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雋:孔子學院的啟示:文化外交要有“柔力強勢”的理念

孔子學院的設立和創辦顯然是中國在文化外交領域的重大突破,對於整體外交格局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相對來說,無論是傳統的教育外事工作,還是一般的文化外聯,都沒有上升到這樣的層次。從一開始,孔子學院就以一種強勢姿態進入國際舞台,這既表現在國際媒體的強烈追捧上,也表現在孔子學院飛速展開的全球布局上,其成績應當充分肯定。

就世界發展的進程來看,學術(科學)中心的變化乃是一個具有樞紐型意義的現象。近代以來,其變遷國家主要是:意大利—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實際上,這樣一種科學中心的變化,也意味著文化中心的變化。雖然語言不是必然的因素,但文化中心的變化,實際上也意味著國際語言推廣的要求。

僅就英、法、德三國的語言國際推廣來看,它們不但有良好的傳統,而且也有布局的成績。英國文化委員會有230家分支機構、138家教學中心;法語聯盟則在13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140個法語聯盟分部;歌德學院在76個國家設立了128所歌德學院分院;另一個表現不錯的是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在23個國家設立了38所分院。

說到底,大國利益之間的博弈目前仍主導世界進程,而就競爭形態來看主要表現為“異文化博弈”,雖然戰爭暴力手段仍可能在最後關鍵時刻“圖窮匕現”,但誠如克勞塞維茨所指出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只是一種手段而已; “暴力最強者勝”或為一時競爭的元規則,但卻絕非四海賓服的元規則。戰爭博弈是暫態,文化博弈才是常態。任何一個大國,在確定其世界地位之後,都必然會以文化方式(或柔性方式)來進行長治久安的建設工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否則,統治必然導向終結。

如果說在軸心時代,文明的相對孤立發展是可能的;那麽在全球化時代,自我隔絕都難以做到,新航路開辟過程中不斷洞開的“國門”就是明證。在大國興起的過程中,“閉關鎖國”更是不可想象。而就其對外交往方式而言,和平方式自然是必然選擇。故此,文化外交機構的發展,則屬題中應有之義。

應該認識到,文化外交不但是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更應成為大國國策的核心要義之一。當然,文化外交機構有多種設置可能,僅德國來看,歌德學院之外還有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洪堡基金會以及各類政黨基金會等。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似乎已被普遍接受,但究其實質,則應進一步引申為“柔力強勢”。即像自然界一樣,任何一種社會運動都是由力的作用所產生的,但“剛力”易折,“暴力”必敗,而以“柔力”展現自我,推動進程乃至引領世界,則是可以期待的。

文化外交應是一種理念,而非一種“類型”。前者能見其國其人的胸襟之大,後者只能是“現實主義”利益主導下的交易思維。治學者往往強調“無用之用”,但此用有時又遠超“致用之用”。政治固然是一種現實利益的博弈,但若能適度引進這類思維,或許並非無益。(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愛思想網站 2010-02-03)

Views: 9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