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要:傅柯的文學布置展示了二個對其哲學至為關鍵的概念:越界與摺曲1。 這二者是傅柯哲學中最獨特的思想運動,其分別對應了反式考古學與內在 性系譜學的發展。本文主要延續先前已發表的研究成果,集中討論越界與 界限在傅柯的文學布置中所怪異構成的雙生雙滅關係,並特性化其所代表 的時間性:界限時刻。本文認為,越界,或特別是其所代表的另類時空, 必需視為理解傅柯思想的零度,甚至是其一切問題藉以發軔、舖展的超驗 場域。如果沒有由越界所代表的界限態度,傅柯著名的考古學與系譜學方法都將只是一種經驗的法則,喪失其哲學的意涵。
一、最初的布置:文學
1961年傅柯出版了《古典時期瘋狂史》,一場長達廿五年、不斷越界且自我再摺曲的哲學歷險從此展開。2 即使在早期著作中,傅柯便已在其書寫中深深烙印了他的特異手勢,如果對這部早期著作可以有一種「個體考古學」式的閱讀,將發現其早已豐饒展示各種即將在未來作品中翻騰攪動、風馳電掣的思想運動雛形。如今我們廻返到這塊傅柯研究的「考古學土壤」,特屬於哲學家的內在性平面(plan d’immanence)並不曾因此稍有減損,其透過瘋狂的獨特構思在作品中熠熠發光。3
然而,同樣在這最初幾年頻繁且光芒畢露的哲學事業,是一系列後來被命名為「文學時期」的論述:盧梭、胡塞、巴塔伊、福婁拜、克羅索斯基、馬拉美、布朗修、薩德……分別都由專文評論,甚至有戰線擴張、直指現代文學本性的〈無限的語言〉、〈關於小說論戰〉、〈關於詩論戰〉、〈何謂作者?〉……;4 當然,這份清單上絕不該遺漏的是重量級著作《詞與物》, 其毫不遮掩地以波赫士的閱讀經驗揭開序幕。
耐人尋味的是,七○年代之後傅柯似乎不再頻繁地援引文學,對言說、監獄或性特質的研究採用的都較是一般意義下的文獻或檔案。文學不再有優位性,主要的理由之一,無疑地是其歷史並不長,傅柯明確指出其僅始於十九世紀。5
因此,古希臘或羅馬時代的研究並不能引以為據。然而,文學在傅柯著作中的退隱或許有更深刻的正面意義,其絕非單純源於研究材料的更迭或捨棄, 也恐怕不太來自線性歷史倒錯的憂慮。作為針對傅柯內在性平面的分裂分析, 或許該反過來,從另一角度設問早期這個文學布置(dispositif):如果文學曾一再成為傅柯所凝視的對象,究竟是何種問題性場域固執地橫貫於這些著作、訪談及演講之中?其意圖創造與牽引何種特異的思想運動,且最終經由此運動的差異與重複進一步在未來著作中構成哲學的堅實性(consistance)?
這個由多重哲學文本所強勢舖展的文學布置(正如其他的「考古學同形異構物」:監獄或性特質。6 其所摶聚與曲折的力線構成何種哲學所不可或缺的思想影像?其被賦予的主要功能與效果為何?簡言之,作為足以展現傅柯思想運動的早期布置,文學怎麼被問題化成一種具有哲學價值的思想影像,並「異托邦地」映像傅柯哲學7?或反過來設問, 傅柯創造並動員了何種概念,將文學羅織、坎陷,或不如說,虛構於可思考的問題性中8?
註:透過對傅柯早期著作的分析,本文處理傅柯哲學中二個關鍵而不可分離的概念:越界(transgression)與摺曲(pli)。基於概念本身的複雜及困難,在篇幅的限制下,對於這二個概念的研究拆分成「文學布置中的越界」(即文本)與「文學布置中的摺曲」二篇論文。在法理上(en droit),本研究的問題性仍然在於舖陳由這二個概念所共構的雙重運動,並認為這是理解傅柯哲學的基本要素。
1「摺曲」譯自法文 pli,過去常譯為「皺褶」或「摺子」,前者較易與 plissement 混淆, 後者則在中文裡較不易找到與本詞彙的動詞 plier 對應之詞。
2 關於書寫,傅柯在《知識考古學》導論中有著名句子:「您以為何以我要如此痛苦與如此歡愉地投入書寫?您認為何以我低垂著腦袋,固執其中?如果不是為了準備──以略微狂熱的手──一座迷宮,其使我得以冒險、得以調動我的話語,在話語中打開地道、衝破話語並遠離它、在話語中發現得以概括與形變其歷程的激突,其使我迷失與最終出現於那些我再也不會再交會的眼睛之前。」( Michel Foucault,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Paris: Gallimard, 1969): 28, 19。本文皆標註法文版頁碼,如有中文譯本,則以黑體字附於法文版頁碼後以供參考。)
3 關於《古典時期瘋狂史》與《詞與物》所明確舖展的傅柯內在性平面,將另文探究。
4 上述作者分別是 Jean-Jacques Rousseau、Raymond Roussel、Georges Bataille、Gustave Flaubert、Pierre Klossowski、Stéphane Mallarmé、Maurice Blanchot、Marquis de Sade; 文章原文分別是 “Le langage à l’infini”、 “Débat sur le roman”、“Débat sur la poésie”、“ Qu’est-ce qu’un auteur ? ”,皆收錄於 Dits et écrits vol I。
5 「文學的誕生,其仍然極接近我們…」(Michel Foucault, “Langage et literature”, conférence dactylographiée à Saint-Louis Belgique, 1964, 22)。或特別是《詞與物》頁 312-313, 391-393(Michel Foucault, Les mots et les choses (Paris: Gallimard, 1966))。傅柯在文中所指的「文學」,無疑地較是指小說。
6 Michel Foucault, L’archéologie du savoi, 209-210, 177-178.
7 異托邦作為一種虛擬的空間或布置,是傅柯哲學相當重要的概念。請參考《詞與物》, 頁 9-10, 4-5(Michel Foucault, Les mots et les choses)或 “Des espaces autres ” (MichelFoucault, “Des espaces autres”, in Dits et écrits, vol. IV (Paris: Gallimard, 1994e) : 752-762.。或楊凱麟,〈考古學空間與空間考古學──傅柯的「異質拓樸學」〉的「二、光線裝置 : 可視的不可視性鏡子,不可視的可視性鏡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 15 卷第 3 期,2005 年 12 月),頁 77-82。
8 傅柯總是將「問題化作用」(problématisation)明確等同於致使「存有能夠且應該被思考」的操作(Michel Foucault. L’archéologie du savoi, 17, 8-9),換言之,不存在任何無問題化的思考,因為思想本身就是問題性的形構(或用傅柯的詞彙,實踐);因此,欲思考(而非單純的解釋或分析)某一哲學家的思想,便是形構一個致使此思想「能夠且應該被思考」的問題性,換言之,研究一個哲學家的思想總是意謂必需再問題化其問題化作用。這便是問題化作用的倍增或雙重性。在傅柯晚期,特別是在《快感的使用》中,這個問題化作用亦表現為一種「調整作用」(modification)。關於此,參閱楊凱麟,〈自我的去作品化:主體性與問題化場域的傅柯難題〉,特別是「一、擺脫自我」(《中山人文學報》,2004 年春),頁 30-35。特別是「一、擺脫自我」。此外,關於虛構與傅柯哲學的關係,請參閱上述論文的「二、去作品化空間」, 頁 36-38。
(本文作者楊凱麟為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原載《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七十一期,2009年11月,頁185~208,臺灣大學文學院)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