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4 Blog Posts (23)

張曉傑:藝術的洞察—結構與解構 下

三、夢是一種結構還是一種解構

當人們糾纏結構主義還是解構主義的時候,他們忘了,人類天生具有解構宇宙秩序的本能。這個本能,就是夢。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說,藝術的本質,說到底,是對人頭腦中虛幻世界的一種處理。從史前最深邃最黑暗洞穴中的岩畫一步步走來,整個藝術史,也就是人類的進化史,無非是把人的頭腦中的虛幻世界處理得越來越接近現實世界。這個虛幻世界,就是夢。

他把我描述成一個有夢並且正在用自己的手藝「造夢」的人。我欣然接受。…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1,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至少3萬年歷史 霹靂務邊發現劍齒象化石

(吉隆坡9日訊)馬來亞大學(UM)的古生物學家團隊,在霹靂州務邊一個地質年齡介於3萬至8萬年之間的石灰岩洞穴中發現一種已經滅絕的劍齒象化石。

這是馬來西亞發現的第一個劍齒象化石。



馬大地質學系首席研究員羅絲法蒂瑪博士,以及馬來西亞古生物學學會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和動物學家林澤昇是成功發掘此化石的團隊負責人。



羅絲法蒂瑪指出,得益於當地組織“近打穀監測站”(Kinta Valley Watch)所提供的訊息,是促使該團隊成功發掘化石的主因。…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ugust 1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奥地利] 特拉克爾 (Trakl) 詩選·沉郁

人間不幸整個下午都在鬼出鬼沒。

枯褐荒蕪的小花園裡已看不見木棚。

焚燒過的棄物火苗跳動,

兩個熟眠者搖擺離家,憂傷迷茫。

 

枯萎的草地上一個奔走的孩子

玩弄他漆黑圓圓的眼珠。

黃金自昏沉蕭瑟的灌木下滴。…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August 1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艾麗斯·梅內爾:人生的節奏 下

如果一生矢志追求平等的生活,無論是在智力產出上的平等、在精神愜意上的平等、抑或是在感官享受上的平等,生活都將毫無安寧,也了無生氣。一些聖人生活單純專一,與眾不同,他們的靈魂完全符合週期性的規律。

欣喜若狂與孤寂淒苦交替拜訪他們。他們放棄了凡塵俗世,卻四顧茫然,忍受種種內心痛苦。他們為心中偶然閃爍的非同凡響的甜美而欣喜萬分。與聖人相仿的還有詩人騷客,在漫漫人生旅途上,繆斯女神三次或十次降臨他們身邊,點撥他們,最後拋棄他們。但是與聖人又截然不同,詩人不總是馴服的,對無可挽回的黃金時光的短暫與離去並無完全的心理準備。極少有詩人徹底承認他們的繆斯女神常常離開,因為只有一種方式表達這種徹底承認,那就是擱筆沉默。…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1,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趙藝璇·新農科,何以興農?5

任重道遠,改革仍需發力

可以看到,新農科建設啟動五年來,高等農林教育的確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產教的結合更緊密,從入學到畢業,育人的過程內外合力、上下連通。

以往,農科專業大都圍繞產業和科學對農業生產的細分進行設置,學科被劃分為種植、植保、土壤化肥、園藝等細分專業。師生們在各自的領域「單打獨斗」,且與實際生產經營的結合不夠,科研成果難以應用,人才在鄉村也扎不下根。

「如今,學科交叉融合成為農林院校專業優化調整的主要方向,新農科學科專業佈局不斷調整。同時,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曹志軍說。…

Continue

Added by Morioka on August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汪銘峯·設計符號學與文創商品之關係

摘要

臺灣政府與民間團體長期投入文創商品設計,雖有所進展,但在文化符碼的運用及市場產品屬性皆相同,無法做出原創及區別性。近年來,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周邊形成了生態藝術園區、觀景台、動物園及森林步道等,吸引遊客外更帶來地方經濟與觀光效益。所以,本研究提出設計符號學與文創商品關係之研究,加強理解文化及提升認同價值。首先,本研究以民族誌學法進行研究,調查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文獻資料分類歸整。其次,透過設計符號學理論基礎,詮釋符號的三層美「符號外在美」、「符號行為美」與「符號內在美」,此外,萃取造形、材質、功能與色彩等建構設計元素等,設計九九峰文創商品。最後,透過本研究的設計符號學與文創商品之探討,加值文創商品,同時可提供設計師們參考,又能讓大眾對文創科普的研究有基礎的設計認知。…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ugust 10,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弦論(String Theory)与艺术想象力 上

