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579)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3

這也不奇怪,當理論竟敢對情動進行一種嘗試性的探索,它們有時就會被看作幼稚或浪漫的天馬行空,闖入由世界或身體的無數相互牽扯構成的無界之地,以致迷失於亂花障眼的差異:追逐螢火蟲般渺小的強度,在平鋪直瀉的光天化日之下追逐黑夜中微弱的閃光,記錄那些微顫的震動,將浮光掠影下的東西凸顯出來(有的並沒有說服力,應該叫做過度凸顯)。但我們的撰稿人會讓我們看到,情動以衝擊或噴薄的方式從屬於世界、從屬於身體,以及在情動的內在特征上從屬於世界和身體的中間性,這同樣預示著情動理論的前途:照亮身體所作所為的「未完成性」,在呼之欲出的未來圖景中畫出希望的一筆(雖然也是憂心忡忡的一筆),將情動對世界具有無限聯系的、非人的,極具感染力的從屬關係指示出來。

所以情動理論到底可以做什麼? 毫無疑問,人們對各式各樣情動宣言/情動理論有越來越大的興趣———在大量湧現的論文和論著(比如本書)…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6

拉扎爾代表的是一種托普曼無法理解的政治狂熱;格耶妮代表的則是讓他感到不適的虛偽的資產階級意識:「格耶妮來巴塞羅那坐的是臥鋪車廂,可她居然在讀《人道報》!」(第188頁)而從未現身的、他的妻子伊迪絲則代表著令他反感的傳統家庭倫理關係。只有蒂爾媞,一個和他一樣,時刻挑戰著社會禁忌、在個人的極端行為中放縱的人,令他無比痴迷。結尾處兩人在墓地中媾和的行為,是一種涉及色情、死亡、宗教等主題的全方位僭越的形式,這是作者通過小說試圖讓存在本質的延續性顯露出來、試圖構建一種跨主體性交流的嘗試。巴塔耶此處所用的超現實意象最能夠證明這一點:男女二人身下的泥土地,卻仿佛是一片星光搖曳的天空,而敘事者托普曼則感覺到他們兩人差一點就會「跌入黑夜」,「墜入了天空的虛無之中」(第200頁)。那片像徵著極限的天空突然出現在兩人身下,這意味著存在的本質在一瞬間向他們展現出自己的真正面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5,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上

專題導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期被社會學忽視的情感開始納入其研究范疇,即社會學的「情感轉向」。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及服務型經濟的興起大大推動了「情感轉向」的研究進程,人類情感在商業化過程中日漸同工作、勞動及就業相勾連,情感勞動服務成為新興職業的核心內容。本專題聚焦情感勞動中的「勞動」面向,借由情感研究投射勞動關係的權力與控制。

專題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4)對情感勞動進行概念溯源與辨析,霍克希爾德提出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也譯作情緒勞動)概念為後續研究開辟了新的探究方向。但與此同時,此概念在中國語境下存在同其它概念(affective…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5,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一章 萊布尼茲 4

在萊布尼茲,這論證取的形式略有不同。他議論,天地間一切個別事物是「偶發的」,換句話說,從邏輯上講它本來也可能不存在;不僅按各個別事物來說是這樣,對整個宇宙也可以這樣講。即使我們假定宇宙一向始終是存在的,在宇宙內部也並沒有任何東西說明它為什麼存在。但是照萊布尼茲的哲學講,一切事物總得有個充足的理由;因此宇宙整體必須有個充足理由,它一定在宇宙以外。這個充足理由便是神。

這個論證比簡單直截的「初因」論證高明,不那麼容易駁倒。「初因」論證依據的是一切序列必有首項這個假定,而這個假定是不對的;例如,真分數序列沒有首項。然而萊布尼茲的論證卻不依賴宇宙必定曾有一個時間上的開端這種見解。只要承認萊布尼茲的充足理由原理,這論證就妥當牢靠;…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5,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2

