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差異與重復》當中,德勒茲提出了“時間的三次綜合”,詳述人何以在不借助主體能力的前提下也能完成認識,以此來挑戰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所建立的人類認識論框架。二人擁有共同的出發點,休謨(David…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52pm — No Comments
對於17世紀的哲學家來說,“必須努力確立最高真理,根據這些真理的邏輯組合可以推導出一切知識”[3],也就是說,一切認識都可以通過概念展開,無須以感覺質料為憑。這與基督教的神學框架同理:上帝在虛空中創世,不借助任何質料。因此,在人的認知活動中,感性僅是從屬於理智的次等能力。認識“不是在實質上而是在結果上仍然取決於形式—上帝,以至於我們能從任何一種勢力(force)中抽取出上帝存在的證據”。[4]
此時人還未在哲學中建立起來。康德則認為,感性和知性是完全平等的異質能力——“經驗和理性都不能獨立地提供知識,前者提供沒有形式的內容,後者則提供沒有內容的形式”。[5]人的認識依賴於外在事物,但並不意味著人的認識是純然被動的,人自身的先驗活動將感覺質料構造為知識,這便是所謂對世界的奠基活動。“存在於人中的勢力在新的深刻有限的維度上突然轉向或發生折疊,這個新維度在那時成了人本身的有限。”[4]136此時,創世之上帝在哲學中隱退,接替他位置的便是人。…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49pm — No Comments
“潛在”(virtual)可謂德勒茲(Gilles Deleuze)意義上的“存在”,理解潛在,是理解德勒茲單義性(univocal)存在論的關鍵。Virtual也被譯作虛擬,實際上是不準確的,virtual是從法文直譯過來,有尚未顯像存在但實際發生作用之義,譯作“潛在”就是取這個意思,從而與德勒茲的原意相貼切。
潛在概念無疑出自柏格森(Henri Bergson)。柏格森未曾對其進行專門闡釋,但“潛在”總是作為一個關鍵語匯,頻繁出現於他的諸多著作。理解柏格森之“潛在”的門徑在於其論述時間的“錐體模型”。這個模型,用柏格森的話來說,反映著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1]…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45pm — No Comments
回到我們開始的審美問題,我們可以在德勒茲、懷特海和巴特勒的思考上發現的遊牧思想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現在變得很清楚。特別是對於德勒茲而言,其努力是通過依賴可預測的銷售來打擊資本主義的同質化傾向。德勒茲認為暢銷載體構成的系統,例如書籍、音樂等,迅速攀升、墜落或離開貨櫃,關於這種“快速周轉”德勒茲認為
必然意味著向人們出售他們所期望的東西:即使是“大膽”、“醜聞”、“奇怪的東西”都屬於市場可預測的形式。而文學創作的條件,是不可預測地出現的,會被人員潛移默化緩慢地逐步認可,而這是脆弱的。…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在這一點上不會贊同懷特海,完成上帝的本性並不能確保成功完成德勒茲賦予秩序的過程,而是通過遊牧分布實現“通過遊牧分布實現自我統一的內在原則,與墨守成規和固定分布截然不同”。同時德勒茲指出,通過“自我形式或自我觀點”達到統一的綜合,例如自我實現或客觀滿足是上帝的本性。對於德勒茲來說,沒有預先確定我或者自我的形式,以確保多樣性的統一。盡管存在這種顯著的差異,但德勒茲仍然與懷特海一起論證了一種遊牧思想,即將猶豫、不和或冒險的想法灌輸到實際和其他方面完成的東西,當在創造性事件中實現時,表達自我統一內在於多樣性本身,這是我們應該期待的,因為德勒茲所說的努力是發展和實踐內在哲學。
巴特勒也會回應這些觀點,盡管在肯定“內在的自動化原則”時,她可能不像德勒茲那樣樂觀。例如,在《Giving an Account of…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2pm — No Comments
在德勒茲所勾勒的單義性哲學傳統的脈絡中,一直到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單義性這個概念才真正趨於完善。
在斯賓諾莎看來,上帝是唯一實體(substance),實體擁有無限多的屬性(attribute)。而世間萬物亦各自擁有著自己的一些屬性,這些屬性同時構成為此物的本質。這兩個命題合起來便是:每一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屬性在表達(express)著上帝。通過“表達”,上帝或者說永恒無限,直接體現在諸物的存在之中。正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8, 2020 at 4: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April 18, 2020 at 3:39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Crna Gor on April 18,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可見,德勒茲並不願意把自己束縛在強調“實用主義”的皮爾士指號學理論之中,他要在影像的“實在性”與“虛擬性”之間保持平衡,不停地“旋轉”。
從重復和差異完全不同的兩端來認識德勒茲的運動-影像,能夠使我們建立起一個相對立體的印象,不至於迷失在混沌或實在之中。…
Added by Paetiyo on April 18,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寶心有個姊姊寶齡,約比我們大一兩歲。當時不知怎麼攪的,就那麼一兩年的差別,我們就永遠黃毛兮兮,寶齡就不同,摩登少女,穿著大篷裙子,時常上街約會去,我與寶心在平行等邊形與塊肉餘生中擡起羨慕的眼光,看著寶齡妝扮,聽她告訴我們,男孩子們如何請她跳舞……
她們家住舊房子,如今想起來是極端浪漫的,對家有間面包店,黃昏時常傳過來香噴噴的味道,至今還覺得面包香是溫馨的——近廿年了。唉噯,叫我怎麼相信,廿年了。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必須鄭重地推薦一種車子,叫“黑豹”。panther。你知道,一個人的作風有種種表現方式,他開的車子是最重要的一環,英國最性感的車子是黑豹,被譽為x級車子——十八歲以下的女孩子絕不能坐上去。當然這種性感不是便宜的,七萬到五十萬這樣的售價。用積架四.二或v十二引擎,桃木表板、真皮座椅,外殼全部手工制,式樣仿一九三九年的“積架標準燕子一oo”
問如果能夠駕駛這樣的車子,考車牌再痛苦點也還是值得的。麗茲泰萊,愛頓尊,尊尼荷里地,小森米戴維斯也都有同感。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各人說他住在玻璃屋內,一舉一動,均為群眾注目,生活痛苦,沒有私隱,沒有自由。
言重了。
有許多事,可以控制。
玻璃屋不好住,搬到密實的磚屋去隱居好了,很多更出名的名人都做得到,堅決不透露生活細節,報館與雜誌社也不見會天天派記者或私家偵探跟蹤。
又另外有些名人,專愛挑向大街的當風窗戶來對著寬衣解帶,完了又抱怨眾人有偷窺欲,未免太不公平吧。 …
Continue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抽屜裏有兩個鉛筆刨,並不是用來削鉛筆的,如今的化妝品都是一枝枝筆模樣,用起來好不方便,是啊,時代進步,把人累得糊塗,很多東西都已經改觀。女人妝扮再不用粉撲,鋼筆不用吸墨水,手表沒有針,打字機沒有鍵,浴室用品大部份是噴霧裝,還有什麼創新?
