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83)

馬可·奧勒留《沈思錄》卷 4(6)

20、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歸於自身的,而不把讃揚作為它的一部分。因此被讃揚就不使一個事物變好或變壞。我堅信這也適用於被平民稱為美的事物,例如,物質的東西或藝術的作品。那真正美的東西除了法則、真理、仁愛或節制之外,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這些事物哪一個的美是因為它被贊揚才美,或者譴責會使它變醜呢?像祖母綠或者黃金、象牙、紫袍、七弦琴、短劍、鮮花和樹叢這樣的東西,難道沒受到贊揚就會使它們變壞嗎?…

Continue

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7, 2018 at 9:57pm — No Comments

馬可·奧勒留《沈思錄》卷 4(5)

17、不要像仿佛你將活一千年那樣行動。死亡窺伺著你。當你活著,當善是在你力量範圍之內,你行善吧。


18、那不去探究他的鄰人說什麽、做什麽或想什麽,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純潔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說,那不環顧別人的道德墮落,而只是沿著正直的道路前進的人,為自己免去了多少煩惱啊!


19、那對身後的名聲有一強烈欲望的人,沒有想到那些回憶他的人自己很快也都要死去,然後他們的子孫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記憶都通過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們而終歸湮滅無聞。但假設那些將記住他的人甚至是永生不死的,因而這記憶將是記恒的,那麽這對你又意味著什麽呢?我不說這對死者意味著什麽,而是說這對生者意味著什麽。讃揚,除非它的確有某種用途,此外還是什麽呢?由於你現在不合宜地拒絕了自然的這一禮物,而依附於別的一些事物……

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7, 2018 at 9:53pm — No Comments

馬可·奧勒留《沈思錄》卷 4(4)

13、你有理性嗎?我有。那為什麽你不運用它呢?是因為當它要走這條路,你卻希望別的東西嗎?


14你是作為一個部分存在。你將消失於那產生你的東西之中;但更確切地說,你將通過變形而被收回到它的生殖原則中。


15、在同一祭壇上的大量乳香:一滴是先前落下的,一滴是後來落下的;而這並不使它們有何區別。


16、如果你回到你的原則並崇敬理性的話,過十天你對人們就會像是一個神,而現在你對他們卻像是一頭獸和一隻猿。

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7, 2018 at 9:52pm — No Comments

馬可·奧勒留《沈思錄》卷 4(3)

7、丟開你的意見,那麽你就丟開了這種抱怨:"我受到了傷害。"而丟開"我受到了傷害"的抱怨,這傷害也就消失了。



8、那並不會使一個人變壞的東西,也不會使他的生活變壞,不會從外部或內部損傷他。



9、那普遍有用的東西的本性不得不如此行。 



10、把一切發生的事情都看做是正當地發生的事情,如果仔細地觀察,你將發現它就是這樣。我在此不僅是指事物素列的連續性,而且指正當本身,仿佛它是由一個分派給每一事物以價值的人所做的。那麽像你開始時那樣觀察,無論你做什麽,都參照著善,參照著你將在此意義上被理解為是善的來做它,在一切行動中都貫徹這一點。…

Continue

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7, 2018 at 9:50pm — No Comments

馬可·奧勒留《沈思錄》卷 4(2)

4、如果我們的理智部分是共同的,就我們是理性的存在而言,那麽,理性也是共同的,因此,那命令我們做什麽和不做什麽的理性就也是共同的;因此,就也有一個共同的;我們就都是同一類公民;就都是某種政治團體的成員;這世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國家。因為有什麽人會說整個人類是別的政治共同體的成員?正是從此,從這個共同的政治團體產生出我們真正的理智能力、推理能力和我們的法治能力,否則,它們是從哪里來的呢?因為,正像我身上屬土的部分是從某種土給予我的,某種屬水的部分是從另一種元素得來的,某種炎熱如火的部分是從某一特殊源泉而來的(因為沒有什麽東西是來自無,也沒有什麽東西會復歸於無),所以理性的部分也來自某種源泉。



5、死亡像生殖一樣是自然的一個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組合與分解,而全然不是人應當羞愧的事情,因為它並不違反一個理性動物的本性,不違反我們的結構之理。…

Continue

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7, 2018 at 9:48pm — No Comments

馬可·奧勒留《沈思錄》卷 4(1)

1、那在我們心中的支配部分,當它合乎本性時是如此愛好那發生的事情,以致它總是容易地使自己適應於那可能發生和呈現於它的東西。因為它不要求任何確定的手段,而是在無論什麽條件下都趨向於自己的目標;它甚至從它對立的東西中為自己獲得手段,就像火抓住落進火焰中的東西一樣。爝火會被落在它上面的東西壓熄,但當火勢強大時,它很快就占有和吞噬了投在它上面的東西,借助於這些東西越燒越旺。



