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020 Blog Posts (287)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4)

如果說,機械論的宇宙觀遇到的問題是難於用機械論解釋生命現象,那麽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的宇宙觀遇到的問題則正好倒過來: 如何用生命力去解說物理現象。在此,柏格森實際所做的不是嚴格的論證而只是一些比喻。他認為,在所有這些派生方式中,可以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型或兩種基本傾向。一種是生命衝動的原本運動,即它的向上噴發,它產生一切生命形式;一種是生命衝動的原本運動的逆轉,即向下墜落,它產生一切無生命的物質事物。這兩種傾向互相對立、互相抑制。生命衝動的向上運動總是企圖克服下墜的傾向,克服物質事物的阻礙,而生命衝動的向下墜落也必然牽制其向上的噴發。他把生命的生長和進化比喻為一顆炮彈的發射及其引爆的彈片飛向不同方向,把無生命的東西比喻為彈片受到阻力失去動能後的落地。他把生命力比喻為蒸汽機中因加熱而獲得動能的蒸汽,把無生命的東西比喻為從氣缸中噴出的汽凝結為水珠而下落。活的生物在生長,死的生物則化為土與水。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17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3)

由於這種原始衝動是一種共同的衝動,生物之間的衝突是在原則上和諧之下的不和諧。生命的原始衝動把生命之流推得越高廣,生命的不同趨向就越會顯得在互相競爭中的互補。總之,“生命的原始衝動”的內因是根本性的,生物適應外在環境及其分化和競爭是生物進化不可或缺的條件。他寫道: “我們絲毫不懷疑: 對環境的適應是進化的必要條件。十分明顯,倘若一個物種不去順應強加給它的條件,那它便會消失。但是,承認外界環境是進化必須慎重考慮的力量,與宣布外界環境是進化的直接原因,這完全是兩回事。後一種就是機械論的理論。這一理論絕對排除了關於 ‘原始衝動’的假說; 而所謂原始衝動,就是一種使生命得以發展的內在衝動,其形式越來越複雜,其最終目標越來[6]( P91)越高。”

 

由此可見,所謂 “創造進化論”,就其構思的要義而論,無非是柏格森所假定的…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15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2)

達爾文的進化論強調自然選擇,這雖然能夠說明生命適應環境的一層,如高寒地帶的牛長毛,北極熊的脂肪厚等,但難以說明為何適應環境的就是進化的。進化意味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然而,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低等的、簡單的生物更能適應環境,而那些大的、處於生物鏈高端的生物最先絕滅。拉馬克的進化論強調生物自身的努力,但這缺乏遺傳學上的明顯證據。我們雖然能夠看到,生物加強其某一器官的鍛煉,可以使該器官得到加強,如鍛煉手臂,可以使得該部位的肌肉粗壯強健。但我們找不到這能遺傳給下一代的可靠證據。新達爾文主義者發現,遺傳的突變主要發生在胚芽或胚胎中,用現在的話來說,主要發生在遺傳基因中,這可以通過雜交等方式來達到。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把物種的變化僅僅看作遺傳基因的重新組合排列的話,那麽依然談不上進化,因為物種變化的一切可能性本已包含在原先已有的遺傳基因中,這如同扭轉魔方,有種種變形,但不能說有進化。柏格森主張,為說明生物本身的進化,必須承認生物進化的內因,而這內因就是…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12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1)

所有這些有關實體的學說都不從當下來把握實體,都沒有看到實體就是綿延,都沒有正視永恒的變化和變化中的永恒,都沒有認識到實體就是生命的過程和生命的衝動,而我們自己特殊的生命綿延就包含在這種永恒的生命之流中。我們可以從自己當下意識的綿延中體認到生命實體及其綿延中的永恒性。因此,柏格森呼籲換一種方向看待實體和永恒性。他寫道: “如果我們朝向另一個方向前進,那就會達到這樣一種綿延,它越來越使自己緊張、收縮、強化,它的極端是永恒性。這已不是概念的永恒性 ( 概念的永恒性是一種死板的永恒性) ,而是一種生命的永恒性。這是一種活生生的、從而也是運動著的永恒性,我們自己特殊的綿延將包含在這種永恒性中,就像振動包含在光中一樣; 這種永恒性是一切綿延的集聚,就像物質性是它的擴散[5]( P29)的集聚一樣。”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11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0)

