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曾去北京開過一次很體面的會,住在一家四星級的賓館裡,那裡安排的每一餐,都是來自國內各個不同省份的不同風格的菜。這裡且不說那兒的菜碼大小了,畢竟是四星級的賓館,菜碼自然要斯文些。只是讓我這個哈爾濱的食客難以忍受的是,那裡盛飯的碗非常之小。頭兩頓飯,由於不好意思總去盛,沒吃飽。吃過飯之後,再慌裡慌張地跑到街頭的小館補一頓,不然,餓得連自尊心都沒有了,精神也恍惚了。終於有一次忍不住了,丟下手中的那個玲瓏的小碗,說:「我們哈爾濱人喂鳥才用這樣的小碗兒!」說著,我拽過一個大盤子,狠狠地盛了一大盤子飯,吃了起來………
Continue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March 13, 2017 at 9:47pm — No Comments
沒有到過黃山之前,常常聽人說黃山的松樹有特色。特色是什麼呢?聽別人描摹,總不 得要領。所謂「黃山松」,一向在我腦際留下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已。這次我親自上黃山,親 眼看到黃山松,這概念方才明確起來。據我所看到的,黃山松有三種特色:
第一,黃山的松樹大都生在石上。雖然也有生在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數是長在石山 上的。我的黃山詩中有一句:
「蒼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詩中的話;散文地說,該是石罅生,或石縫生。石頭如 果是囫圇的,上面總長不出松樹來;一定有一條縫,松樹才能扎根在石縫裡。石縫裡有沒有 養料呢?我覺得很奇怪。生物學家一定有科學的解說;我卻只有臆測:《本草綱目》裡有一 種藥叫做「石髓」。李時珍說:…
Added by Bleach on March 13, 2017 at 4:30am — No Comments
李叔同先生,即後來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為僧的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文藝的先驅者。早在五十年前,他首先留學日本,把現代的話劇、油畫和鋼琴音樂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的有話劇、油畫和鋼琴音樂,是從李先生開始的。他富有文藝才能,除上述三種藝術外,又精書法 ,工金石(現在西湖西泠印社石壁裡有「叔同印藏」),長於文章詩詞。文藝的園地,差不 多被他走遍了。一般人因為他後來做和尚,不大注意他的文藝。今年是李先生逝世十五週年紀念,又是中國話劇五十週年紀念,我追慕他的文藝觀,略談如下:
李先生出家之後,別的文藝都屏除,只有對書法和金石不能忘情。他常常用精妙的筆法 來寫經文佛號,蓋上精妙的圖章。有少數圖章是自己刻的,有許多圖章是他所贊善的金石家 許霏(晦廬)刻的。他在致晦廬的信中說:…
Added by Bleach on March 13, 2017 at 4:29am — No Comments
一、江行觀感
譯完了柯羅連科的《我的同時代人的故事》第一卷三十萬字之後,原定全家出門旅行一 次,目的地是廬山。脫稿前一星期已經有點心不在鎬;合譯者一吟的心恐怕早已上山,每天 休息的時候擱下譯筆(我們是父女兩人逐句協商,由她執筆的),就打電話探問九江船期。 終於在寄出稿件後三天的七月廿六日清晨,父母子女及一外孫一行五人登上了江新輪船。
勝利還鄉時全家由隴海路轉漢口,在漢口搭輪船返滬之後,十年來不曾乘過江輪。菲君 (外孫)還是初次看見長江。
站在船頭甲板上的晨曦中和壯麗的上海告別,乘風破浪溯江而上的時候,大家臉上顯出 歡喜幸福的表情。我們佔居兩個半房間:一吟和她母親共一間,菲君和他小娘舅新枚共一間…
Added by Bleach on March 13, 2017 at 4:29am — No Comments
九年前我初到香港,首先感受的便是上政時香港人的匆匆腳下步。展望去只見眼前人頭攢動,寫字樓的小姐們頂著烈日,職業裝穿得一絲不茍, 兩條腿齊刷刷在套裙的狹小範圍內做著高頻擺動,心中不免驚嘆:難道人高馬大的我,競走不過這些纖纖南國女孩?於是盯準了前面的幾個目標,大步流星趕將過去,很快超出。正在竊喜之時,勁道稍懈,身邊便如過江之鯽紛紛行過,但見原來的目標早又在前面閃現,於是暗嘆: 高效率絕非短期效應,而是長年累月積蓄而成的啊。
所謂效率,簡單地說就是單位時間中完成的工作量。這恐怕是針對某一具體工作或任務而言,其實,在林林總總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中,效率的體現可能更加含蓄更加復雜。…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March 13, 2017 at 4:26am — No Comments
這是另外一個關於死去父親的荒謬的夢:
我接到故鄉市議會寄來的一封信,關於某人一八五一年住院的費用,這是由於他那時在我家發生痙攣而不得不住院的。對這事我感到很怪,因為在一八五一年我還沒有出生,同時和這可能有關的家父已經逝世了。我於是到隔壁房見他,父親正躺在床上。然後我告訴他這件事,使我驚奇的是,他記得在一八五一年裏,他有一次喝醉了被關起來,那時他正替T公司做事。於是我這麼問:"那麼,你也是常常喝酒的啰?那麼後來你是否接著就結婚了呢?"算來我是在一八五六年出生的,好像剛好是在接下來的一年。…