弦论(string theory)与乐器(如提琴)之间存在着物理和隐喻的多重关联。这些关联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相似性,还在人文和哲学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物理学上的关联:弦振动的共通性…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1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彭詩言·數智技術賦能新文科教育創新

新文科建設是中國「四新」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科教育改革的一項政策性行動,旨在將文科教育打造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一環,致力於培育不同層次與類型的新型文科人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數智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突破傳統學科專業的界限,促進跨界融合,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Continue

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August 9, 2024 at 8:58pm — No Comments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sitic Programming NLP)2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及直观创造力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在意识、直觉和创造力方面。

1.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是一种沟通、个人发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基于神经学(Neuro)、语言…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August 7,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啟忠·神秘性與神性:論動畫角色「通靈」設計的神話思維 5

儀式的原初屬性是什麼呢?神話中的牲祭,是眾人通過祭祀而與冥冥之中的神靈進行對話,且祭祀者的內心湧動著感恩、內疚、神聖、祈求、恐懼等悖論性的心里。「最早期的獵人就處於同樣的二律背反之中。他們不得不接受這沉重的一課。在前農業社會,他們還沒有學會種植作物,活命的惟一出路就是獵取其他動物的性命———而在他們的心里,這些動物跟人類是親如一家的。



他們主要的獵物是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的身軀和面部表情都酷似人類。獵人們能夠切身感受到它們的恐懼,辨識出它們的哀嚎。它們被殺得鮮血淋漓,一如人類自身的鮮血。因此,他們創造出各種神話和儀式,以面對這種難以承受的矛盾情結,緩解對謀殺同類的負罪心里。」9…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ugust 7,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郜雲雁·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4

第三,人工智能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的複雜性源於人的複雜性,可以說,教育的藝術性不在於讓孩子學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學少、學慢、學難,甚至有時會求「拙」,讓孩子的靈魂跟上。少就是多,這就是教育的藝術性。人工智能不是讓孩子做更多的題,而是讓孩子成為不一樣的人。



第四,人工智能在教育當中的應用,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組織變革的問題。為什麼數據聚不起來,教育應用不起來?核心原因是我們組織觀念和教育觀念沒有改變,如果整個人工智能都往應試方面走,那肯定是沒有出路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6,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賀培銘: 弦論 下

弦論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少數鍥而不舍地繼續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發現,弦論雖然是一個失敗的強作用力理論,卻可能是統一所有已知交互作用與物質的理論。一根弦描述的不是介子,而可能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這個大膽的猜想的基礎,是根據一項理論上的重大進展,亦即物理學家發現弦論中自動包含了重力理論,而且可以有數學上自洽的量子化。如前所述,重力場論的量子化是一個極其困難、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不論弦論是否真能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單是看它可以解決重力場的量子化問題,就值得理論物理學家努力研究。因此,弦論的第一次革命吸引了許多物理學家投入其研究工作。可惜的是,不多久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剩下許多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似乎過於複雜艱澀,不知如何下手。慢慢地,許多物理學家就又離開了此一領域,直到弦論的第二次革命。…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李鳳亮·論文化新質生產力 下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實施路徑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在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的同時,不忽視、不放棄傳統文化產業。要在改革、融合、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等關鍵點上持續發力,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楊志凱·民族植物的不可思議

在有人類文明以來,植物就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可能早在人類還在穴居時期時,植物就已經被認為具有治療疾病的功效,而在文獻記載中,植物的使用則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1770年巴比倫人的紀錄。

臺灣的植物對於好學深思的人士,是一個極有趣的研究題材。

對於一位宣教師而言,每一片葉子都有言語,每一朵花都有聲音。

馬偕博士…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ugust 6,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艾麗斯·梅內爾:人生的節奏 上