在柏格森看來,我們的綿延並不只是一個瞬間代替另一個瞬間。綿延是過去持續的進展,當它前進時,其自身在膨脹,如同滾雪球一般。過去作為一個整體,在每一瞬間都跟隨我們。我們就是我們自出生以來的歷史。我們正是通過自己的全部過去 ( 包括我們心靈的原初傾向) 去產生欲望和意願,去做出行動和籌建未來。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生前的歷史,我們的先人所塑造的文化和環境,也融入我們先天的稟賦和生活習慣中去。過去就是如此延續著,以致它不再是過去; 歷史就是如此保留著,以致它總是以現在的面目出現; 意識不能兩次處於同一狀態,以致它總是新的瞬間; 生命就是如此維持著,以致它無時無刻不新陳代謝。

 

三、生命實體與創造進化…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10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9)

在柏格森看來,綿延是原初的時間現象。綿延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一種綜合。在意識的綿延中,不斷地把不同的意識統攝起來。這種統攝是積極的、活生生的,每一當下的意識狀態中都綜合流逝的過去。這樣,過去得以鮮活地持存。過去在每一當下的瞬間以我們所不經意的方式融入當下的意識顯現出來,成為當下化的東西。意識總是留下余跡,但它不是死的,猶如遺留在海灘上的鵝卵石,而是一種融入生命進化中去的力量。這種過去的余跡專為現在所體驗到的、所展現的意識而保留,而新感受到的東西總是經由過去經驗的解釋而內在化為綜合的意識。與此同時,意識也是一種對

將要發生的事情的 “預料” ( anticipation) ,一種依靠過去來期待將來的態勢,一種不斷向前的創造性的運動。柏格森寫道:  “在我們經驗的範圍內,讓我們尋找一個點,我們感到:  這個點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與我們最密切。我們重新回到的,正是純粹的綿延  ( duration) ;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04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8)

在柏格森看來,把握時間的關鍵在於把握每一瞬間所體驗到的時間,在此可發覺每一瞬間存在性質上的重大差別。這種差別不是數量上的,不是你感受到一種更大或較少的溫暖、痛苦或愉悅,而是這些感受狀態之間的質的差異。當你回顧以往經驗時,你會更加明顯地發覺這種差異。舉例來說,當我舊地重遊,我選擇跟以往一樣的路線,還是那些街道,那些房屋,但我的感受和心情卻不是相同的。又比如,我兩次看同一個戲劇,同樣的情節,同樣的臺詞,一次無動於衷,另一次感動得流淚。為什麽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在此期間我的人生經歷發生了改變,我所接觸的人,我所遭遇的事,



隨著我的記憶積澱於我的內心,當我看到同樣的景象和聽到同樣的話語時,我瞬間的感觸和聯想會是不同的。我不再是以前的自己,我不再能以同樣的心境感受同樣的事。我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不僅河在流變,更重要的是我自己在流變。這大概就是中國古詩…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03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7)

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柏格森主張,適用於科學的理智的方法不適用於哲學。以往的哲學,不管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不管是經驗論還是唯理論,只要他們利用理智的形式和理智的方法,他們終究認識不了實在。康德雖然區分了本體界和現象界,但他所闡發的 “純粹理性”只適用於現象界和以牛頓物理學為代表的自然科學,康德沒有提出本體界的研究方法。對此,柏格森通過如下譬喻來表達: “形而上學家在實在之下掘了一條深長的地道,科學家則在實在之上架了一座高大的橋梁,然而,事物的運動之流卻在這兩個人工的建築之間通過,[5]( P36),而不與它們接觸。” 因此 柏格森主張 要跳到這條河中去,直接接觸它。在他看來,意識之流是綿延的,生命之流是綿延的,綿延是可以被我們直覺到的,本體界的研究途徑是對生命意識的體認。綿延是一種不斷更新的創化,時間的本質是綿延,是意識之流和生命之流的表現形態; 把握了時間,把握了綿延,也就把握了康德稱之為 “物自體”的實體。…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02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6)

最後,由於康德混淆了時間與空間的區別,自由就被他弄成一種不可理解的事實,實體 ( 物自體) 成了不可知的。柏格森認為,這是康德式的先驗論的知識論勢必要得出的結論。因為,有了這種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再加上因果關係等範疇,在確定的條件下,就能計算出什麽樣的原因必定會導致什麽樣的結果。在這種認知模式中,一切都是必然的,沒有給自由留下任何余地。這種認知模式固然適宜於說明自然現象,但把它應用於意識領域就會產生問題。因為,當用這種認知模式解釋意識現象時,意識也就成了必然的了。近代心理學家企圖借助聯想律說明一組心理現象與另一組心理現象之間關聯的規律。按照柏格森的觀點,這樣解釋的心理現象,與其說是心理現象毋寧說是自然現象,因為它們要麽是有關對身體的刺激與感覺之間的相聯系的規律,要麽是所意識到的自然現象。真正的意識現象是綿延; 排斥了綿延,自由也就成為不可能的了。然而,康德又舍不得否認自由,於是不得不訴諸實踐理性,把自由當作實踐理性的預設,把自由護送到“物自體”之超自然的境界裏去。…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8:00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5)

