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明·韓炳哲的「敘事的困境」1

韓炳哲,德國學者(Byung-Chul Han)在《敘事危機》(Die Krise der Narration,中信出版社李明瑤譯,2024年5月) 的「前言」,從一開始就指出了這本書的主題:「今天是一個大家都在討論和敘述的時代。不同之處在於,敘事主題的泛濫竟然暴露了一場敘事困境。

一種既無意義又無角度的敘事真空,充滿了「故事化」的喧囂。「(第三頁)作者在整本書的闡述中不斷深入探討的「敘事困境」是雙重的: 信息時代造成的敘事困境和故事時代造成的敘事困境,困境產生於信息和故事時代的潮流中。

然而,在這部以「敘事困境」為研究主題的作品中,作者並沒有對下一個明確的「敘事困境」的概念定義和解釋。自然,我們不會進入敘事學。(narratology)「敘述和敘述結構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人們的感知」等專業路徑所形成的「困境」等問題。

事實上,所謂的「敘事困境」當然不是現在才出現的。韓炳哲在德國學習哲學、文學和天主教神學,他被瓦爾特·本雅明接受。(Walter Benjamin)對敘述困境思想的深刻影響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篇短篇大論中,他不斷引用和詮釋本雅明關於「講故事的人」和世界的去魅力等問題的思想。敘事文學的死給本雅明帶來的個人震驚,發展成了韓炳哲,成為對時代病態的揭露和批判。

最初本雅明面臨著復制技術和大眾報刊的全面崛起,敘事文學的「光環」(aura)漸漸退休;今日韓炳哲要呼籲的是抵御「敘事困境」造成的人類精神家園的淪喪。可以說,意識到敘事困境帶來的擔憂比任何概念定義都更真實,概念解讀絕對不是應對信息泛濫和故事化帶來的「敘事困境」的最佳策略。

然而,我們不禁要注意到,韓炳哲論述中概念的運用實際上具有不同的語義。翻譯後,更容易在中文閱讀中獲得理解上的歧義。因此,翻譯在「注釋」中解釋了韓炳哲使用的「故事」的概念:「在這本書裡,韓炳哲區分了『故事』對應不同的德語單詞。Geschichte既有『故事』又有『歷史』的含義,與Story相比,Story更符合信息的特點,所以『講故事』更符合信息的特點。(Geschichtenerzählen)比『故事化』要好。(Storytelling)的。

Erzählung 意思是『敘述』,也有『故事』的意思,從詞源上看,erzählen有列舉的意思,更注重「計算」(zählen)相對照。為了避免混淆,本書中存在的Story,譯者都使用了添加引號的『故事』,並添加了原文。Erzä大多數情況下,hlung翻譯成『敘述』,有時根據前後文翻譯成『故事』。erzählen多翻譯成『講故事』。翻譯不能體現德語單詞的內涵或可能導致混淆的地方,都加了原文。"(前言,第8頁)這是一個重要問題,譯者的處理是必要的。

在「前言」部分,韓炳哲對「敘事困境」的描述大致如下:這是一個每個人都在談論敘事的時代,一個讓敘事和敘事失去了生命真諦和凝聚力的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後敘事時代。(postnarrative Zeit)。在後敘事時代,敘事的魔力耗盡,敘事變得偶然、可替代、可變,不再具有約束力和連接共同體的功能。

有意思的是,作者將宗教敘述視為「具有內在真理瞬間的獨特敘述」:他說:「基督教是一種元敘事,它涵蓋了生命的每一個角落,並把它引向存在。時間本身就是敘事性的。基督歷使每一天都顯得有意義。但在後敘事時代,它被剝奪了敘事性,變成了毫無意義的時間表。宗教節日是敘事的亮點和高潮。沒有故事,就沒有節日和節日時間,也沒有節日感,也就是更深層次的存在感,只有工作和休閒,生產和消費。「(同上,第四頁)關於宗教的敘事性在基督教視覺藝術傳統中表現突出,通過視覺圖像向信徒傳達時間和事件的敘事性效果遠勝於文字。

(《敘事危機》,韓炳哲,李明瑤譯,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5月版,112頁)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