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兩年後,在反右運動時,又提出,對大人物中的右派,對社會科學方面的要“放手進行,鬥深鬥透”,而對一些有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學家和技術工作人員,除個別情節嚴重非鬥不可者,其他應一律采取保護過關的方針。
具體策略有許多:有的是“鬥而不狠”;
有的為了將來能夠使用,應采取控制新聞報道的方法,有的不登報,有的“小鬥登報”;
對有重大作用的科學家,采取“談而不鬥”;
對科學界中的“老右派”,即民主革命階段的右派,在鳴放期間沒有表現或很少表現反動言行的,“當然不要排隊,也不好批判”。…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1:55am — No Comments
1953年後,1949年前舊中國學校培養的知識分子總體被劃入了“舊知識分子”的範疇,他們被一般視為“不純”階層,其主要依據是,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出身於剝削階級家庭,並曾為舊社會服務。在這群人中,“歷史不清分子”和“不純分子”占有相當的比例。…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1:54am — No Comments
三,在城市進行“統合”的方法和步驟
新國家特別關註在城市的“統合”,它的基本內容是摸清“民情”,對廣大城鎮居民進行細致的政治分類,以了解每一個城市成年人口的政治面貌,新國家很快就建立起對全社會人員,特別是城市人口的“政治忠誠度的識別體系”。新國家對社會狀況的廣泛調查,也包括工人,但是出於意識形態的考量,新國家對工人比較寬容,調查和“排隊”的重點對象是資產階級,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因為這些人群被認為和舊中國有較多的歷史聯系和思想聯系。這也和蘇聯的方式不同,蘇聯是依靠專門機關的調查,在中國主要是依靠建立黨委領導下的人事保衛制度,是對蘇聯經驗的發展。…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1:52am — No Comments
回憶錄作者之一的喻明達,在建國初只是一個14歲的少年,已離開家鄉在外地讀中學,以後又考入華中農學院的中專部,但是他家鄉的鄉政府拒不同意為他“轉戶口”,其理由是他是“大地主的細崽子”,“應留在農村,老老實實接受勞動改造”,以後當地的鄉政府的工作人員還寫信給華中農學院,要把他帶回家鄉,充當“地主”。這種現象在50年代初並非個別,一些地區的縣、鄉領導為了表示站穩“階級立場”,習慣性地采取“寧左勿右”的方針,大面積擴大被管制人群的範圍。…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1:51am — No Comments
上述回憶錄的共同的特點是:
1,14個人是親歷,只有1人是今天的年輕人,他主要是根據他的父母的回憶來寫他的“家族史”。
2,這些回憶錄的作者都是普通人,不是社會名流。
3,作者中有4個大學生,其中2個是在新中國的大學畢業的,其他多數人是小知識分子,也有普通工人,革命軍人,後兩類作者原先只有初等文化,是通過長期的自學,才能寫書的。
4,只有1個人在1949年前在國民黨的黨務部門及軍隊工作過,是低級人員。
5,多數人出身於非無產階級的家庭。…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1:50am — No Comments
二十世紀50年代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統一”,“改造”,“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等都是構成50年代歷史的重要內容,也是那個時代的基本面相,但是新國家究竟是通過什麼具體的方式和路徑實現它對全社會的“統合”的?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在一些宏大的詞語下被高度簡略化了,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50年代新國家是怎樣進行社會“統合”,如何實現高度一體化的?
