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他又格外注重宏觀與微觀、抽象與具象的結合統一,努力與理論對話的同時又跳脫其抽象性而回到個案分析。他聚焦於“抒情主義”在中國現代詩學中呈現,期望精準、細致地描摹這張地圖上的每一道景觀,使具體問題得以顯影。關於現代文學雜誌、批評家的研究,可看作個案研究的典範。論者主要選取了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誌》,又重點討論卞之琳、袁可嘉(1921-2008)、吳興華(1921-1966)三位批評家。不單涉及翻譯、理論和創作各個方面,還著重追述三位前輩詩人、批評家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反思其詩論的突破與局限性,從不同維度展開論述,勾勒出中國現代詩歌批評的生態圖景。
該著還頗具開放性和前瞻性,時間範圍並未止步於1949年以前,而是延展至中國當代詩歌,尤其是1990年代以來的詩歌。張松建直陳“抒情主義從‘五四’到80年代,延續了70年之久,直到90年代之後,新詩界不再把‘抒情’指認為詩歌本質,而是從語言方面重思詩歌的本質,這可以說是一個結構性的變化,雖然關於抒情性和敘事性的話題還會出現,但不再作為一個支配性的解釋框架了。”[3]在最後的“現代漢詩中的‘杜甫’發明:美學、政治與形而上學”一章中,張松建選取不同時空環境下的四首詩細讀,集中呈現了抒情詩內蘊的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的張力。他論述客觀中肯、張弛有度,不吝褒揚又獨具批評的銳氣與鋒芒,建立了自覺的當代詩歌評價標準。“一個杜甫,各自表述”,散點式的論述方式,卻饒有趣味地將馮至(1905-1993)、楊牧(1940-)、西川(1963-)和廖偉棠(1975-)四位詩人凝聚在了一起。詩人們逐漸翻新詩歌創作的技巧,聯動時代脈搏,已然跳脫出“抒情主義”窠臼,提供了寫詩、讀詩、評詩的多種可能。這也提醒詩人、理論家、批評家和讀者,應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審視舊有的理論和批評方式,為漢語新詩提供更廣闊的呼吸空間。
他雖指明“抒情主義”理論和批評的弊端,需要追問的是,這是否就意味著中國詩歌史“抒情”地位的瓦解?張松建給出的判斷是“‘抒情’被公認為詩的本質、靈魂和生命,無論浪漫主義、寫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都不可能完全‘放逐’抒情,區別只在抒情方式、程度、質量而已。”筆者格外認同他的論斷:“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抒情傳統’源遠流長的國度,‘放棄’抒情不僅是不切實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4]。“抒情主義”的反思固然難以動搖亙入中國詩學內部的“抒情傳統”。基於這一共識,面對具體的詩文本,我們無從判斷抒情與知性所占據的百分比[5],然而,一首詩的完成卻有賴於語言、節奏、意象、感覺、經驗、情感、理智、技巧等多種因素的結合和組織。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現代詩學的“抒情主義”的一元化、普遍化與本質主義化,則有礙還原詩歌創作、批評和理論的完整性。因此,透過觀照當下詩歌創作的發展動態,建構更具有兼容性、有效性的詩學體系,是未來從事詩歌研究的學者必須面對的現實。
另一個問題是,在西方早前頻繁出現的抒情詩、敘事詩與戲劇詩的分類,屬於泛詩化的表述。20世紀初之前,西方論者通常連同韻文體詩歌一起,將史詩、傳奇詩和戲劇詩都歸入詩歌總類,缺乏真正意義上的詩歌文體自覺。但在古代中國,詩歌是相對狹義的定義,西方的泛詩論反而在20世紀初的漢語新詩中得以借鑒而傳承。[6]然而,即便引入西方的概念,但在中國現代詩學體系中,研究者則更傾向於探討抒情、敘事與戲劇三種文類之間的疆界。如此默認的前提是每種文學樣式都有其獨特的形態、結構和風格,這一質的規定性也是區分文體的必要條件。就文體之間的相互生發、交融而言,他一方面在“詩體之爭”“形象之爭”兩章,從詩學論爭的角度為抒情詩到敘事詩、小詩到長詩、純詩到大眾詩的文類轉換和詩體革命,給出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在袁可嘉提出的“新詩現代化”方案一章,則涉及到戲劇化的批評範疇,從理論原則到技術分析可謂著重強調了漢語新詩的包容、有機與創造性。這些詩學問題的重新發現,對於從事文體學研究的學者而言,其參考價值不容忽略。
全書環環相扣、逐層深入,重新書寫了一部中國現代詩學的問題史。張松建並不滿足於西方世界提供的理論範式,更不會輕易陷入過去中國文學史的既定框架,總是圍繞問題以期達到“詩史互動,話語協商”的研究目的。其旁通曲暢的跨學科思維、融會貫通的比較視野、嚴謹細密的學術品格、深厚紮實的史料功底、點面結合的論述方式,皆為中國現代詩學闊出一片別開生面的研究空間。
[1] 解志熙:《詩學商量加邃密(序)》,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3。
[2] 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3] 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63。
[4] 張松建:《抒情主義與中國現代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24。
[5] [美]奚密:<反思現代主義:抒情性與現代性的相互表述>,《渤海大學學報》,4期(2009年8月),頁
[6] 王雲:《西方前現代泛詩傳統——以中國古代詩歌相關傳統為參照系的比較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