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麟: 分裂分析傅柯:文學布置中的越界(10)

表面上,越界極易被理解為對固定疆界或律法的冒犯與衝撞,然而這並不是傅柯所構思的概念意義。傅柯的批判哲學來自一種由界限與越界所共構的吊詭暴力運動(且是對此運動的狂熱)中。在此,界限的界限或界限的存有由越界所迫出,但卻又僅「甦醒於其迫近的消失上」。46 這是由缺席所吊詭証成的在場,由被消抹而銘印的痕跡,一種「作品的闕如」或去作品的存有47。越界一方面成為此界限存有論中唯一有效的運動,但另一方面,「沒有任何內容能連結於它,經由定義,任何界限都不能束縛它。」48一股高張卻空洞的暴力運動構成傅柯存有論的核心,究極而言,其僅是「空無的無形式在場及此在場的沈默恐怖」。49 然而,一切傅柯哲學的起點似乎啟動於此,一個由另類時間(德勒茲的Aiôn?)與另類空間(異托邦)所交互定義的越界特異性,其僅由「存有抵達其界限且界限在此定義存有」50 所述說。這似乎是傅柯哲學(而且是其對布朗修、克羅索斯基及巴塔伊的文學論述與對委拉斯奎茲及馬格利特的影像分析)最重要的公式之一。存有僅在其自身界限上贖回其定義,然而界限(其不在任何可指定、可定位之處)卻只與越界共生(且共滅)於「界限時刻」。傅柯的存有論因而是一種表面存有論(ontologie de la surface),存有成為越界條件下僅發生於自身表面的結晶作用(cristallisation),一種以表面的活化來標記自身的晶體(cristal)。

越界就其最基進的正面意義,對傅柯而言,正是為了差異化作用。51重點在於,差異並不蟄居任何中心或核心,而是存活於邊界,由界限所標誌;不涉及任何實體的內容或內容的排比與對立,而在於對既有內容疆界的不斷跨越。差異被關連到越界(在德勒茲處,差異則被關連到重複),這似乎就是傅柯版本的差異哲學,其在稍後的論述中透過考古學與系譜學共構一門嚴格的界限存有論,這就是在〈何謂啟蒙?〉最後由「界限態度」52 所命名的「我們自身的批判存有論」:「其涉及將施行於必要限制形式(forme de la limitation nécessaire) 中的批判轉型為實踐於可能跨越形式(forme du franchissement possible)中的批判。」53 在此,有由考古學到系譜學方法在界限時刻上的交疊互用、接力與轉換,最後並整合成傅柯思想的內在性平面。

46 Michel Foucault, “Préface à la transgression”, in Dits et écrits, vol. I, 237.

47 關於「去作品」(désoeuvrement)的傅柯式設問,請參考楊凱麟,〈自我的去作品化: 主體性與問題化場域的傅柯難題〉,頁 29-48。

48 Foucault, Michel. “Préface à la transgression”, in Dits et écrits, vol. I, 238.

49 Michel Foucault, “La pensée du dehors”, in Dits et écrits, vol. I, 531, 118.

50 Michel Foucault, “Préface à la transgression”, in Dits et écrits, vol. I, 238.

51 唯一可以用來指稱越界的,傅柯說,就是「差異存有」(Michel Foucault, “Préface à la transgression”, in Dits et écrits, vol. I, 238)。

52 attitude limite, Michel Foucault,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Dits et écrits, vol. IV, 574.

53 可參考楊凱麟,〈分裂分析傅柯 IV:界限存有論與邊界──事件系譜學〉,「三、界限製圖學」,頁 58-60。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