本文所稱的“統合”,是指建國初新國家依著某些重大理論和概念,通過一系列政治運動,把某些被認為是敵對、異己或偏離新國家的思想和組織原則的人群加以清除、治理和整頓的過程。…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1:50am — No Comments
1955-1956年的肅反運動對新中國歷史的影響很大,民主人士等對肅反運動偏差的批評帶來嚴重的後果,他們中的多數人在一年後都成為“右派”。肅反運動的“主觀化”、“擴大化”是普遍存在的。據曾任廣東省委“肅反五人小組”組長的文敏生回憶,廣東第一批開展肅反運動的單位有410個,“由於種種原因”,“運動開展不到一個月,竟揭發出上百個”小集團“。回憶錄《如歌歲月》的作者章正邦當時在四川省峨眉縣參加肅反,該縣將所有肅反對象集中歸口,統一安排住宿在禮堂和大會議室,為時一個月。為激發參加者的階級鬥爭的警惕性,每天在讀文件和報紙後,還安排專人讀肅反小說和報告文學,”以此來推進肅反運動的深入“,最後“抓了七八個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但是一段時間後,這些人又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國小說家。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三、四十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鬥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劇本《第五縱隊》1938),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二十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說《老人與海》,1950)。在藝術上,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2, 2016 at 10:01am — No Comments
我覺得詩中女子處理得很好,第三句“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很有趣,是說我好感動,都結了婚,還有人對我有這麽深的情誼,所以把珍珠綁在大紅色的裙子上。這應該是唐朝女人的裝扮。女子綁上以後覺得蠻得意,走來走去的。忽然想起,“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我是有家教的,我們家是有身份的人,我的丈夫也是有頭有臉的。明光殿是漢朝的一個宮殿,“執戟”等於是一個衛戍司令。這兩句話什麽意思?是說我好像不應該有越軌的行為。可以理解嗎?是理性在起作用。剛才是“感君纏綿意”,感覺很好,現在覺得理性上不能接受。可是跟人家說自己家世很好,丈夫很有地位,好像又傷了對方。所以趕快轉了一句,“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是說我知道你光明磊落,送珍珠沒有非分之想。這個態度很了不起。後來我跟很多女學生講,你一定要學會跟男生說“知君用心如明月”。
我相信裏面有善意,即使對方真的沒有善意,也要有善意了。可以理解嗎?逼他有善意,如果先確定他是色狼就麻煩了——…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8pm — No Comments
蘇哈托下台,印尼這場社會動蕩的塵埃盡管未必完全落定,但是亦算告一段落了。在此期間,學生的正義行動固然令人讚嘆;而暴民的乘機肆虐則更令人震驚。尤其是那些破壞、搶劫、焚燒等種種暴行主要是沖著印尼華人而來的。無數的華人的商店住宅被毀,遭難的華人淒慘無助,四處逃亡,更有逃避不及而被燒死在家中。至“五二零”前夕甚至傳出要“殺盡華人”的流言。吾擁有五千年文明、十二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的海外同胞竟然遭到此等淩辱殘害,於情何忍?於顏何堪?
翻開歷史,可知南洋華人的悲苦遭遇由來已久。如1603年,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者禁止華人開采金礦,華人據理力爭,卻被屠殺二萬多人。1639年,西班牙殖民當局又屠殺近二萬華人,幸存者被強迫信奉天主教,被迫交納高額的…
ContinueAdded by Gwadar 瓜達爾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5pm — No Comments
每年八月,福瓊家都會在康沃爾郡海濱租一幢小小的漁民小屋,無論誰看到這個地方,都會認可這兒有點像是天堂。邁出前門就走進了一個果園,再過去是一條小小的溪流——幾乎不比一條溝寬多少,不過壘壩蓄水還是可以的。再過去,在一帶灌木叢的後邊,有一條廢棄的火車路,以前用來把一個本地錫礦的礦石拉出去。走上半英裏,有一條用木板釘上的隧道,小孩子禁止進入。小屋後面是一個幾平方碼的灌木叢生的後院,緊接著的,就是一個寬闊的馬蹄形海灣,海灣邊上是一圈黃色的細沙。海灣的一頭有幾個洞穴,剛好又深又黑得能嚇住人。低潮時,會有一些潮間池。海灣後面的停車場上,從早到晚都有一輛賣冰淇淋的小貨車。沿著海灣有一溜房子,五座,別的家庭——福瓊夫婦都認識而且喜歡的——也是八月份來住。十好幾個年齡從兩歲到十四歲的小孩子,成了個頭參差不齊的一夥,他們一起玩,人稱海灘幫,至少他們是這樣自稱的。…
ContinueAdded by Le Destin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5pm — No Comments
史家每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治史勝境;史景遷先生用通俗敘事的方式寫歷史,而造此勝境,無疑是開了一條新路。近日讀《王氏之死》一書,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將史料和文學作品參錯運用、互相釋證的高超手法。該書寫的是17世紀中葉明祚乍移、清鼎方立之際,山東一個貧困小縣郯城農村裏的事情,雖然作者自謙“仍然不知道”能給予讀者多少“關於整個清朝”的認識,但他曲折多方的鋪陳確實引領我們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對中國農村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無望有了切身的體會;中譯者的譯筆不佳,大小是個遺憾,但書中新奇而徵實的敘事結構有著極強的吸引力,能使讀者不終卷不止。 …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4pm — No Comments
好呵,我現在是爵士大王了,何基。莫基一邊在他的伸縮喇叭伸縮管上擦油,心裏一邊想著。好多年都沒有伸縮喇叭手在爵士界稱王了。如今老王火辣。麥克蘭瑪摩既已謝世,看樣子是該我稱王了。或許我該在這兒窗口吹上一段顯顯威風吧。
“哇噻!”有人站在人行道上說:“聽見沒有?”
