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370)

爱垦网教育评注:孩童教育古典“情动转折”

中国的经典文化中有许多作品可以帮助新一代,在AI时代培养必要的感性和创造力素质。这些经典不仅蕴含深厚的智慧,还能通过不同方式启迪思维、引发情感共鸣和激发创新潜力。以下几类经典作品可以作为培养感性与创造力的源泉:

《论语》——培养感性与批判思维:《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强调道德修养、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它注重“知行合一”,教导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处理人际关系。这种对“仁”、“义”的感性理解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AI世界中保持情感敏感性,增强社会互动能力。此外,《论语》中强调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能激励孩子不断学习、批判思考和创新。…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September 3,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三十、死亡/那個永遠不會死的

將你的注意力帶到你的內在去看那個永遠不死的,你現在已經準備好要放掉那些已經死掉或已經過去的,不要再想將那些東西帶回來,不要認為那些東西的消逝與你個人有關。

佛陀的奇蹟跟耶穌的奇蹟完全不同。

有一個女人去到佛陀那裡,她的小孩過世了,她又哭又泣的,她是一個寡婦,已經沒有辦法再生另外的孩子,而她的獨生子死了,她所有的愛和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

但是佛陀怎麼處理呢?佛陀笑著對她說:「你去城裡從那些從來沒有死過人的人家要來一些芥菜子。」那個女人就衝進城裡,挨戶挨家去問,但是他們都告訴她說:「你要多少芥菜子我們都可以給你,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符合你的條件,因為我們家裡已經有很多人死過。」它一再一再地發生。…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September 3,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情动转折”核心研究者

以下是最常被“情动转折”研究者提及的学者:

布莱恩·马松(Brian Massumi)是“情动转折”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强调了情感(affect)作为一种非意识的、预个人的力量,不同于情绪(emotion)和感觉(feeling);情感是身体在与环境互动中产生的潜在能力,具有未被意识形态和语言完全捕捉的特性。



代表作《感性的自治:运动、情感、感觉…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3, 2024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周寧·20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的四種范式 1

摘要: 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紛繁複雜, 主要有四種批評范式, 這四種批評范式的轉承過程, 構成西方文學批評發展的線索。第一種范式假設文學的意義內在於文本結構中; 第二種范式以文學意義產生於閱讀經驗為前提而展開; 第三種范式認為文學的意義是讀者主觀的派生品; 第四種范式則主張文學的意義存在於歷史權力的話語之中。



20 世紀是西方文學批評的世紀。百年間理論紛呈、流派林立, 若想從中發現某種內在的規律, 必須從不同范式及其基本概念入手。這個基本概念就是文學的意義。



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批評,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假設, 文學的意義內在構成於文本中,…

Continue

Added by 厚數據才厲害 on September 2,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葉惠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書摘·綠子篇 上

「可愛極了!」

「綠子,」她說,「要加上名宇。」

「可愛極了,綠子。」我補充道。

「極了是怎麼個程度?」

「山崩海枯那樣可愛。」

「最最喜歡你,綠子。」

「什麼程度?」

「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September 2,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Andy Clark·自由能原理,看凖世界的未来 4

以此觀之,預測加工過程是一種典型的「無上限自舉」。舉個例子,要想預測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熟練掌握英語語法是很有好處的。而熟練掌握英語語法的一條有效途徑,就是尋找最好的辦法預判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這正是世界本身自然地提供給我們的訓練方式,因為對應句子中下一個單詞的聲音或形狀會緊隨著預測呈現出來。由此,你可以一步步地引導自己建構起關於英語語法的知識,這些知識又會在後續的預測任務中派上用場。如果處理得當,這種自舉(即某種形式的「經驗貝葉斯方法」,見Robbins, 1956)能夠成為一種非常強大的訓練機制。…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1,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Alice Lian 譯 I Sara Ahmed 著:情感的文化政治(導論)4

如果是與對象的「接觸」產生了情感,那麼情感和感受(sensation)不能輕易被分離開來。一個描述它們關係的慣常方式是結對:比如,在亞里士多德的論述中,愛/恨與愉悅/痛苦結對。鑑於感受和情感的結對也可以分開,這種方式不並是完全有效。但這里我想說明的是,情感和感受之間的區別只能是分析意義上的,因此,它是以概念的具體化為前提的。

我們可以來反思一下大衛·休謨在其關於情感的著作中關於「印象」(impression)的用法。產生一種「印象」,涉及感知(perception)、認知…

Continue

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September 1,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4

三、「生活世界」與「意義的詮釋」

1.在「生活世界」里展開「意義詮釋」…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31,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左莫·Marc Rölli 丨德勒茲的超驗經驗主義來源:海德格爾形而上學的有限性 上

