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納的美學研究藝術與種族、環境、時代之間的作用與影響,被普列漢諾夫稱為「社會學美學」。總的來說,他通過《藝術哲學》一書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理論系統,開創了法國19世紀的歷史文化學派,對藝術批評學、美學和現實主義藝術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盡管他的理論有著一定的局限,但是他提出關於表現「特徵」的藝術本質、強調科學實證的藝術研究方法論都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而社會文化環境對藝術的影響,仍然是當今美學與藝術研究值得深入的領域之一。

黑格爾在19世紀提出了「藝術的終結」,認為「藝術的形式已不復是心靈的最高需要了」,藝術「已喪失了真正的真實和生命,已不復能維持它從前的在現實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寧說,它已轉到我們的觀念世界里去了。」

從哲學的維度看,藝術不過是他「以絕對精神為核心的哲學體系所要經歷的一個階段而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他提出現代市民社會不利於藝術發展,因為現時代是功利和理性統治的時代,人們習慣用主客二分的觀念看待一切,因而一切都是「孤立的、有限的、偶然的、乏味的」。

在二十世紀,達達主義的出現挑戰了一切傳統文藝,包括現代各種美術思潮的藝術流派,達達派藝術家廣泛采用拼貼和現成物,開始重新思考藝術的本質。杜尚的《泉》將現成品變為藝術品,徹底瓦解了西方傳統的藝術理念。後現代主義中的波普藝術讓藝術品像工廠產品一樣主義標准化、規格化,以藝術的大眾性反對藝術的精英形,以粗俗、生活化反對精雅的藝術趣味。達達主義和波普主義模糊了日常生活與藝術創作的區別、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藝術的外在形式被瓦解,提出了「什麼是藝術」的問題。

丹納重申黑格爾的藝術終結論,因為藝術無法解答它本身是什麼,這個問題必須交由哲學來回答,也就是說藝術已經終結在哲學里面。根據貝爾的概括,後工業社會的特徵是市場邏輯或大眾消費邏輯佔據主導地位、知識信息爆炸、文化價值觀念危機,當代文化已經變成一種消費文化。這一切與現代和後現代藝術的特點不謀而合,丹納的「三元素說」在此似乎有著一定的解釋力度:當代社會的功利先行、消費主義和話語權普及作為環境特徵和時代精神必然帶來邁向終結的藝術。但如果藝術真如丹納所說是決定論的,那麼我們似乎就只能任憑藝術在迷茫和混亂中走向終結,或許我們能夠做的就唯有被動地等待下一個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丹納著, 傅雷. 藝術哲學[M].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傅雷. 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M]. 三聯書店, 1985.

羅馮棠, 孟華. 法國文化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歐文·白璧德. 法國現代批評大師[M].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

葉朗. 美學原理-黑白插圖本[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彭吉象. 藝術學概論-第3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 邵大箴. 外國美術簡史[M].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4.

葛鵬仁. 西方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M]. 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0.

里奧奈羅・文杜里, 文杜里, 遲軻. 西方藝術史叢書:西方藝術批評史[M].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

徐慶平. 人性與神性[M].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12.

呂梁. 《物種起源》對《藝術哲學》的雙重影響[D]. 上海交通大學, 2010.

張恩科. 《藝術哲學》研究補白[J]. 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 33(1):96-101.

盧愛華. 丹納的"時代精神"與中國的"文以載道"--讀丹納《藝術哲學》的感想[J]. 藝術百家, 2005(1):85-86.

劉翹, 啟華. 丹納的《藝術哲學》再探討[J].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83(4):68-76.

蔡稹. 丹納及其三元素說[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1999(2):91-92.

杜智芳. 丹納美學理論新釋[J]. 南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5, 4(10):84-87.

景新. 丹納文藝美學思想管窺[J]. 社會科學輯刊, 1993(1):116-122.

杜智芳. 分離的聖者:丹納及其美學思想[D]. 河南大學, 2003.