柏格森意識到,他那個時代,有關身心關係學說的主要傾向,不是把心理歸結為物理的唯物主義,也不是把物理歸結為心理的唯心主義,而是 “把我們從自己的結構所借來的某些形式作為媒介以知覺事物”的先驗主義。他認為,自康德以來這種傾向越來越顯著。然而,這種康德式的先驗論也有其所面臨的困境。

首先,即便我們可以認定我們在認知事物之前已經有了某些認知事物的形式,這些形式來自我們的主體,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受到這些媒介的影響,我們是否能夠擔保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我們的認知形式不受到事物的影響呢?  柏格森認為,這是很難擔保的。這正如一個人在一次旅行之前已經有了某些觀念,他抱著這些觀念去看待旅行中所遇到的事物,然而他在旅行之後他原先的許多觀念會發生改變。

柏格森寫道: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7:59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4)

柏格森的時代是實驗心理學有著重大發現的時代。實驗心理學找到了一些大腦的生理結構與意識之間的關係。例如,實驗心理學家發現,人的語言機能和記憶機能位於大腦皮層的某一部位,如果某人的大腦的這一部位因撞傷等事件而發生物理損傷,則那人就會犯失語症,會喪失記憶。這似乎支持了唯物主義對意識的說明。柏格森本人早年也從事心理實驗工作,但他對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釋。按照他的看法,在撞擊等事件對大腦的損傷中,在許多情況下,屬於意識本身的記憶和語言思維沒有喪失,所

喪失的只是記憶和語言思維的聯結系統。這猶如掛衣鉤壞了,一件衣服掉下來了,衣服本身並沒有壞。正如修好掛衣鉤仍然能把衣服掛起來一樣,修復了該部位神經系統的人會恢復記憶和語言能力。如果記憶正是那樣被儲存在皮質細胞裏,如果失語症就是由這些皮質細胞的毀壞而造成的,那麽就不可能再恢復相關的記憶和說出單詞了。然而卻存在這樣的情況: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7:57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3)

一、問題意識: 何謂傳統哲學的困境 

 

柏格森的問題意識集中表現在他對傳統哲學的困境解析上。在柏格森的視野內,傳統哲學有三種類型: 

(1) 唯心主義,把物理現象歸結為心理現象,以主觀意識解說客觀事物,如貝克蘭把物說成是 “感覺的復合”。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7:57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2)

柏格森的一個基本論點: 生命之流就是實在,精神是生命之流向上的衝力,而物質是生命之流向下的沈降和凝固。他主張通過反求諸已對意識綿延和生命之流的直覺建立本體界的形而上學,通過對事物的觀察和概念思維建立現象界的科學。因此,說柏格森開辟了哲學的 “新”路向,在一定意義上是要打上問號的。因為,誠如以上所引的格言表明,有關通過直覺把握本體的哲學路向在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那裏就有。然而,柏格森確有他的一些創新之處,他不把永恒不變的理念當作本體,而視意識綿延和生命衝力為本體。柏格森的哲學標志著從 19 世紀所盛行的概念思維的理性主義轉向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所掀起的直覺主義的非理性主義和生命哲學的運動。柏格森是這場運動中法國的代表人物。 

柏格森 1859 年 10 月 18 日生於巴黎,父親是波蘭猶太血統的英國公民,母親是愛爾蘭血統的猶太人。1878…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7:55pm — No Comments

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1)

原題《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的問題意識和 “新”路向》

本文作者張慶熊所属单位:復旦大學,上海,200433



: 本體不是通過概念思維所能達到的,而要靠直觀來把握。這一觀點並非柏格森的原創。在普羅提諾 ( Plotinus) 等新柏拉圖主義者的作品中我們就能讀到相關的論述。然而,在新柏拉圖主義者與柏格森之間存在如下重大差別: 前者把永恒不變的理念當作最高實在和把流變的世界萬象當作幻影; 柏格森則倒過來,他告訴人們: 倘若你試圖認識實在,那麽你就跳入到那條…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7:44pm — No Comments

江曉原:中西“博物”傳統之異同(5)

姑不論當地土著當時究竟有沒有試圖制止帝國科學家的“科學考察”行為,現在早已不得而知,只要殖民者沒有記錄下來,我們通常就無法知道。況且殖民者有軍艦有槍炮,土著就是想制止也無能為力。正如法拉所描述的:“在幾個塔希提人被殺之後,一套行之有效的易貨貿易體制建立了起來。” 

