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3

在認知這個環節中,除了科學性的,或者知識性的認識作為一種客觀合目的性判斷而具有規定判斷的性質外,借對對象的直觀與反思而獲得形而上的理念、宗教理念、道德理念和審美理念的過程,當然是反思性的,因而,以理性理念為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斷,只要是以感性存在為對象,就會產生反思愉悅;同時,對對象的完善性或完美性的認識,也是反思性的,雖然康德稱它們為客觀合目的性判斷,但對對象的客觀合目的性判斷,本身是反思的一部分,也可以帶來反思愉悅。
圖片

這說明,在被我們判定為「審美」的行為過程中,反思判斷既可以落實到某個環節,又可以在具體的審美路徑展開之後接續而來,反思判斷和反思愉悅,是審美的另一個層次,它凌駕於審美的每一個環節之上——既可以在之中,也可以在之後。更重要的是,反思判斷由於其性質在於「自由理性」(黑格爾語)對對象所進行的主觀合目的性判斷,因此它體現著主體在判斷過程中的自由,它不為對象所束縛,這是感性直觀—情感感動—理性認知(三者具有主體在自由程度上的遞進關係)三者都不及的,反思愉悅由於其主體性因而是體現著主體自由的自由愉悅,同時,通過反思判斷而獲得的愉悅,也是間接的愉悅,是對對象所給予的感受進行反思獲得的,因此愉悅並不直接來自對象。正是這一點構成了審美的獨特性:審美中有一個部分,是對對象所帶給我們的感受與反應的反思,它是由「反應」引發的「反思」。

在審美統攝中,在質料的直觀與形式的直觀中,在情感體驗中,甚至在對對象的知性認知中,都包含先於反思而發生的主體對對象的「反應」,有一些反應是肉身性的,如對質料與形式,以及情感的反應;有一些反應是智性的,如對對象的「經驗認識」。但這些反應本質上是「前審美」的,對對象的感知是一切審美活動的前提,因而由感知產生的反應也就是前提性的。這一點經常在實踐與理論中被混淆:人們通常會把感悟直觀中的肉身的反應,以及情感反應與精神反應視為審美的一部分,這是因為一切審美活動中似乎都以某種反應為先導,因而,激起反應的過程,理應是審美的過程。這在實踐中體現為對質料之質感的獲得和對主體情感上的刺激在現代藝術中被視為審美的一個環節,而在理論上,對物性的體認和對情動現象的認可就成為了一種「美學」。但反應是被動的,對對象的反應性的認識,都不構成審美,但它們為審美提供了對象,提供了情感與心靈狀態的基調。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