杜智芳. 個性靈魂與理性旗幟的悖論——丹納藝術本質特徵論[J].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 43(2):98-101.

袁義江, 彭作剛. 論丹納的美學思想以及實證主義思潮對他的影響[J].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3):12-18.

陳峰. 時光流逝中的藝術典型——關於丹納《藝術哲學》中談到的典型問題的思考[J]. 美與時代(下), 2014(6).

朱雁. 藝術中的形式與內容——讀丹納《藝術哲學》有所得[J]. 藝術教育, 2006(5):20-21.

蓋生. 論經典藝術審美價值的永恆性——兼論藝術審美與「工藝審美」和「生活審美」的關係[J]. 求索, 2005(1):143-145.

鄧曉芒. 藝術作品的永恆性——馬克思、海德格爾和當代中國文學[J]. 浙江學刊, 2004(3):5-10.

董虹霞. 西方現代藝術批評的起源[M].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12.

易丹. 二元對立中的歐洲認同——以19世紀歐洲文學藝術為例[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4):114-121.

彭富春. 現代與後現代思想——評述19世紀下葉到20世紀末期西方美學的兩重邊界[J].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 2000:57-73.

曹暉. 世界感、生命感與藝術意志——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語國家的視覺形式美學理論研究[J]. 文藝爭鳴, 2011(1):168-173.

曹瑩. 傅雷文藝批評研究[D]. 華東師範大學, 2009.

王紅麗. 從丹納《藝術哲學》看傅雷的翻譯藝術與「藝術性翻譯觀」[D]. 南京師範大學, 2014.

呂作用. 傅雷與《藝術哲學》[J]. 新美術, 2011, 32(6):78-83.

吳平平. 藝術史寫作的二難:藝術永恆性與藝術的終結[J]. 文化藝術研究, 2008, 01(3):118-123.

王春辰. 走向多元主義的藝術視野[D]. 中央美術學院, 2003.

歐陽謙. 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J]. 教學與研究, 1996(1):53-58.

沈語冰. 何謂藝術批評--論現代藝術體系的形成與藝術批評的興起[J]. 新美術, 2003, 24(4):62-68.

伍蠡甫. 西方唯美主義的藝術批評[J]. 文藝理論研究, 1981(1):27-37.

陳瑤. 19世紀中後期的法國藝術批評與印象派[J]. 新美術, 2017(7):108-113.

金心亦. 現代生活的畫家與批評家——波德萊爾的藝術批評研究[D]. 中國美術學院, 2015.

王佳玘. 從德拉克洛瓦到馬奈:探尋波德萊爾的美學現代性的發展軌跡[J]. 歐美文學論叢, 2012:148-174.

吳彥頤. 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概念闡釋[J]. 美與時代(下), 2014(4).

王曉菲. 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畫派的成就及其影響[J]. 美術大觀, 2011(8):69-69.

張榮生. 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大師普桑[J]. 外國文學, 1983(11):95-95.

Athanassoglou-Kallmyer, Nina. 「Cézanne and Delacroix's Posthumous Reputation.」 The Art Bulletin, vol. 87, no. 1, 2005, pp. 111–129. JSTOR, JSTOR, www.jstor.org/stable/25067158.

Schapiro, Meyer. 「Courbet and Popular Imagery: An Essay on Realism and Naïveté.」 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 vol. 4, no. 3/4, 1941, pp. 164–191. JSTOR, JSTOR, www.jstor.org/stable/750414.

Henning, Edward B. 「Patronage and Style in the Arts: A Suggestion Concerning Their Relation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18, no. 4, 1960, pp. 464–471. JSTOR, JSTOR, www.jstor.org/stable/428112.

Sloane, Joseph C. 「The Tradition of Figure Painting and Concepts of Modern Art in France from 1845 to 1870.」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7, no. 1, 1948, pp. 1–29. JSTOR, JSTOR, www.jstor.org/stable/426263.

原作者:東京鐵T;原載:https://book.douban.com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