馬克·羅利(Marc Rölli,1969, Leipzig)一開始就指出海德格爾的哲學的作用,特別是他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激進化處理及其在法國的影響。海德格爾在法國現象學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存在與虛無》和《知覺現象學》等著作所證明的那樣。這些哲學家將海德格爾對以主體性為中心的理性的批判和對存在論差異的強調融入了自己的作品。…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8,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爱垦网教育评注:孩童教育的“情动转折”

“情动转折”(Affective Turn)将情感与认知的紧密联系放在教育和学习的核心位置,对孩子的读、写、算、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情感与认知的互动,孩子不仅能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还能更好地参与创造性活动。

读写能力的情感驱动:情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共鸣可以增强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当孩子阅读情感充沛的故事或写作表达情感时,他们更容易与文本产生联系。情感转折理论强调在阅读和写作中引入与情感相关的内容,能够提高孩子的语言敏感性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8,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莊士弘·Affect 情感素;情動;動情 afffect 中

在《電影1》中,德勒茲說,「情感素是一種實質,也就是力量或質性[4]它就是被表達的東西(exprimé ; expressed)」(97)。當情感素作用於一個臉部,或是臉部的特寫,其臉部的特寫不是對某一個部分的物化。臉部的特寫可以使其影像(image)脫離出其時空座標,如此一來,便能召喚出被表達的純粹情感素。(96) Ronald Bogue更進一步地說:

The close-up is the face in that the close-up facializes, or converts a concrete…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ugust 27,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Alice Lian 譯 I Sara Ahmed 著:情感的文化政治(導論)3

因此,我的問題不是「什麼是情感?」,而是「情感能做什麼?」。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我不會提出關於情感的單一理論,或單一的關於情感能做什麼的主張。相反,我會追溯情感如何在身體間流轉,檢視它們如何「粘黏」,又如何移動。在這里,我的任務是將我對情感「文化政治」的描述坐落在情感研究歷史特定部分的敘述中。我無意於鋪陳這一歷史的全貌,但這當然是重要的工作。

指出一點是重要的,即雖然情感一直屈從於其他要素,但它仍然處於知識性歷史的中心。作為這一歷史的讀者,我震撼於「情感」如何成為哲學家、文化理論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以及許多其他學科學者長久的「爭論焦點」。這並不意外:即那些被管理和排斥到邊緣的——正如我們從解構中學到的——通常正處思考本身的中心。

情感與對象(objects)…

Continue

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薩丕爾《語言論》 第七章·語言作為歷史產物:語言漂移 6

印歐語系的七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奪格、處格、工具格)已經被縮減為四個格位(主格、屬格、與格、賓格)。我們可以從對最古老的日耳曼語方言(哥特語、古冰島語、古高地德語、古英語)的仔細比較和重建中得知這一點。在西日耳曼語方言群中,我們最古老且最有價值的研究來源包括古高地德語、古英語、古弗里西語和古撒克遜語,我們仍然保留了這四個格位,但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已經大幅減少,而且在某些詞形變化中,特定的格位已經合併。格位系統實際上仍然完整,但顯然正在朝著進一步瓦解的方向發展。在古英語和早期中古英語時期,格位系統在同一方向上發生了進一步的變化。格位音節的語音形式進一步減少,賓格和與格之間的區別最終消失。新的「賓與格」實際上是舊賓格和與格形式的結合體;例如 him,舊的與格形式(我們仍然說 I give him the book,而不是「縮寫」成 I give to hint;比較哥特語的 imma,現代德語的 ihm),承擔了舊賓格(古英語 hine;比較哥特語的 ina,現代德語的…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紀金慶沃草烙哲學/海德格:語言如何召喚存在 下

海德格重視語言對於我們結構社會經驗的關鍵性,熟悉並操練一種語言往往是我們進入某種業界的開端,而往往唯有有效的解構特定場域的語言使用方式,或者學習另一種文化語言,才能使我們從中找到改變或出走的機會。

這使得海德格意義下的語言,並不只是一種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特殊的政治性(the political)。此處所指的政治性,與政黨政治無關,而是任何在生活中組織、編排人事物經驗的存在。在海德格的語言哲學裡,語言往往不僅止於作為表達的工具,更多時候語言的日常使用本身,已是一種微觀的生活政治。

語言是存在的安宅…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6,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西爾瑪·拉格洛夫《尼爾斯騎鵝旅行記》185