在伊德看來,後現象學的第一步就是將實用主義移植到現象學上。伊德從胡塞爾的現象學中主要抽出了自由變更(free variation)概念和生活世界(lifeworld)概念,從海德格爾現象學中借鑑了解釋學和存在主義的有關思想,從梅洛-龐蒂抽出了知覺(perception)和體現性(embodiment)概念。伊德認為,變更理論、體現性以及生活世界等概念都能在胡塞爾那裡找到,他從現象學中抽出這三個核心概念,以闡明對經驗的嚴格分析是如何形成的。借鑑杜威的有機體與環境概念,通過對環境變更,分析現象的多重穩定性。…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1

「情動詩學」一詞源自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這一理論被視為詩性思維的奠基文件。它描述了某一藝術作品——在本章中,我們將關注電影影像——如何構建觀眾的情感參與。亞里士多德的「淨化」(catharsis)概念(1953年)也許是通過媒介調節情感的最著名模型。它區別於其他使人情緒化的藝術手段,因為它包含一種特定的情感動力。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悲劇旨在通過戲劇性場景的安排,逐步強化「悲劇情感」(恐懼與憐憫)的激發。在此,正是修辭意圖決定了情感的性質、強度和層次。情感被激發,以便得以有目的地釋放、淨化或消解。…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艾德vs史蒂格勒技藝觀

唐·艾德(Don Ihde)與貝爾納·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雖然立場不同,但他們都在研究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探討技術對人類知覺、認知、記憶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兩位學者的學說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共通之處:

技術作為人類經驗的中介

唐·艾德認為技術是一種中介…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Slumber Deprivation • 弓坔

       一小匙的閱讀剝奪了一碗的睡眠  
  接著是
  看不見的騷亂在皮膚上恣意爬行
  野性的咆哮此起彼伏
  若撕下斯多噶面具那張神秘的臉
  另人著迷

Added by Lewis on October 15, 2024 at 12:00am — 1 Comment

雅克·普萊維爾(Jacques Prevert)詩選:休假

我把帽子放進籠子里

出來時鳥在頭上

這麼說

誰也不敬禮了

司令官問

誰也不敬禮了

鳥回答

對不起我以為要敬禮呢

司令官說…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October 13,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喬治·巴塔耶內在體驗理論 vs 意念科學

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s)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兩者在某些層面上存在著有趣的共通點,特別是在探討內在體驗、意識狀態的超越、個體認知的擴展等方面。

意念科學關注的是人類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心靈與宇宙的關係等超越常規理性框架的現象。而巴塔耶的理論則聚焦於內在體驗(inner experience),尤其是通過極限體驗(如情色、暴力、死亡等)打破常規意識,進入一種超越性、非理性、無法言說的狀態。以下幾點展示了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領域的可能聯系——…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3,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5

三、人類學的反抗:僭越

托普曼或巴塔耶對抗政治與形而上的焦慮的方式是一種不可能的極限體驗,那麼這種所謂的不可能究竟意味著什麼?巴塔耶所研究的「耗費」「色情」(érotisme)、「僭越」(transgression)等概念,也就是通往不可能世界的具體方式,究竟在什麼意義上幫他對抗著焦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2,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黑家鼠

秋月潔白的光映射在小院里。

屋簷邊掉下美妙的清影。

空蕩的窗畔棲息沉寂;

輕輕潛出,黑家鼠

 

尖叫著這里那里倏息竄動

追逐灰白的熱氣

自茅廁里飄出,和著月光…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October 12,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一章 萊布尼茲 3

神的行為有同樣一種自由。神永遠懷著最良善的意圖而行動,但是神所以如此並沒受一點邏輯強制。萊布尼茲和托馬斯阿奎那有同見,認為神不能做違反邏輯定律的行為,但是神能夠敕命做從邏輯上講是可能的任何事情。神因此便有很充裕的選擇自由。

萊布尼茲把關於神存在的各種形而上學證明發展成了最後形式。這些證明歷史悠久:從亞里士多德開端,甚至可說從柏拉圖開端;由經院哲學家作了一番形式化,其中之一,即本體論論證,是聖安瑟勒姆首創的。這個證明雖然被聖托馬斯否定了,笛卡爾卻又使它復活。萊布尼茲的邏輯技能高強無比,他把神存在的論證敘述得比向來更勝一籌。我所以在講他的時候要探討這些論證,理由也就在這里。…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2,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德勒兹意念科學(Deleuzian Noetic Science)の 意念是流動的意識能量