假如生活不總是充滿詩情畫意,它至少是富有悠揚韻律的。從思想軌道的路徑來看,人的內心體驗呈現週期性。不知彼此距離有多遠,不知橢圓軌道有多長,不知運行速度有多快,不知循環週期有多久。但是,週而復始的循環往復確定無疑。



上週或去年內心曾經遭受的痛苦,現在煙消雲散了;但下週或來年痛苦仍然會捲土重來。快樂不在於我們經歷的是是非非,而取決於心靈的潮起潮落。疾病是帶有節奏規律的,行將就木之際疾病來襲的週期愈來愈短,身體復原時疾病的發作週期愈來愈長。



因為某事,痛不欲絕,這種痛楚昨日曾不堪承受,明日也將不堪承受;今日卻不難忍受,儘管傷心事並未過去。甚至未解的精神上的痛苦負擔,也定能讓內心得到片刻的寧靜;悔恨本身並非駐足不去,它只不過是再度光臨。快樂令人又驚又喜。倘若覺察到快樂來臨的路線,我們可能會翹首以待,因此快樂如期而至,而非突如其來。…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6,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馬陸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從教育理念到範式變革 下

其三,加強緊缺人才培養。推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儲能技術等領域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加快重型燃氣輪機、病毒學、國土空間規劃等緊缺領域新形態教學資源建設,加強兒科學、精神醫學、公共衛生、臨床診斷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支持高校佈局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增設種業、農林智能裝備、食品營養、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專業。加強外語非通用語種、涉外法治、國際新聞傳播等關鍵領域涉外人才培養,重點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研制《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設置指南》《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設置指南》等。…

Continue

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August 5,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曹街京·現象學與東方思想 下

我們再舉一個小孩玩“剪子石頭布”遊戲的例子。如果只有兩個小孩玩這個遊戲,那麽輸贏的結果就是確定的,也就是說結果是線性的。可是要是有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小孩玩這個遊戲,那麽輸贏的結果就不是線性的,而是循環的、交叉的。再中國有水、土、火、木、金五行,要是只有水火那麽生克關係就很簡單了,可是現在有五行,所以生克是循環的,而不是線性的。…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August 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曹街京·海德格爾與老子思想 下

歌德在二十歲時感到很驕傲,因為他的詩寫得很好。康德給歌德寫信說:“你才二十歲,不應該這麽老氣橫秋,你就像一位牧場詩人。”什麽是“牧場詩人”呢?一個詩人坐在牧場上,周圍的一切都是和平、安靜的,詩人沈浸在這種環境中做出美好的詩。然而真正的世界並不會如此和平、安靜,真正的世界是疾風暴雨式的世界,是帶危險性的。人類總喜歡把獅子催眠,使它無害,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把世界圖象化的做法。…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2

如果語言中的唯一變異形式只是「平面上的」個體變異,我相信我們將難以解釋方言如何產生,為何一個語言原型會逐漸分裂成多個相互無法理解的語言。但語言並不僅僅是展現在空間中,它更像是同一幅永恆畫面在個體心中的一系列反映。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沿著它自己創造的流動前行。它具有漂移性。如果語言沒有分裂成方言,如果每種語言都保持為一個獨立的統一體,它仍然會不斷地偏離任何可分配的規範,不斷發展新的特徵,並逐漸轉變為一種與其起點截然不同的新語言。…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5,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郜雲雁·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3

為了創新而學,將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指向。而創新需要多樣的大腦、理解的環境和突破的能力。人工智能時代對於教育改革和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將聚焦於人的創造力培養,而這需要不斷地推進教育的多樣化。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為孩子們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塑造出千百萬不一樣的大腦,其中也必然會湧現出極具創新力的人。

李佐文:人工智能時代給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人機共生環境下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組織信息、形成自我認知能力。以讀寫能力培養為例,過去,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百科全書裡查找信息,並相信這些信息是准確和真實的。現在,互聯網會給出上百萬個答案,沒有人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或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技術允許人們搜索和獲取的知識越多,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處理模棱兩可信息的能力就越重要。…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3,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