她用不了等多久,那兩隻高傲的老鷹就會離開懸崖,他們在空中盤旋著,盡管樣子長得很漂亮,但是卻十分可怕。當他們朝下面的平原地帶飛去時,阿卡才鬆了一口氣。

這隻領頭雁年歲已大,不再產蛋和撫育幼鳥了。她在夏天常常從一個雁窩飛到另一個雁窩,向其他雁傳授產蛋和哺育小鳥的經驗,以此來消磨時間。此外,她還為其他雁擔任警戒,不但監視老鷹的行動,還要警惕諸如北極狐、林鸮和其他所有威脅大雁和雛雁生命的敵人。

中午時分,阿卡又開始監視老鷹的行蹤。在她住在峽谷的那些夏天,她天天如此。從老鷹的飛行上阿卡也能看出他們外出狩獵是否有好的收獲,如果有好的收獲,她就會替她率領的一群大雁感到放心。但是這一天,她卻沒有看到老鷹歸來。“我大概是年老遲鈍不中用了吧,”她等了他們一會兒後這樣想。“這時候老鷹們肯定早就回來了。”…

Continue

Added by baku on August 26,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林安梧「存有三態論」下的「本體詮釋學」3

3.「道、意、象、構、言」:存有根源的體證、意向的體悟、圖象的想像、結構的把握與話語的記憶

凡物皆論,無論就無物,沒有通過話語的介入,就不可能有物。從這樣來理解,就可以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我們其實是通過話語去建構這個世界。同時,我們是通過話語去理解這個世界。建構跟理解是一體之兩面,而我們對於那一大套已經被建構成的語言文字符號系統,你又如何重新去理解它,這時候很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去理解這套系統建構的過程。我們在這里談「存有三態論」,隱含建構所成的結構脈絡。這個結構脈絡是從「存有的根源」到「存有的彰顯」到「存有的執定」。…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5, 2024 at 4:00am — No Comments

劉旭光:論「審美」的運作機制 13

在認知這個環節中,除了科學性的,或者知識性的認識作為一種客觀合目的性判斷而具有規定判斷的性質外,借對對象的直觀與反思而獲得形而上的理念、宗教理念、道德理念和審美理念的過程,當然是反思性的,因而,以理性理念為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斷,只要是以感性存在為對象,就會產生反思愉悅;同時,對對象的完善性或完美性的認識,也是反思性的,雖然康德稱它們為客觀合目的性判斷,但對對象的客觀合目的性判斷,本身是反思的一部分,也可以帶來反思愉悅。

圖片…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August 23,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中國心學 vs 德勒兹意念科學

德勒茲的“生成”學說、意念科學和中國傳統心學之間,盡管分別源於不同的哲學傳統和文化背景,它們在探討意識、存在與生成的過程中,展現了獨特但又相互關聯的動力關係。三者的結合形成了一種深刻的思辨網絡,涉及到意識的生成、心靈與宇宙的聯系以及內在覺知的力量。下面分析它們之間的動力關係:

生成性與心靈的作用



德勒茲:德勒茲的哲學強調「生成」(becoming),而不是「存在」…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August 23,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啟忠·神秘性與神性:論動畫角色「通靈」設計的神話思維 7

另外,通靈,不僅僅是神話的思維,也是一個童話的思維方式。「神話和童話故事都回答永恆的問題:世界是什麼樣的?我將怎樣在這個世界中生活?我怎樣才能成為我自己?神話的回答是明確的,而童話的回答是暗示性的;童話故事傳遞的信息可能暗示著解決方法,但從來不把它們清楚地表述出來。對於兒童是否應當,以及如何將童話故事所揭示的關於人生和人性信息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童話故事總是留待他們自己去想像。」[…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ugust 23, 2024 at 3:59pm — No Comments

Andy Clark·自由能原理,看凖世界的未来 3

這種刺激分布的模式如何讓具身的、情境化的大腦成為一個具有重大價值的節點(同時也是一個消耗大量新陳代謝能量的器官),以輔助有機體靈活的適應性反應?請注意,這個問題已經與本章開始時不同了:我們不再關心有機體如何在外界環境與自身內部狀態間建立起「映射」(mapping),而是要借助多變的傳入信號本身推斷出信號源(世界)的性質。



3. 自舉式學習

這看似無望,但預測驅動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方法,讓事情有望柳暗花明。要理解這種方法,我們需要首先回顧一下另一種學習策略:人們會為參與學習的系統安排一個「老師」,但這個「老師」通常不是人類,而是一個自動化信號,其任務是根據當前輸入准確地告訴系統應該做些什麼,或不該再做些什麼。這被稱為「監督式學習」。一些最為著名的監督式學習系統依賴所謂的「誤差反向傳播」(如Rumelhart, Hinton,…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August 23,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