意識是一種不受我們身體局限的物質,是一種條理分明的能量,有能力改變物質事件。「以心控物」能力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

一個簡單的意念似乎擁有改變我們世界的力量。

「以心控物」,意念可以影響物理現實。意念能影響任何東西,具有改變世界的驚人能力。

物質並不是固態和穩定的,甚至不是任何東西。

我們的世界肖似一個巨大的量子信息網絡。

「真實」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流動或變動的。想要用意念影響物質,念頭必須非常專注,而且動機強烈。…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October 12,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2

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在他廣為引用的情動論述中說道:「還沒有任何人能夠決定身體可以做什麼。」[2]87 這里有兩個關鍵方面值得馬上強調或者再次強①調:首先,身體的能力永遠不會被單一的身體所界定,而總是會被身體力量關係的領域或情境所輔助和支持,並與這個領域或情境吻合;其次,「認知身體」的「未完成性」與當今的相關性要遠遠大於330年前斯賓諾莎寫完他的《倫理學》之後那個歷史時期。但正像斯賓諾莎所意識到的那樣,這個問題根本不是對「身體」(任何身體)的一般考量,而是一種極具特殊性的努力,旨在配置一個身體和它的情動/被情動、它正在進行的對世界的情動構成,以及世界和身體的此性。…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1,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李寒冰:藝術中的「有機力量」與「非有機力量」— 德勒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力量問題探究 6

在德勒茲那裡,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培根是塞尚的繼承者,他對非有機身體活性狀態的描繪不是從形象化的角度,而是從感覺本身去呈現非有機生命的純粹力量。在這裡,繪畫被當作一種解放人類的嘗試,帶著「對肉的憐憫」①,試圖將人們從日常的定見中解脫出來。

由此可見,現代藝術在對意義開放與價值重估的追求中,所能達到的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對現代藝術的判定可以根據這一標准,即能否釋放出非有機生命的力量並將意義與價值引向開放,以及在什麼程度上達到這一力量的釋放與意義及價值的開放。…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October 11,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情動轉折下的散文詩性: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突破

韓江(Han Kang),這位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小說家,可以被視為與…

Continue

Added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11, 2024 at 9:00am — 15 Comments

宗禾·第五代旅游產品 標配是「文創」 上

如今,「文創旅游」依靠創意、創新為動力,為各個景區景點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客流,引領中國新一代旅游產品的大開發、大發展產品的更新迭代是每一個行業在前進的路上必然產生的現象,旅游行業亦是如此。

在這種大背景下,文創景區的出現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且將來一定會成為新時代的寵兒,並引領中國新一代旅游產品的大開發、大發展。

可以說,「創意」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一般旅游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係,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游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游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October 11,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吃」、「喝」、「摸」、「看」的情動詩性

關於「吃」、「喝」、「摸」、「看」這四種感官的情動,許多學者在不同的領域中探討了它們對情感和社會行為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相關領域和學者的研究:

吃與喝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巴特在他的符號學研究中探討了食物的文化意義。他認為「吃」不僅僅是生理行為,而是一種富有社會意義的活動,構成了一種集體情感體驗。食物的符號意義可以喚起群體歸屬感和身份認同。

瑪麗蓮·曼恩海姆(Marion…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1,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詩性探究》

McCulliss(2013)提出的「詩性探究」(poetic inquiry)是一種利用詩歌形式進行研究的方法,核心理論在於通過詩歌表達和理解複雜的人類經驗和情感。這種方法認為,詩歌的語言、隱喻和意象可以揭示傳統學術寫作中難以捕捉的微妙意義。詩性探究不僅創造詩歌,還包括對詩歌進行分析和反思,以獲得對個人或集體經驗的深入見解。其關鍵是將情感共鳴視為一種合法的知識形式,將創意性與學術嚴謹性相結合。(McCulliss, D. (2013). Poetic inqui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October 10,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