著名歷史學者彼得‧蓋伊(Peter Gay)出版一本名為 《威瑪文化》(Weimar Culture)的專書,詳細探討了德國在一次大戰戰敗後,席捲一九二○年代威瑪共和時期的人文風潮。
「表面上看是一股熱烈而充滿傳奇性的文化風潮,實質則是一種偉大人文精神的大規模展現,甚至說得上是二十世紀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最獨特且是最璀璨奪目的一環,從歷史眼光看,這股文化風潮至今尚未真正平息」(劉森堯)。
威瑪精神的文化精髓廣泛地滲透到文學、哲學、科學、社會學、與藝術的領域之中。文學上,出現了湯瑪斯‧ 曼(Thomas Mann)、里爾克(R. M. Rilke)、布萊希特(Bertolt…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February 14, 2016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或許受後現代理論半世紀約制,洪席耶雖以近二十年時間反覆思索十九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影響,卻與奧爾巴哈可說相見恨晚,近兩年才正式研討這個猶太哲學家的「擬真理論」,然而此遲來相遇可說撞爆出思想火花。若洪席耶延續班雅明的「靈光」(l’aura)概念,卻在《感性分享》一書中,將「靈光消逝」從二十世紀的電影崛起,前推百年,至十九世紀的攝影發明和現實書寫。接著,直到2017年《虛構邊緣》(Les Bords de la fiction),洪席耶不斷以「靈光消逝」的現代書寫,作為一種革命慾望,試將亞里斯多德階級理性,轉為一種無效、空白、開放的「廢墟」;然而要等到2018年出版的《現代時間》(Les Temps…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6, 2022 at 11:38am — No Comments
結合人生觀與藝術觀兩者,湯皇珍的行動藝術於是出現一種薛西弗斯式(sisyphean)的荒謬、重複與循環的「形式」,而這其實是她刻意選擇下的「重複」形式,藉以凸顯「當下」的獨特意義,並力圖轉化與超越人類存在的荒謬狀態。然而,她這種重複的表現形式與日常一般的反覆行為又有何不同?
此外,一如進入工業機械複製年代後的攝影, 藝術作品獨特的光暈(aura)3 消失了,所有的影像都可以藉由複製產生出與原作一模一樣的複本,影像製造的簡易便利或許對藝術的推展有其正面的意義,但宛若一把兩面刃般,影像的原真性…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December 22, 2019 at 6:0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博士《自身幸福技術》
在大部分人眼裏,人生絕少精彩絕倫的事。不覺得起床、工作、下班、跟家人或朋友吃飯,是一快樂的事,快樂恐怕會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要找到高職,人人肯定,金錢寬裕、婚姻完美,或是到東歐旅行才快樂,要時時快樂恐怕是艱難的事。…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pril 6, 2021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摘要:公民教育和心靈教育皆關乎身份。前者是政治身份,後者是個人身份。身份的形成跟故事(或敘事)分不開。故事有其超越性層面,這正是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對「故事」的理解。本文主要探討這超越層面的故事,對人身份的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它對公民教育和心靈教育的貢獻。
公民教育和心靈教育皆關乎身份。前者是政治身份,後者是個人身份。身份的形成跟故事(或敘事)份不開。雖然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對身份的形成有不同理解,但他們對故事的討論走不出政治哲學的範疇,而忽略故事有其超越性層面,並介入日常生活,沖著當下。後者正是與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July 28, 2021 at 9:30am — No Comments
在熱帶的印尼住了三年,習慣了那終年長夏的季候,無論何時,總是滿眼紅卉綠蔭。雖然有時候驕陽炎炎,不免汗流浹背之苦,我卻不曾懷念過北國的雪天。如今,又回到這有風雪的歲月裏了,那一段熱帶風光,便在迎接風雪的日子裏淡化消失。
幾天來,華府天色一直陰陰沈沈,不時飄些冷雨。雲霾迷離下,萬木枯槁。放眼遠望,盡是蕭條。
終於,下雪了!先是凍雨霏霏,繼而屋頂階上霰雹濺跳如珠;不久後,天色愈加晦暗,漸漸地,灑灑白雪終成“飛絮”滿窗,迷天迷地一片茫茫。…
ContinueAdded by 吉爾吉斯 on January 11, 2017 at 10:15pm — No Comments
在香港邊界的東北角,沙頭角的對面,那一帶的海面西名為「噪林鳥小港」。這個古怪的名稱,據說是紀念在鴉片戰爭未發生以前,有一艘曾在這裡停泊過的英國軍艦,因為這艘軍艦就名為「噪林鳥號」。這地方的中國土名是沙頭角海,它乃是馬士灣的一個內港。
這一帶的海面,出產一種全身扁平的貝類,它們的殼幾乎隨時可以在沙灘上見得到,有時成堆在一處,這種貝殼因為太薄,不能制紐扣,但是另有一個用途,它們可以嵌在窗上替代玻璃,這就是中國向來所稱的「明瓦」。…
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June 24, 2019 at 8:54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心勢 紀 on October 2, 2016 at 6:57pm — No Comments
許甄倚·棲居的詩學:陳黎作品中的空間印象與人文關懷 上
有感於人類在工具理性的主宰、獨尊科技的意識型態下日益異化,如何回歸人類本真與尋求存在的非扁平性,一直是海德格念茲在茲的目標。1914 年海德格記載,他被一個「地震」襲擊中,然而他所指的並不是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是他與德國浪漫詩人賀德林 ( Friedrich Hőderlin, 1770-1843 ) 作品初遇的經驗。1 賀德林的詩裡蘊藏著海德格終其…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August 14,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巴蜀印象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最近一次入川,是在2009年8月中旬,隨小說家阿來,去了一趟格薩爾王的出生地、甘孜州德格縣阿須鎮。我們一行三十多人在川西北顛簸了十多天。一路上,很多人頭痛欲裂,被高原反應折磨得苦不堪言。阿來就說些笑話給大家聽。其中就聊到巴蜀出美女。阿來說,這一路雖然讓大家辛苦,但是,除了雪山草原,我們還能看到稀世美女。大家以為阿來說笑。後來才知道所言不虛,我們看到了丹巴美女。大家熱烈地談論,忘記了高原反應——原來,美女是可以鎮痛的。…
Added by 非常灑狗血 on September 9, 2016 at 4:49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