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熊·時間、生命與直覺—論柏格森哲學(9)

在柏格森看來,綿延是原初的時間現象。綿延不是簡單的延續,而是一種綜合。在意識的綿延中,不斷地把不同的意識統攝起來。這種統攝是積極的、活生生的,每一當下的意識狀態中都綜合流逝的過去。這樣,過去得以鮮活地持存。過去在每一當下的瞬間以我們所不經意的方式融入當下的意識顯現出來,成為當下化的東西。意識總是留下余跡,但它不是死的,猶如遺留在海灘上的鵝卵石,而是一種融入生命進化中去的力量。這種過去的余跡專為現在所體驗到的、所展現的意識而保留,而新感受到的東西總是經由過去經驗的解釋而內在化為綜合的意識。與此同時,意識也是一種對

將要發生的事情的 “預料” ( anticipation) ,一種依靠過去來期待將來的態勢,一種不斷向前的創造性的運動。柏格森寫道:  “在我們經驗的範圍內,讓我們尋找一個點,我們感到:  這個點在我們的生命當中與我們最密切。我們重新回到的,正是純粹的綿延  ( duration) ;  過去始終在這種綿延中移動,並不斷地與一個嶄新的當前一起膨脹。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感到我們意志的彈簧被拉緊到了極限。我們必須強力使我們的個性退回到其自身,將正在溜走的過去收集起來,這樣才能將這種壓縮的、未分割的過去插入由於它的進入而創造的當前[6]( P172)中去。”

按照柏格森的觀點,傳統哲學把意識狀態當作一個個互相分離的雜多,它們一個接連一個地發生和消失,本身並無聯系;  自我像一個旁觀者,它不生不滅,始終在一旁靜觀這些雜多的意識狀態,並把它們組織和統一起來。沒有自我,也就沒有意識的統一,因此自我被當成雜多意識的統調者。這種自我如何處理記憶呢?  它仿佛像一個檔案館的管理員,把過去的經驗登記注冊,放在一個個抽屜裏,當需要的時候再把它們拿出來。柏格森認為,這種對意識狀態和自我的看法完全錯了,因為這把意識狀態和自我當作靜態的東西,而不是當作統一的生命整體。自我不在意識之流之外,而與意識之流合為一體,是綿延著的、活的、變化的實體。柏格森寫道: “我們的存在若由一個個分開的狀態組成,這些狀態又被一個無動於衷的自我聯系在一起,那對我們來說就不存在綿延了。這是因為,一個不變化的自我是不能持續的; 同樣,一種心靈狀態在被下一個狀態代替之前,若是始終如一,那它也不能持續下來。因此,將這些狀態排列在假定能維系它們的自我之上,這就是徒勞的嘗試了: 這些被維系在固體上的固體,絕對不能構成流動的[6]( P10)綿延。”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