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萊尼進入這個將持續一年又三個季度的時期。她被稱為美女, 特批領到了駕駛執照, 喜歡駕駛汽車、打網球, 陪父親出席各種會議和出差。萊尼在把一個男人等待, “一個她愛的男人, 願意無條件地委身於他”, 她為了這男人已經“想出種種大膽的親昵動作——我要讓他快樂, 他要讓我快樂”( 瑪格蕾特語) 。任何萊尼不放過一次跳舞的機會。這一年夏天, 一到晚上, 她喜歡在平臺上坐著, 喝著冰咖啡, 擺出一些“上流婦女”的派頭。她有一些在這個時期拍的驚人照片: 她仍有可能爭取“全市最標準的德意志少女”的稱號, 甚至是全區的, 也許是全省或那個以德意志國的名字而聞名於世的政治——歷史——地理實體的冠軍稱號。在奇跡劇中她可以扮演聖女( 也能扮演抹大拉的馬利亞) , 為潤膚膏做廣告, 甚至可能在電影中扮演角色; 她的眼睛顏色現在變得很深了, 幾乎成黑色; 她留著一頭濃密的金髮, 正像本書第一頁所描寫的那樣。連蓋世太保的短暫審訊和那個格萊特馬雷克被關押兩個月, 她的自信心也沒能大大的動搖。…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26pm — No Comments
每次萊尼例假時都大吃一驚, 而拉黑爾向她詳盡講解了房事的過程, 無需采取任何不合適的象徵手法, 無論是萊尼或拉黑爾都用不著有一絲臉紅。只是這種講解必須保密, 因為拉黑爾這樣做, 自然就將她的職權范圍超越了。也許這就是萊尼一年半以後聽到正式宣講“草莓摜奶油”時氣得滿臉通紅的原因。甚至拉黑爾不惜使用“古典建築”這一概念來形容排便的形狀( B. H. T.語) 。
在寄宿學校的第一個月萊尼還結識了另一位終生好友瑪格蕾特蔡斯特。當時瑪格蕾特就已背上了“蕩婦”的名聲。她是一對極其虔誠的夫婦的桀驁不馴的女兒。對她, 如同所有教過她的老師一樣, 父母也不知“怎麽辦”才好。整天瑪格蕾特樂呵呵的, 外號“樂天派”。她黑髮, 身體矮小, 同萊尼相比顯得嘴快話多。
對瑪格蕾特的皮膚( 肩膀和上臂) , 拉黑爾觀察了十四天後說,…
Continue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25pm — No Comments
世界資源愈開發,人類腳步的節奏就愈來愈快,腳步嫌慢,代之以車輪;車輪嫌慢,代之以機翼;機翼遲早仍將嫌慢,代之以太空飛行器與電傳,但願這種替代,只是教我們接受新的事物,擴大活動范圍,而不是教我們消失耐性。
事實上,電話普及以後,情書的佳作便減少,濃情蜜意等不及蓄積深蘊為一字一句,就發而為直接淺率的對答,愛情也成了“速食面”;覆印拷貝普及以後,抄寫的工夫便減省,經典鉅著等不及好學深思者手到心到,就疊成一大堆印刷垃圾,書最好是“十句話”“一分鐘點金術”!顯然,進步的腳步已讓人類愈來愈性急,可能導致耐心全失!
