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論關於認識本身的認識》5

這些表達明顯不同,有的好像是與主語聯系在一起談論,有的好像是與謂語聯系在一起談論,有的好像是與句子對應的說明,有的好像涉及句子表達的不同層次。表達方式雖然不同,卻有兩個共同特點。一個是不完整,即它們不是以「S是P」這種完整句式的方式出現的。另一個是,它們的使用方式使人覺得,使用者認為其表達方式是自明的,由此可以想見,使用者會認為其聽者和讀者也會覺得它們是自明的。這樣就會有一個問題:既然是不完整的表達,為什麼會是自明的呢?換句話說,為什麼似乎人們從來也不會認為這樣不完整的表達是有歧義的呢?在我看來,這主要是因為,「是」一詞的系詞含義是自明的,人們通常是在系詞的意義上理解「是」的。

這樣,以上表達雖然是不完整的,但是基於「S是P」來考慮,就會自動將它們補充完整,因而知道它們所說的是什麼意思。推而廣之,更為普遍的情況是,人們單獨談論「是」,把它作為對象來談論並形成獨特的討論,即所謂的「是」之問題或與「是」相關的問題(the problem of being),比如貝克萊說的「是乃是被感知」,海德格爾說的「『是』乃是自明的概念」。所有這些討論,只要放在「S是P」的框架內,就可以或者至少比較容易獲得相關的認識。比如關於「是」的自明性,海德格爾說:在一切命題中都用得著這個「是」。在這一說明中,雖然只有一個「是」字,「S是P」這一句式卻躍然紙上。

當然,與以上比較規范的論述相比,也有一些不是那樣規范的論述,比如「上帝是」這個命題,比如從康德到黑格爾一直討論並在海德格爾那里流行起來的「此是」。關於前者,今天人們已經明確地說這里的「是」乃是一種非系詞用法,因而即便認為它表示存在,因而有存在含義,也是借助了「S是P」的考慮。系詞用法乃是普遍的,而「上帝是」中的「是」乃是一種不同於系詞的用法,是具有特殊性的。至於「此是」(Dasein),至少在黑格爾的論述中可以清楚看到,它是「是在那里的」(ist da)的名詞形式,因而可以用來並且有助於對「是」做出說明,包括對謂述方式和存在的說明。在海德格爾的使用中也是如此,他甚至還有「此—是」(Da-sein)這樣的用法,這至少是強調,這里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此」(da),一部分是「是」(sein),這無疑至少與系詞和謂詞的表述是相應的,與他所提出的「在—世界—之中—是」也是相應的。同樣的表達,在胡塞爾的著作中也大量出現,而且明顯是以謂述方式闡述的。

一如句子的表達方式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是」的表達方式同樣是這樣。盡管如此,它在西方語言中的普遍性是實實在在的,也是眾所周知的,這就是系詞方式。哲學與認識相關,因而主要考慮會與句子相關,會與「是」相關,乃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三、為什麼要考慮真

在關於認識的說明中,常常會談到真。由於表達認識的基本句式乃是「S是P」,因而在談論認識的過程中,「真」與「是」常常會聯系在一起,比如前面提到亞里士多德說的:說是者是,就是真的。還有黑格爾說的:純粹的「它是」和「貧乏的真」。哲學史還表明,人們在談論認識的時候常常會談論矛盾律。比如亞里士多德說它是一切證明的出發點,康德認為它是認識的普遍的真之標准,洛克稱它為先天原理,人們普遍認為矛盾律是真理。矛盾律是真理,矛盾律是恆真的,其表述是:一事物不能同時既是又不是,因此談論矛盾律通常會涉及真,會涉及真理,實際上也會涉及是與真之間的關係。這樣直觀上就有一個問題:探討認識,人們為什麼要談論真?為什麼會涉及真理?真與真理是什麼關係?更進一步,是與真,是與真理,又是什麼樣的關係?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