Added by 瑪琳娜 on March 13, 2017 at 4:23am — No Comments
下面是許多具有同樣的結論的例子之一。
夢者處身於一個大庭院內,那裏正在燒著許多死屍。他說:"我要離開這裏,我受不了此種景像。"(這確實不是一種言談。)然後他遇見屠夫的兩個孩子。他問他們:"嘿,它們的味道好嗎?"其中一個說道:"不,一點都不好。"--好像指的是人肉。
這夢的無邪部分是這樣的:夢者和太太在晚餐後一起去拜訪鄰居--一個好人但是卻不令人有胃口的(譯者按,意即不很受人歡迎的)。這位好客的老太太剛好吃完晚飯,並且強迫…
Added by 瑪琳娜 on March 13, 2017 at 4:23am — No Comments
在德國布來梅有這樣一個“習俗”:假如你年滿30歲時仍未婚,那麽你必須到布來梅大教堂前勞動一次——男性打掃大教堂的台階,女性擦洗酒桶開關。
孑然一身的斯特凡剛過罷30歲生日,朋友們便通知他某月某日某時到大教堂前勞動。當然事先是和他商量過的,並已到警察局申報過。
到了預定的這一天,斯特凡身穿黑色燕尾服,戴一頂高頂禮帽,打扮得活像上個世紀的紳士(每年到教堂前來勞動的人都必須如此),在朋友們的陪伴下來到大教堂前。
大教堂前的階梯總是一塵不染,掃什麽呢?不要緊,朋友們自有辦法——只見有人從汽車裏拖出幾個大袋子,把裏面的酒瓶蓋嘩啦一聲全撒在大教堂前的階梯上。…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March 13, 2017 at 4:22am — No Comments
2008年歲末,一冊“妙書”問世,這是美國女教授勞倫斯(P. Laurence)《麗莉·布瑞斯珂的中國眼睛》(Lily Briscoe’s Chinese Eyes)的中譯本。說它是“妙書”,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封面上寫著:“在布魯姆斯伯里,流言有著閃光的價值”,先就不同凡響;接著是作者在書前的一小段題記,其中談到她兒時母親給她念的童謠:“‘你在後院挖呀挖,你挖到了中國嗎?’當時,她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我居然終於挖到了!”
這位勞倫斯女教授“挖”到了什麽寶貝呢?原來是朱利安·貝爾、弗吉尼亞·伍爾芙以及中國藝術家淩叔華的信件。至於麗莉·布瑞斯珂,她是伍爾芙小說《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的女主人公。…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March 13, 2017 at 4:15am — No Comments
1936年1月到1937年1月,英國女畫家瓦內莎·貝爾(Vanessa Bell)的兒子、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的外甥、布魯姆斯伯里文學圈子中的青年才子朱利安·貝爾(Julian Bell,1908~1937),在中國鬧了一場高調的、蜚聲中外的、堪稱“轟轟烈烈”的婚外戀。這場婚外戀甚至可以視為英國布盧姆斯伯里文學圈子和中國文人之間一段脫離政治、超越時代的文學交往的象征。
28歲的朱利安應聘到武漢大學文學院來當教授——當時就很“國際化辦學”的,他承擔三門課程:《英語寫作》、《莎士比亞》和《英國現代主義作家》,每周16課時,年薪700英鎊,聘期三年。誰知他剛來幾個月,就和院長陳源(西瀅)的夫人、比他年長8歲的女作家兼畫家淩叔華墮入情網。這場“國際婚外戀”的八卦花絮不是本文要討論的,這里我們只關注這場婚外戀所結出的中英文化交流之果。…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March 13, 2017 at 4:10am — No Comments
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曾有名言曰:“在戈登廣場46號,沒有什麽是不能談的,沒有什麽是不能做的,這是文明的一次偉大進步。”(《生命的瞬間》)這幾句話幾乎可以視為布盧姆斯伯里(Bloomsbury)文學圈子的“革命宣言”。這是一個英國上流社會的文化人圈子,這個圈子與同性戀有著不解之緣。
在戈登廣場46號的客廳里,人們經常談的是什麽呢?首先是關於性的問題。在這方面,這里的人們有著完全的言論自由,瓦內莎·貝爾(Vanessa Bell,就是前些年在中國引起官司的著名才女K的英國情人朱利安的母親)寫道:“大家可以毫不皺眉地談論親吻、肛交、口交和愛撫。”伍爾芙也說:“性事滲透在我們的談話中,‘男色’這個詞不斷在我們口中出現。我們帶著同樣的熱情和自由來談論交媾和談論善良本性。”…
ContinueAdded by Gai Lan Fa on March 13, 2017 at 4:00am — No Comments
徐坤(1965~),遼寧沈陽人,作家,文學博士。[:..著有短篇小說《廚房》、《狗日的足球》等,中篇小說《白話》等,長篇小說《春天的二十二個夜晚》等。…
ContinueAdded by Bleach on March 13, 2017 at 4:00am — No Comments