這樣腳步愈快、性子愈急,未必是人類之福。依據宇宙的原理,急切躁動的事物,總會短促地殞落,所謂“操切者壽夭”,而紓徐柔和的事物,總會久長些。…
ContinueAdded by 馬厩 儺淄 on December 17, 2018 at 5:27pm — No Comments
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復了以前當兵的生活。如果我們中國還可以找出這樣緊張的工作,那只有在軍隊里了。同事的有從韓國剛當過兵回來的,有遠從加州大學來的學生。我問他們,美國做工全這樣緊張嗎?他們異口同聲的說:“這里可能是最輕閑的。”
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樣說也不容易說明白。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時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時的墻,下工之後,只覺得這個人已癱下來,比行軍八小時還要累得多。
今天下工後,已近黃昏,我坐在湖邊對著遠天遐想。這個環境美得像幅畫。當初造物的大匠畫這個“靜湖”時,用的全是藍色。第一筆用淡藍畫出湖水;第二筆加了一些顏色用深藍畫出山峰;第三筆又減去一些顏色,用淺藍畫出天空來。三筆的靜靜畫幅中,斜躺著一個下工後疲倦不堪的動物。我想整個美國的山水人物畫,都可以此為代表。…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57pm — No Comments
那是一家小店,位置在一間大醫院側面。小店門口有個小招牌,招牌上二排大字,第一排是:
影躺小雕
第二排是:
印椅說刻
什麽叫“影躺小雕”呢?向來只聽說藝術家雇用模特兒來鑄造其形,沒聽說可以雕鏤人家的影子的。雕影子也就罷了,還為什麽要躺著雕呢?而且,什麽叫小雕?只聽過浮雕,居然還有什麽小雕,也真出奇。…
ContinueAdded by Zenkov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56pm — No Comments
“溫斯頓無法明確地記得:自己的國家有什麽時候不在打仗。不過他小時候應該曾經有過一段和平期吧!在他最早的記憶裏,留下了一個印象:一次突如其來的空襲,周遭的人都覺得很驚訝。顯然那是戰爭的開場。從那時起,戰爭真的就從來不曾中斷過,盡管嚴格說來,那不是同一場戰爭。小時候,連倫敦都有過一場混亂的街道巷戰,讓他記憶深刻。然而想要把戰爭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什麽時間跟什麽國家打仗,卻完全不可能。沒有文字記錄、沒有口語記錄,提及除了當前狀態外,從前的事。在1984年這個當下,大洋國跟歐亞國打仗,跟東亞國聯盟。……溫斯頓清楚記得:才四年前,大洋國是跟東亞國打仗、跟歐亞國聯盟。然而這只是他腦中剛巧沒有完全被控制的一小塊片段記憶。官方說法裏從來不存在任何改變。大洋國正在跟歐亞國打仗,所以大洋國就總是跟歐亞國打仗。當前的敵人總是代表絕對的邪惡,因而無論過去或未來,跟那個國家和解是絕對不可能的。”…
Continue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36pm — No Comments
從前,我在一個汙穢的小城里住過許多日子,在那兒,我的住處正臨著街道,只有一道薄薄的屋墻做了我與街道之間的屏隔。那墻上的窗子總是緊閉著,但當街道上飛起來的塵土太多時,也就不能完全覺不到,它會由窗縫煙一般地飄進去,讓我的窗臺上有了一層細末,甚至落在我的床上。幸而那窗子很小,而且在高處,像中國監獄的那樣。…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29pm — No Comments
他又格外注重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象的結合統一,努力與理論對話的同時又跳脫其抽象性而回到個案分析。他聚焦於“抒情主義”在中國現代詩學中呈現,期望精準、細致地描摹這張地圖上的每一道景觀,使具體問題得以顯影。關於現代文學雜誌、批評家的研究,可看作個案研究的典範。論者主要選取了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誌》,又重點討論卞之琳、袁可嘉(1921-2008)、吳興華(1921-1966)三位批評家。不單涉及翻譯、理論和創作各個方面,還著重追述三位前輩詩人、批評家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反思其詩論的突破與局限性,從不同維度展開論述,勾勒出中國現代詩歌批評的生態圖景。…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29pm — No Comments
我生病在床上已經半個月了。每天清晨聽著大提琴或竹掃帚劃過院墻的聲音,心里什麼都沒有,只有憂傷。那個人說過我離得最遠,心卻離她最近。
那個人問我:太陽上山了,你是否還在沈睡?
我沒有睡,我在看書,以每天看一本書的速度,跨越孤獨和病痛的海洋。憂傷只屬於一個人,包括哭的時候。
那天傍晚,他結束生命,從空中往這個塵世墜落,以此來推倒聚集在他身上厚重的黑色。我站在窗前,之所以沒如他一樣飛向天際,是因為看到一片雲海翻卷,仿佛天使在撲閃著翅膀,說No。
我只能遠行。飛機帶我到一個個陌生的國度,我在陌生中企圖忘掉一切。…
Continue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28pm — No Comments
憤怒升起來的日午,我凝視著墻上的滅火機。一個小孩走來對我說:
「看哪!你的眼睛裏有兩個滅火機。」為了這無邪告白;捧著他的雙頰,我不禁哭了。
我看見有兩個我分別在他眼中流淚;他沒有再告訴我,在我那些淚珠的鑒照中,有多少個他自己。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26pm — No Comments
“一個”還表明一個經驗是一個整體。它帶有整體的個性化特征。當我們在回憶這些情形時,會發現一種特征充分佔據著統治地位,以至於可以用它來表示作為一個整體的該經驗。它使我們能夠感覺到一個經驗的存在。比如:我們經歷了一場暴風雨,這場暴風雨的經歷在成為一個經驗時一定是驚心動魄的,一定具有與其他暴風雨的情形不一樣的經歷。形成整體經驗的每一個部分,自身的特征或性質並沒有消除或失去,但整個一個經驗又有整體的性質。因此,一個經驗也可以命名。比如:那餐飯,那次旅行,那次聚會等。…
Added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2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21pm — No Comments