2、讓任何行為都不要無目的地做出,也不要不根據完善的藝術原則做出。…

Continue

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7, 2018 at 9:45pm — No Comments

周國平《偶爾遠行》把最想做的事放在第一

晚上,與邵、何聊天。我說,回北京後,我要盡快把必須做的事了結,然後騰出時間做我最想做的事。

“什麽是你最想做的事?”邵問。

“寫那樣一部作品,完成之後,我這一生即使不再寫別的作品,也沒有大的遺憾了。”

“那是什麽樣的作品?是不是學術的?”何問。

“不會,一定是文學的。”邵自信地代我回答。

我首肯,說:“應該是文學的,但比較自由,可以容納各種形式。”…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December 17, 2018 at 9:25pm — No Comments

馬可·奧勒留《沈思錄》卷3(7)

15、他們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是通過詞語的偷竊、播種和購買來進行的,保持寧靜吧,考察應當做什麽,因為這不受眼睛而是受另一種觀照力的影響。 



16、身體、靈魂、理智;感覺屬於身體;愛好屬於靈魂;原則屬於理智。通過現象而得到形式的印象-這種能力甚至也為動物所擁有;被一連串的欲望所推動-這既屬於野獸也屬於把自己變成女人的男人,等於是一個法勒里斯和一個尼祿 ;擁有指導那看來合適的事物的理智-這也屬於那些不信神的人,那些背叛祖國、關起門來做壞事的人。



那麽,如果所有別的一工於我剛提到的這些人都是共同的,還留下什麽為善良的人們所獨有呢?那就是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對為他而紡的命運之線感到滿意和愉悅;就是玷汙和不以一堆形象攪亂植入他心中的神性,而是使它保持寧靜,把它作為一個神而忠順地服從它,決不說任何違背真理的話,不做違背正義的事。…

Continue

Added by CERI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4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20)

評論:「我們」與「他們」談馬華文學在台灣楊聰榮

楊宗翰這篇文章顯然有很多長處,一個長處是發現開創文學史的新視野,宣稱「馬華旅台文學本來就是台灣文學史的一部分」,這是氣魄十足而令人期待的命題, 另一個長處是以國族與性別為主題同時檢視神州詩社的兩位主角溫瑞安與方娥真,找到為前人所未見的議論角度,還有一個長處是從同樣的「指涉中國文化的符號」區分出三位作家溫瑞安、陳大為與林幸謙不同境界與手法的「認識中國的方法」。可惜的是,幾個長處放在一起,卻沒有發生互相配合輝映的效果,長處反而發揮不出來而互相牽致。…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3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9)

黃錦樹·重寫馬華文學 —— 回應楊聰榮的回應

〈反思「南洋論述」〉並不是「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只是我們打游擊討論馬華文學也有多年,是該做個階段性的總結了。不過是一番自我批判的嘗試。雖然我並不是最佳的人選。剛好有這個機會,也不妨談談,且多老生常談, 如此而已。而我的目的也並非重構,而是更徹底的重寫。假設性的重構只是個起點,重寫才是遙遙無期的終點。能走多遠是個實踐回題。…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2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8)

先從第二個質疑開始,作者所擔心的複系統理論的「運用上的危機」,正好顯示作者在重構論上的立場的游移,如果作者當真以大馬華人文學為立場,而非大馬華文文學,這正是大中華文學論述或是世界華文文學沒有辦法收納之處,不能明白何以有運用的危機產生。即使作者從自己的主張退卻下來,僅僅考慮華文文學的範圍,以作者多年對馬華文學研究視域的開拓及對馬華文學現代主義中國性一元化的批判,應該不難看出,以複系統理論所強調符義建構過程的異質性,以及文學歷時演變過程中多元交錯的系統複雜性,比較可能的是馬華文學複系統包含大中華文學,而非倒過來如作者所擔心的,馬華文學被大中華文學論給收攏過去。

就第一個質疑而言,作者特別提到造成複系統論迴避介入現實,是由於複系統論的第 6、 7 要點暗含對客觀性的強調,這兩個要點到底是什麼呢?分別是「6.…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1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7)

評論:馬華文學重構論在台灣學術論域的發聲位置楊聰榮

黃錦樹這篇文章性質上是屬於「文學批評的文學批評」,「反思」幾位留台的馬華文學論者質疑馬華文學議題根本假設而提出論辯的發言位置、場域及認識論等。所反思的論者,是包括作者在內的三人(加上林建國與張錦忠),共同期待…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1pm — No Comments

楊聰榮·郁達夫與陳馬六甲的越境之旅(16)