我看看她那一種切齒怨恨的樣子,就不願意再說下去。把手里捏著的半個吃剩的香蕉咬了幾口,向四邊一看,覺得她的房里也有些灰黑了,我站起來道了謝,就走回到了我自己的房里。她大約作工倦了的緣故,每天回來大概是馬上就入睡的,只有這一晚上,她在房里好像是直到半夜還沒有就寢。從這一回之後,她每天回來,總和我說幾句話。我從她自家的口里聽得,知道她姓陳,名叫二妹,是蘇州東鄉人,從小系在上海鄉下長大的,她父親也是紙煙工廠的工人,但是去年秋天死了。她本來和她父親同住在那間房里,每天同上工廠去的,現在卻只剩了她一個人了。她父親死後的一個多月,她早晨上工廠去也一路哭了去,晚上回來也一路哭了回來的。她今年十七歲,也無兄弟姊妹,也無近親的親戚。她父親死後的葬殮等事,是他於未死之前把十五塊錢交給樓下的老人,托這老人包辦的。她說:…
ContinueAdded by 朋豐 婆鳳 on March 12, 2017 at 11:05am — No Comments
一
在滬上閑居了半年,因為失業的結果,我的寓所遷移了三處。最初我住在靜安寺路南的一間同鳥籠似的永也沒有太陽曬著的自由的監房里。這些自由的監房的住民,除了幾個同強盜小竊一樣的兇惡裁縫之外,都是些可憐的無名文士,我當時所以送了那地方一個YellowGrabStreet的稱號。在這GrubStreet里住了一個月,房租忽漲了價,我就不得不拖了幾本破書,搬上跑馬廳附近一家相識的棧房里去。後來在這棧房里又受了種種逼迫,不得不搬了,我便在外白渡橋北岸的鄧脫路中間,日新里對面的貧民窟里,尋了一間小小的房間,遷移了過去。…
ContinueAdded by 朋豐 婆鳳 on March 12, 2017 at 11:05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12, 2017 at 11:04am — No Comments
據說熊彼德(J.A. Schumpeter)曾在課堂上批評牛頓,指責這個如假包換的物理學天才只顧閉門思想,沒有將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開而留諸後世!這批評有點道理。但牛頓在物理學上的豐功偉績,是他在逃避瘟疫的兩年中想出來的;其後就再沒有甚麽重大發現——雖是曇花一現,但這"一現"卻是非同小可。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
有些朋友以為愛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資料而將相對論想了出來,他們也可照樣推理。但愛因斯坦所能辦到的,跟他們有甚麽相幹?不自量力,以此為最!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思想障礙。我不僅不敢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個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平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專利權,與我們無關。…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rch 12, 2017 at 11:04am — No Comments
有一次,在一個會議上,有人提議大地主的農產品售價會是專利權的市價,缺乏市場競爭,對社會是有浪費的,我沖口而出:"怎麽會呢?假若全世界可以種麥的地都屬我所有,我就一定要將地分開租給不同的農民耕種;麥收成後農民就會在市場上競爭發售,那麽麥價是競爭下的市價。"高斯在旁就立刻對我說:"你好像是對了。"三天之後,我再遇高斯時,他又說:"你好像是對了。"我問他我對了甚麽?他說"麥的市價。"幾個月後,在閑談中,高斯舊事重提:"我認為在麥的價格上你是對了的。"對一個不是自己的預感而日夕反覆推斷,確是名家風範,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另一個已故的高手朋友,名叫嘉素(R.…
ContinueAdded by Virunga on March 12, 2017 at 11:03am — No Comments
1.作為社會節點的博客成為個體與社會間的能量交換器
博客平台是個體與個體相連接的鈕帶,也是個體與社會發生密切關系的節點。正是這種社會節點的屬性,使博客傳播超越了自娛自樂,而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博客雖然是一種較新的網絡應用方式,但是,它與網絡既有的應用方式是一脈相承的,與新聞網頁、論壇、RSS等,也能實現有效的連通。可以說,它並不是網絡中的孤島,而是網絡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博客的傳播才能產生非常覆雜多變的過程。…
Continue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March 12, 2017 at 11:03am — No Comments
文中“黃公酒壚”當為“黃壚”之誤,表示王戎對與故舊生死相隔的慨嘆。與嵇、阮同類,王戎亦為性情中人。他中年喪子後,山簡前去看望,見王戎悲痛不已,便以“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相勸,可王戎卻深情地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山簡受其感動,“更為之慟”[8](《傷逝》)。…
Added by Ra Zola on March 12, 2017 at 11:02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