內容摘要:在杜威的美學理論中,“一個經驗”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經驗走向審美的橋梁, 是恢復生活與藝術連續性的關鍵。然而由於中西方語言差異等原因,容易使人將其與杜威的“經驗”概念相混淆。本文試圖從杜威的文本出發,結合其哲學和美學思想澄清這種誤解。文章首先闡述了杜威的“經驗”概念,著重分析了其與“一個經驗”的關係,對“一個經驗”中的“一個”的內涵進行了深入分析,並且論述了“一個經驗”與審美的關係。最後文章闡述了杜威“一個經驗”美學思想的重要意義,從而揭示出其在杜威美學中所處的關鍵地位。
在《藝術即經驗》一書中,杜威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一個經驗” (an…
ContinueAdded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7, 2018 at 4:20pm — No Comments
二、以經驗為中心進行學習
經驗可以說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心,杜威將經驗視為有機體與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Dewey, 1938)。換言之,有機體(organism)、環境(environment)與交互作用(interaction)這三項因素會影響經驗的重組與改造的歷程,也會影響個人經驗的形成。經驗的範圍相當廣泛,包含生活經歷、見聞、情感與認知思考等活動。尤其個人隨著成長的過程,經驗會不斷地累積、充實與多樣化,經驗可以說是最豐富的學習資源,透過經驗的分享,個人可以從中習得知識與技能。…
Added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7, 2018 at 3:52pm — No Comments
另外,杜威認為教育也不應該有外在束縛的目的(Jarvis,1987)。例如農夫在種植農作物時,若是不考慮氣候、土壤等因素,那麼農作物就沒辦法順利地生長。教育活動亦是如此,教育活動是人為的活動,教育目的是人為所賦予,我們在訂定教育目的時不能不顧個體的身心發展條件因素。簡言之,一個良好的教育目的是要考慮個體的能力與需要,否則教育就容易僵化與停滯。
由於現今我們已邁向二十一世紀,社會變遷迅速、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環境不斷地在改變,每個人面臨到眾多的挑戰。因此,從杜威的教育哲學觀點來看,教育目的應是不斷地在變動,而教育目的就是整個教育的歷程,每個人都能不斷地接受教育與新知,並持續地學習,以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
三、教育方法與終身學習…
Added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7, 2018 at 3:48pm — No Comments
參、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內涵
杜威是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教育思想深深地影響近百年來的教育思潮,其中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等都提出了相對於傳統教育的見解,且可以看出其與終身學習的關聯性,以下將從教育本質與終身學習、教育目的與終身學習、教育方法與終身學習及教育內容與終身學習說明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本質與終身學習
於杜威所著《民主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Added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7, 2018 at 3:45pm — No Comments
由於現今我們面臨著快速變遷的社會,時時處於不確定的狀態,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並接受新知,才能因應時代的潮流,促進自我成長,因此終身學習非常重要。
杜威為著名的哲學家與教育家,其對近代教育影響深遠。他提出教育和學習是終生歷程,並積極倡導學習和生活的整體觀念,故杜威一直被認為是提倡終身學習的創始人,其教育哲學思想為終身學習開啟了一扇窗。本文先探討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淵源及其內涵,接著進一步探究杜威的教育哲學對於終身學習的啟示。
壹、前言…
Added by 慕課 庫 on December 17, 2018 at 3:30pm — No Comments
公元819年,有“百代文宗”之稱的大文豪、大唐最高法院副院長韓愈(時任刑部侍郎),因一篇《諫迎佛骨表》的奏折觸怒唐憲宗,被貶潮州,一時往昔風光不再。路過藍田藍關古道時,面對俊俏的秦嶺和贏尺積雪發出了“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感嘆。就在韓愈寫下這一名篇的藍關一側,有座險峻不輸華山、秀美不讓黃山的國家森林地質公園,它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孝山”的王順山。
…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17, 2018 at 11:49am — No Comments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由中國陶行知教育基金會、行知絲路研究院等單位舉辦的“行知絲路研究院成立、陶行知國際教育基金成立暨國學智慧與大健康善行峰會”在河北廊坊舉行。
此次峰會上,李小琳以陶行知國際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主席、行知絲路研究院校長的身份出席。現場她作了致辭,並為專家學者頒發了特邀聘書。…
死在這里的是源於所有樹木的
根鬚,那就是你能安全地
行走於柔軟之處的方式。
這樣的根鬚保持其堅固性,它們
在此地躺臥了數個世紀是可能的。
青苔下仍然有它們的
某些黑暗的殘留物。
它們仍然在世界上並且…
Continue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December 17, 2018 at 8:27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