楊聰榮·隨想的隨想

歡迎利用材料,別怕浪費,材料還多著呢,倒是真的很期待錦樹兄這部長篇小說的誕生。

如果郁達夫在世,一定很喜歡「酒友」這個封號,小說可以不寫,酒不可不喝, 要不然就不是郁達夫了。

這衹是隨想讀後的隨想,算起來,我還不太夠資格是郁達夫的「未亡人」,我不想召喚其無盡的回憶和期待,所以也無需含蓄隱晦,我衹想知道馬華文學的酒友到底和什麼人喝酒,喝的是什麼酒。…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7, 2018 at 7:00pm — No Comments

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19)

由於在一九三九年關鍵的幾個月里洛蒂在格魯伊滕身邊工作, 有時還參加“咖啡聚會”, 回家度假的兒子也在場, 因此她對格魯伊滕本人——她說他“十分迷人, 不過畢竟當時是在犯法”——的看法, 也許應當在這里捎帶提一筆。老霍伊澤喜歡談兒媳婦同格魯伊滕的“戀情”, “不過當然是柏拉圖式的”, 他們年齡相差不到十四歲, 完全符合他的談情說愛范疇”。甚至還有這樣的說法( 奇怪的是它出自萊尼之口, 但沒有得到直接證實, 只由靠不住的海因里希普法伊的意思並不是說她是勾引人的女人’。洛蒂不管怎麽說把全家團圓喝咖啡——有時老格魯伊滕從柏林或慕尼黑, 甚至從華沙飛回來參加——說成是“實在可怕”, “簡直受不了”。把一天三餐馬爾婭范多爾恩說成“可怕, 十分可怕”, 而萊尼的評論只是“糟, 糟, 糟”。

確有其事, 甚至像馬爾婭范多爾恩這樣成見很深的證人也證實, 兒子回家度假, 簡直使格魯伊滕太太活受罪: 她受不了這一切。洛蒂霍伊澤明確地說,…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31pm — No Comments

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18)

老格魯伊滕有個特點得到大家公認, 盡管用了不同的字眼: 有人說他“膽大”, 有人說他“無畏”, 少數兩三個人說他“狂妄”。今天專家們仍證實, 無疑很早格魯伊滕就招聘和挖來了最優秀的地堡專家, 後來還毫無顧忌地將曾參加過修築馬其諾防線的法國工程技術人員雇傭了, 而且他“十分清楚, 在通貨膨脹時期對職工工資摳摳唆唆是荒謬的”(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軍工生產的前高級官員語) 。大價錢是格魯伊滕肯出的。那年他四十一歲。穿上“用貴重但又不是貴得扎眼的料子”( 洛蒂霍伊澤語) 定做的服裝, 使一個“身材魁梧的男子”成了一位“儀表堂堂的紳士”。他對自己成為暴發戶也毫不感到羞愧, 甚至對一名工作人員( 維爾納封霍夫高, 出身名門望族的建築師) 說: “一切財富都是從無到有, 府上的財富也是如此, 當年剛發家的時候也不是很富足嘛。”格魯伊滕拒絕在當時專供富裕起來的人大興土木的一段市區內修建別墅( 他至死屢教不改, 唸“別墅”成“別野”) 。…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30pm — No Comments

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17)

至於他和書的關係, 筆者決不想聽信一位有“建築界大亨”之稱的仍健在的業務競爭者的判斷。他是這樣說的: “這個人和書嘛——他的總賬簿也許是他感興趣的一本書。”的確, 有據可查, 胡貝特格魯伊滕沒有讀過多少書, 在他學工科時不得已讀過專業書; 此外, 有據可查, 他還讀過一本通俗的拿破侖傳記; 再者, 據馬爾婭和霍伊澤兩人一致提供的證詞, “後來看看報, 聽聽收音機, 他就滿足了。”

找到施威格特老太太之後, 也就弄清楚了在此之前一直搞不清楚而且沒有得到解釋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馬爾婭說的, 一直記在筆者的筆記本上沒有劃掉, 險些成為了不耐煩的犧牲品。她責怪格魯伊滕太太“對她的芬蘭人完全入了迷”。由於她所說的“芬蘭人”決不可能指的是同名皮膚病( 馬爾婭: “皮膚? 不, 不, 她的皮膚棒極了, 我指的是真正的芬蘭人”) , 而且在得到的證詞中也沒能發現她與芬蘭有什麽牽連, 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因此, 它指的一定是“芬尼亞人”,…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30pm — No Comments

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16)