新的東西永遠吸引,好歹要試過,具冒險精神。有些時候情感發作,也會很固執地重復用同一牌子的面霜,一用十年八年。什麼跑車最美?十七歲以來便覺得e型好看,至今還堅持著。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那日遇見小學與中學的同學寶心,大家面對面,表情尷尬,想笑不知笑些什麼,想哭又實在太愉快,一切明證起來,咖啡室的氣氛都兩樣了。我們在十歲那年相識至今,其中老長一段日子失去聯絡,如今她尋人般把我自茫茫人海中尋出來,我倆不停地說著瑣碎的事,總以“你記得嗎——”來開頭。然後捧著頭,拍桌子,大笑。除去父母兄弟,寶心恐怕是我認識最長久的人,而且我們也沒有吵過架,見面後也沒有縱使相逢應不識,一眼就把對方認出來。一直到回家,問父母:“記得戴寶心嗎?戴寶心。”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pril 16,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小時候,每頓吃飯時,我一爬上凳子就夾一筷子的酸鹹菜,放在嘴裡嚼,胃口馬上大開啦。
媽媽炒的酸鹹菜,味道和別家的就是不一樣。因為她加了豆瓣、小蝦、糖、醋,再澆上麻油。我最愛吃裡面的小蝦。
外公說海蜇沒有眼睛,全靠成千上萬的小蝦,密密麻麻趴在它身上,替它指路認方向,互相合作,多麼難得呀!媽媽聽了就不忍心吃小蝦,只給自己拌一碟素鹹菜。貪心的我,吃了她特地給我做的蝦炒鹹菜,還要搶她的素鹹菜吃。
外公總怨媽媽把我寵壞了,媽媽卻笑嘻嘻地說:「我小時候,您不也這樣寵我的嗎?」…
Continue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April 15, 2020 at 10:33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陳老頭 on April 14,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根據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也是魔幻寫實主義不朽名著《百年孤寂》作者)原著《愛在瘟疫蔓延時》(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改編的電影劇照。人類災難無盡頭,愛卻讓人充滿仰望與期待。圖中主人為電影女主角意大利演員喬凡娜·馬莎吉諾 (Giovanna Mezzogiorno))
Love in the Time of COVID-19…
Add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April 14, 2020 at 3:30pm — No Comments
也門古城亞丁,位於阿拉伯半島的西南端,扼守紅海通向印度洋的門戶,素有「歐、亞、非三洲海上交通要衝」之稱,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與亞丁相距約160公里的曼德海峽,堪稱紅海咽喉,自古以來就是連結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峽中的丕林島地處海路要道,是也門西部海防前哨。阿拉伯海西南部的索科特拉島,把守著印度洋通向紅海和東部非洲的海上交通要衝,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從海上進入亞丁,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是那光禿禿的、好似剛被熊熊烈火燒焦了似的嶙峋山巖。最早的亞丁城是現在的亞丁半島東部的「克雷特區」。「克雷特」原意為「火山口」,歷史上的亞丁城恰好修建在沙姆桑山的死火山的山口上。亞丁新城位於「老亞丁」西面,靠著深水港灣,隨著裝卸業務的發展而逐漸建設起來,由於處在火山口附近,因而這座城市又被稱為「火山口上的城市」。…
Continue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3,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下午,乘飛機從彭塔飛聖地亞哥,航程近四個小時。
在南美乘飛機,空中的風景極佳。這風景的主角是雲,白極了的雲,一簇簇堆積著,背景是海,藍極了的海。在好些地方,雲如白色的山脈,圍出一條藍色的峽谷,或者如白色的森林,圍出一塊藍色的林中空地。不像在別處,雲總是連綿成一層均勻的屏障,飛機穿過雲層之後,看見的就只是這白色的屏障了,而且遠不及這里的雲的白。這里的雲,簡直可以說是白得鮮艷,也許是日照和水分都格外充足的緣故吧。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pril 13, 2020 at 5:26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