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tt McCracken:了解元現代主義(Metamodern)情緒 上

為什麼當我們審視當代流行文化——電影、音樂、電視、校園抗議、迷因(meme)文化和抖音(尤其是抖音)時,常常會想到「不連貫」這個詞?為什麼今天有那麼多事情讓人感覺隨意、斷裂、矛盾、無意義,完全沒有連貫的邏輯和目的?

部分原因在於,社交媒體與生俱來的非敘事性和隨機性,有力地塑造了一種精神分裂的文化意識。我們看到的世界就像我們看到的刷屏新聞一樣:一個接一個的隨機事件,它們曇花一現,很快就會被遺忘,帶給人些許娛樂和偶爾的共鳴,卻不能帶來持久滿足感的固定敘事。正如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敘事危機》The Crisis of Narration一書中所說,數字平台提供的是「信息媒體,而不是敘事。使事件具有意義的連貫性讓位於事件毫無意義的並排或一個接著一個。」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交叉壓力」cross-pressures概念也有助於解釋這種情況。當代人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思想、經驗、親和力和靈性建議的轟炸——每一種都把他們拉向不同方向。自然而然,交叉壓力下的生活體驗(及其藝術表達)往往令人眼花繚亂、矛盾沖突、語無倫次。

學術界、藝術家和評論家開始使用一個術語解釋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元現代主義」(metamodern)。對於基督徒和教會領袖來說,了解這個詞的含義——尤其是它在流行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將有助於我們的宣教使命。

元現代主義是什麼

元現代主義出現於後現代主義之後,而後現代主義又是現代主義之後的產物。如果說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嘲諷和解構,那麼元現代主義則是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反擊,既肯定又批判兩者的某些方面。元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它拒絕在真誠/確定性/盼望(現代主義)與反諷/解構/虛無主義(後現代主義)之間做出選擇。它重視兩者,即使——或許正是因為如此——這樣的融合最終是不合邏輯和不連貫的。元現代主義接受這種不連貫,因為它更重視情緒和情感(我的感受/我的共鳴),而不是僵化的邏輯。

如果這看起來像是一種「魚與熊掌兼得」的哲學,那麼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元現代主義是由互聯網無窮無盡、隨心所欲的視野(一個由無數「真理」組成的結構性多元宇宙)所塑造的,它是一種像智能手機一樣開放、對消費者友好的世界觀。接受或放棄你想要的,關注或取消關注,向右還是向左滑動:這是你的iWorld,所以要讓它成為一個美好的世界。

對於元現代主義的超消費主義(hyperconsumerist),在看似矛盾的觀念之間徘徊的現象,有一個很好的學術術語叫「振蕩」(oscillation)。元現代觀點不斷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兩極之間搖擺。這使得元現代的立場無法確定,最終導致了超個人主義。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在解構與建構、真理與相對主義之間搖擺多次。元現代主義偏好的是模糊的情緒傾向,以及避免「全盤」投入任何一個方向的謹慎意識。

一位作家是這樣描述它的:

元現代主義認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是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搖擺不定。我們認為這表現為一種知情的天真、務實的理想主義、適度的狂熱,在真誠與諷刺、解構與建構、冷漠與情感之間搖擺不定,試圖達到某種超越的境界,仿佛這種境界就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元現代一代明白,我們可以在同一時刻既是諷刺的,又是真誠的;前者並不一定會削弱後者。

當你開始審視當代流行文化時,這種在諷刺與真誠之間的搖擺尤其明顯。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