即使土著因為無知而沒有制止帝國科學家的“科學考察”行為,這事也很像一個成年人闖進別人的家,難道因為那家只有不懂事的小孩子,闖入者就可以隨便打探那家的隱私、拿走那家的東西、甚至將那家的房屋土地據為己有嗎?事實上,很多情況下殖民者就是這樣幹的。所以,所謂的“帝國科學”,其實是有著原罪的。…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March 5, 2020 at 4:47pm — No Comments

姜宇輝·無器官身體與游牧主體:ADOLF WÖLFLI畫作的混沌與秩序(6)

在L’Anti之中,生成-兒童的過程也就是此種遊牧-主體的「消費」過程的真實寫照。而作為遊牧-主體,它必須首先要從「老爸-老媽-我」(papa-mama-moi)的三角結構的伊底帕斯劇場之中掙脫出來。然而,「掙脫」必然包含著強力甚至暴力,這一點並不因為生成的施動者是兒童而有所改變。此種強力的氛圍在德勒茲所喜愛援引的小漢斯的案例(尤其參見《千高原》plateau No.‘1914’及收入《批評與臨床》的Ce que les enfants disent一文)之中得到充分體現。在兒童通過「探索環境」(explorer des milieux)、勾勒「動態路線」(「trajets dynamique)從而繪製地圖的過程之中,不斷流播的正是能量和強度(forces ou intensité」)。但其實無論是通過L’Anti那相對沉重拖遝的理論闡述,還是借助Ce que les enfants…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rch 5, 2020 at 3:40pm — No Comments

姜宇輝·無器官身體與游牧主體:ADOLF WÖLFLI畫作的混沌與秩序(5)

AW的宇宙機器之中沒有「缺口」,但卻由此更為強烈地體現出無器官身體的那種包容性和光滑性。借用Spoerri的精准觀察,AW畫中常見的圓形或橢圓形(oval)更應該被理解作有著光滑平面的「卵」而非封閉的迴圈。封閉的迴圈阻斷了力和能量之散佈性流動;而「蛋」則正相反,它自身就充滿著強度流播的「區」(zones)或「域」(champs)。

 

 兒童,作為欲望-機器的「主體-效應」…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rch 5, 2020 at 3:40pm — No Comments

姜宇輝·無器官身體與游牧主體:ADOLF WÖLFLI畫作的混沌與秩序(4)

但如果這樣看來,AW 畫作之中的種種「解釋」的手法看來與此種「記錄」的內在性平面並不相似。無論是在其系列的插畫冊作品,還是在其單幅作品之中,「解釋」的操作都普遍存在,但或是作為附加的解說,或是索性就是位於圖畫的背面,無論怎樣,它們與繪畫作品本身所表現的宇宙-機器的運動都沒有「記錄」式的關係,而是至多只有外在的聯繫(而在 Spoerri 看來,此種聯繫亦往往是頗為勉強的)。這樣看來,D&G 所援引的此種「解釋」並不足以令我們真正理解 AW 畫作之深意。但在 AW 的創作之中確實還存在著另一種「解釋」,足以起到「記錄」之功用:那就是作品之「中」的「解釋」,更準確說,是在宇宙機器內部與其它流、部件和序列緊密糾葛在一起的那些「符碼」。在 AW 構造的龐大機器之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符碼——數位,音符,文字,鳥,面孔,鐘,蛇,等等,而 AW…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rch 5, 2020 at 3:39pm — No Comments

姜宇輝·無器官身體與游牧主體:ADOLF WÖLFLI畫作的混沌與秩序(3)

瓜塔里:被德勒茲效應遮蔽的思想家



這確實也會是觀者從AW的絕大多數作品之中所能獲得的一種典型印象:雖然畫面之中處處充滿複雜的結構和運動,但經過仔細深入的觀察,我們似乎總是能找到一種貫穿的、整體性的連續秩序。這或許也正是D&G在L’Anti的這個段落援引AW作品的根本原因:即先勾勒出AW作品之中明顯的組織和結構的形象,再由此激發讀者去反思其所隱含著的對反的意象,即無器官身體。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發現D&G在此處的解說不夠深入,甚至根本未觸及無器官身體的要點。首先,他們所援引的一個要點即是AW創作之中頗為獨到的一個手法,即所謂「解釋」:「那些他附著其畫作上的『解釋』( « explications»…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March 5, 2020 at 3:39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被解放的觀眾(5)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March 5, 2020 at 3:38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