“聽見了。”
他的同伴說。
…
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2pm — No Comments
當你再也無話可說,那就駕車
在半島上兜它一天。
天空高如跑道上的,
地上沒有標志所以你不會抵達
而只是經過,盡管總是在繞著初見的陸地轉。
在黃昏時分,地平線喝盡了大海和山岳,
犁過的田野吞下了刷白的三角墻
而你再次在黑暗中。於是回想
上釉的前灘和倒影的原木,…
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2pm — No Comments
策劃人語:近年來,人才流動的限制變得寬松,人們對“跳槽”的傳統偏見消失了,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增多了,這說明時代給我們這代人尋找理想職業的機會是豐富的。但另一方面國家勞動部的統計又告訴我們,中國僅企業界富余人員就有2000萬人,而農村富余勞動力高達1.5億。在一個同時充滿選擇機會和激烈競爭的時代,你將如何設計人生?在自我設計的時代裏謝韜(1963年生於北京。1981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85年畢業留校任團委政研室主任。1987年後歷任美國普華會計公司北京辦事處會計經理、香港迪生集團北方總經理。現任普華(新加坡)公司中國部經理):中國處在一個偉大變革的時代。…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11pm — No Comments
一
我於京都的來去,似乎正應了十年一覺的古語;青春的混跡,蕭然的過往,揮別的雙袖間大抵籠下的真是幾片雲彩。那些繁華與艱澀,驚怖和歡愉,如今皆已遙遠;一如廣場上那叠經翻修的方磚,早已抹平曾經的鐵蹄。彈洞般的心靈,在向晚的冷眼轉顧中,恍惚徒剩空穴來風似的荒涼和無憑——逝者如斯,往事之傳奇竟如虛構,仿佛一切未曾身經一樣。…
Continue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09pm — No Comments
在接下來那個星期天早晨的會議上,拿破侖親自到會,為向鮑克瑟致敬宣讀了一篇簡短的悼辭。他說,已經不可能把他們亡故的同志的遺體拉回來並埋葬在莊園裏了。但他已指示,用莊主院花園裏的月桂花做一個大花圈,送到鮑克瑟的墓前。並且,幾天之後,豬還打算為向鮑克瑟致哀舉行一追悼宴會。最後,拿破侖以“我要更加努力工作”和“拿破侖同志永遠正確”這兩句鮑克瑟心愛的格言結束了他的講話。在提到這兩句格言時,他說,每個動物都應該把這兩句格言作為自己的借鑒,並認真地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
ContinueAdded by Priyatamā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08pm — No Comments
我們還睡在床上的時候,他走進屋來關上窗戶,我就看出他象是病了。他渾身哆嗦,臉色煞白,走起路來慢吞吞,似乎動一動都痛。
“怎麽啦,沙茨?”
“我頭痛。”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不,沒事兒。”
“你回床上去。等我穿好衣服就來看你。”
可是等我下樓來,他已經穿好衣服,坐在火爐邊,一看就是個病得不輕,可憐巴巴的九歲男孩。我把手擱在他腦門上,就知道他在發燒。…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05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04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