鑒於有關老格魯伊滕的材料十分豐富, 此處不能一一列舉每個提供情況的人。可以擔保, 筆者不辭辛勞去收集相當客觀的材料, 即使是對只在幕後起重要作用的次要人物也是如此。有關老格魯伊滕對於馬爾婭范多爾恩談到的情況, 人們得留點神, 因為她和他歲數相差不多, 又來自同一個村子, 所以不能排除她曾愛過他, 對他至少有過意思, 因此先入為主。不管怎麽說, 她是在十九歲那年來到新婚的格魯伊滕家當女僕的。半年前, 在海倫妮的父親邀請他參加的一次建築師舞會上, 格魯伊滕使剛滿十七歲的海倫妮巴爾克爾一見傾心。至於他自己是否也對她一見傾心, 那就不得而知了。小兩口兒將一個十九歲的農村姑娘雇傭——人人都說她生氣勃勃、青春年少——是否合適, 也許值得懷疑。無可懷疑的是, 馬爾婭談到萊尼的母親時幾乎沒有一句好話, 對萊尼的父親則頂禮膜拜, 不減當年, 幾乎像是站在長明燈前, 在蠟燭光或電燈或霓虹燈下瞻仰慈悲的耶穌或聖約瑟的畫像。甚至范多爾恩的一些話使人認為, 也許她願意同胡貝特格魯伊滕私通。比如她說,…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29pm — No Comments

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15)

有人看到了墻上的照片, 向萊尼問起她的哥哥, 她總是變得冷淡, 幾乎帶點貴婦人的派頭, 只是出人意外地一帶而過: “在丹麥國土上他長眠三十年了。”

當然瑪格蕾特的秘密一直都沒有告訴別人, 無論是那兩位耶穌會教士, 還是萊尼或馬爾婭范多爾恩都不知曉。筆者正在考慮, 是否要勸說瑪格蕾特有一天把這個秘密親自告訴萊尼: 萊尼如果知道哥哥死前曾和十八歲的瑪格蕾特度過一個風流的夜晚, 她可能會得到一點安慰。萊尼可能會露出微笑, 而微笑對她是有益的。除了上面引用過的文字, 也許可以作為具體派詩歌的早期例子, 可以證明海因里希的詩人天賦, 筆者沒有證據。



第三章

現在為了最後摸清基本情況, 需要靠攏一位人物。筆者對此頗費躊躇, 之所以猶猶豫豫,…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29pm — No Comments

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14)

千真萬確, 在一九三九年四月至一九三九年八月底期間, 這個海因里希取得了所謂高中畢業的學歷證明。至於他受過的教育, 他沒有能用上多少, 不想用, 也算是吧。他同一位表兄一起參加了一個組織, 這個組織有一個樸實的名稱: “德國義務勞動軍”。他從一九三九年五月起有時從星期六十三時至星期日二十四時休假, 在他支配的這三十五小時內, 花去八小時在火車上, 其余二十七小時同妹妹和表兄一起跳舞, 打一會兒網球, 和家里人吃幾頓飯, 睡四、五小時覺, 同父親吵兩、三小時; 父親曾想盡全力並且也會盡全力幫助他躲過他所面臨的德國人所說的服兵役這一關, 但海因里希卻不同意。得到證實的是, 關起門來, 他們大吵, 格魯伊滕太太在一旁啜泣, 萊尼被關在門外, 唯一可證實的是馬爾婭范多爾恩清清楚楚地聽到海因里希說的一句話: “我也要成為糞土、糞土、糞土, 只是一堆糞土。”瑪格蕾特由於肯定在仲夏八月兩個星期日的下午和海因里希喝過咖啡, 此外還( 破例由萊尼) 說過, 首次他回家度假是在五月底, 因此可以十拿九穩地算出: 海因里希共計回家七次,…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28pm — No Comments

海因里希·伯爾《女士及眾生相》(13)

我們要花點時間談談這個海因里希格魯伊滕。他一生中有十二年之久, 像一個精靈, 幾乎像一個神, 集青年歌德和青年溫克爾曼為一體, 有點諾瓦利斯的氣質, 遠離家庭, 偶爾——十一年內約四次——回家一次, 對他的了解萊尼至今只是“很可愛, 非常善良、可愛”。果然不錯, 這種說法什麽也不能說明, 聽上去有點神聖。由於馬爾婭范多爾恩知道的有關他的情況並不比萊尼多多少( “很有教養, 溫文爾雅, 但從不驕傲, 從不驕傲”) 由於萊尼守口如瓶, 馬爾婭范多爾恩知之不多, 瑪格蕾特因此就成了教士以外的唯一證人, 在一九三九年應邀上格魯伊滕家喝咖啡時只正式見過他兩次, 她雖然在一九四○年四月一個寒氣襲人的夜晚, 另一次非正式見面, 即海因里希作為裝甲兵被派去為上面提到的德意志國征服丹麥的前夕。

筆者現在寫到他向一位年近半百、身患性病的婦女了解這個海因里希的情況時感到很為難。都是根據錄音記錄瑪格蕾特的所有原話的, 未加修改。好吧, 首先是:…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December 17, 2018 at 6:27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